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陶器纹饰的考察,分别列举了彩陶纹饰、原始青瓷纹饰、秦砖汉瓦、唐三彩纹饰、宋代五大名窑的纹饰、元代青花纹饰、明成化年间斗彩纹饰、清雍正粉彩纹饰,这些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陶瓷纹饰。将这些纹饰的特点与书画艺术的特征相比较,来揭示原始的陶器纹饰是中国书画艺术的源头之一,探讨在漫长的历史中,当书画成熟后又是怎样反作用于陶瓷纹饰,以书画艺术的审美观念来影响陶瓷纹饰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卷草纹饰是陶瓷装饰中一枝灿烂的瑰宝,卷草纹饰从商周在陶器上开始出现,直至唐朝和宋朝时发展至成熟,一直到现在仍有继承和创新。本文从唐宋卷草纹饰的各个方面进行论述,从其的构成意义,单个纹饰效果,组合纹饰效果,综合纹饰效果,以及装饰部位和装饰所蕴涵的象征寓意进行探索分析。同时,在探索中对其各个相关特征进行了特征总结。在探索和论述中,期待借以对唐宋卷草纹饰的研究对今天的卷草纹饰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3.
陶瓷民俗纹饰不仅仅作为一种装饰存在,还和当时的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对民俗纹饰的深入研究,可挖掘其蕴含的文化意义,感受设计者的情感表达。本文以宋朝陶瓷纹饰为研究对象,从植物纹饰、婴戏纹饰两方面入手,对其中的民俗情感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十字带纹又被称为络带纹、宽带纹等,商代晚期就已出现,直至战国晚期仍有分布。其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衰弱期和消亡期。在发展过程中,十字带纹的形态、性质和结构均有明显的变化。其中,该种纹饰的形态和结构受到了器物形制的影响,纹饰性质经历了由作为主体的装饰性纹饰,向辅助性纹饰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胡鹏 《池州学院学报》2011,25(2):118-120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在神秘的原始艺术中独具魅力。彩陶的纹饰记录来自远古时代的历史,这些凝固在器壁上的线条向我们彰显这远古时期的强大生命力。从朴稚的"人面鱼纹"到极赋寓意"蛙形纹"这正是对于生命追求的肯定;从"象形纹饰"到"抽象纹饰"这是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创造。  相似文献   

6.
王带平 《池州学院学报》2013,(5):136-137,148
以青铜纹饰的不同类别,分析它们的各自特征、表现方法,分析现代造型艺术与原始传统造型语言的关联,从而找寻现代造型艺术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的,(1)置根传统艺术,融合抽象语言演绎现代作品;(2)改进青铜纹饰,根据造型的需要,批判的继承传统艺术;(3)变相结合有特征的纹饰形象,让创意无限放大;(4)深入自然,感受物象,挖掘内在,表达东方神韵。  相似文献   

7.
保存于避暑山庄永佑寺内的乾隆御制石碑以其装饰精美的龙型纹饰倍受世人瞩目.这些纹饰形象丰富、造型优美、雕刻精致、气韵生动,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保护好这笔文化财产,是每一个文博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8.
黄河中上游彩陶纹饰的产生和发展和原始时期的构形意识密切相连,因而具有特别的构形特征。水族纹是黄河中上游地区彩陶上主体性纹饰,它是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的产物,也是氏族文化的代表。动态感、抽象化、整合性是它的构形特征。  相似文献   

