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盛唐士风的突出表现之一是士人积极干谒求进,但盛唐士人对干谒的态度又是相当矛盾的。经过魏晋风度的鼓荡,士之重人格独立的文化品格被盛唐士人突出强调,同时一般士人在干谒中趋炎附势、蝇营狗苟形成较坏的负面影响,使正直之士对干谒深以为耻;但盛唐之士又以强调个体尊严、出于公心、展示才华等方式修正干谒行为,所以盛唐士人虽多耻于干谒,但干谒之风仍很盛行。  相似文献   

2.
<世说新语>一书以记载魏晋士人的言行逸事为主.此书对魏晋社会政治、哲学、宗教、文学以及士人之生活风貌、心理状态,莫不有真实记录,堪称"魏晋风度"之生动图画.在<世说新语>中,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为清谈之风、品题之风、任诞之风,由此可知魏晋风度这一社会时尚对中国人文精神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世说新语》是中国古典文献中的重要文本,它塑造了魏晋众多士人形象.对魏晋士人予以界定,总结其所展现的士人形象,对理解魏晋士人形象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菊从最初的药用花卉,到深受文人雅士喜爱的观赏花卉,其文化意蕴逐渐显现。特别是在对菊的吟咏、赞叹之中,历代文人常借菊抒怀,或比颂高洁,卓而不群;亦或坚守气节,不屈不挠;有抒发友谊,怀思亲友;也有慨叹迟暮,感伤孤独。从而使菊成为不同境遇中的文人的象征,赋予了菊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在唐代,士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儒士、文人和官僚的三位一体,是唐代士人的基本风貌。在中晚唐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士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发生了变迁。他们不再有初盛唐士人那种"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壮志豪情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开阔胸襟,取而代之的是怀才不遇的愤懑与生不逢时的感叹。他们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实现人生理想常常要以丧失自我人格为代价,体现出极强的奴婢意识、臣妾情结。  相似文献   

6.
唐长安城所蕴涵的建筑文化思想表现出长安文化兼容并蓄、求实创新的文化气度 ,代表着初盛唐时代的审美理想 ,对初盛唐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初盛唐诗人笔下的关中景观是积淀深厚的社会之美 ,是蕴藉丰厚的文化意象。唐长安城的文化地理背景及其由宫城而皇城、外郭城 ,自上而下逐层推移的立体布局 ,赋予初盛唐诗歌高蹈雍容的气度 ,博大宽广的胸襟。长安城层层递进循环往复的方形平面建筑模式营造出刚劲稳健、明净朗练