9.
山西晋城皇城相府帘架造型优美、纹饰丰富、刻功精湛,反映出明清时期我国北方民居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审美与历史文化价值。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和参考文献,对晋城皇城相府帘架进行了取证、分类,就其造型、纹饰、雕刻手法等方面做了分析,初步探讨了皇城相府帘架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以《说文解字》中与龙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社会实用功能、天文气象感知、艺术纹饰审美等角度考察了中国先民的龙文化意识.发现龙为人豢养、可供驱役,并被用于天气预测,最终上升到纹饰美化,成为中华民族图腾象征,进而发现龙文化意识具有多效性、和谐性、典型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九十年代末河北隆化鸽子洞出土元代窖藏丝织绣花镜衣在形制、纹饰、工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原始彩陶艺术源于生活,源于劳动实践。绚丽多彩的绘画纹饰,既美化了生活,又反映了原始人类的自然观、宗教观和审美意识,从多方面反映了历史、社会和艺术。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近十多年大同考古发掘出的陶瓦形态、表面纹饰、残留文字以及加工遗痕等,对大同北魏出土陶瓦进行了整理分类,再现了当时流行于民间的魏碑体,揭示了拓跋鲜卑历代执政者的革新精神与雄浑气势。  相似文献   

14.
调查《汉语大字典(缩印本)》中上下结构的"父"部字、"子"部字、"女"部字和"母"部字,可以发现:"父"部字中87.5%的"父"在上;"子"、"女"、"母"与其他构件构成的字中,"子"、"女"、"母"在上的百分比依次是14.6%、2.53%和0%。字义兼指"男"、"女"的,不用"女"部,而用"子"部;字义是贬义的,即使...  相似文献   

15.
史言 《江汉学术》2011,(4):16-23
以"泥土之香"为核心,在"柔软"与"坚硬"两种对大地的想象中,可探讨余光中诗歌的梦想意识。"泥土"是一个极具趣味性的意象,既可以表现出"泥"的粘着性,又具备"土"的硬质性。从"盆地-乳香"到"厨房-饭香",展现出永恒童年的深度主题;"瓜果"、"香炉"与"壶"的形象,则蕴藏着内密性特质。晚近余诗涌现出更多"香火"味?"炉...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迷信"成为"科学"的对立面。对于"迷信"的批判也是整个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而鲁迅却试图从"迷信"中发掘重建现代信仰的资源。从他早期对"迷信"中所存的"白心"的珍视,到五四时期对传统的批判,再到后期积极参与文字大众化运动,其中可见鲁迅由可存的"迷信"通向真信仰的独特路向。  相似文献   

17.
李晖 《池州学院学报》2010,24(2):102-107,133
笔者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五十七岁生儿的"洗儿"一事起兴,广搜文献史料,探索出"洗儿"始于唐代,而唐玄宗则是始作俑者。这一自先秦礼仪演绎而成的民俗,自唐绵延不断地传至今日。由于"辟邪"、"吉祥",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理念和意识追求,它必将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永远传承下去。"才高位低"的梅尧臣"洗儿"中,能有京师"开封大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和范文正公仲淹、富弼如此著名人物临场,并相继留下《洗儿歌》。这是"洗儿"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18.
学界一般认为,"兼爱"是墨学最早且最重要的主张。本文将论述,"兼爱"很可能是由墨子弟子,或是后世墨者所提出。《兼爱》上、中、下只是"兼爱"概念的出发点。这个看法的依据是:《兼爱》上的作者把墨子"爱人"的劝告解释为"相爱"或"兼相爱"。《兼爱》中则将其发展为"兼相爱、交相利"。直到《兼爱》下,"兼爱"这个概念才首次出现。"兼爱"这一概念的成熟,则完成于《天志》三篇之中。我们能发现,"爱"在十论诸篇里,历经了一个概念演进的过程:从"自爱"发展为"相爱",再进一步演变为"兼相爱",最后到无条件的"兼爱"。在这一演进中,被改变的并不是"爱"本身的内容或性质,而是所爱的范围。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管理运行机制,是顺利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重要保障。本文将管理学中的项目化管理理论运用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力图解决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大学生"三下乡"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就必须准确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与"本",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本",不同的理解,会导致不同的实践结果,并最终影响以人为本的"本"能否落到实处,能否得到切实保证。对以人为本之"人"和"本"可从三个不同的层面来理解,即人类学意义、政治学意义以及宪法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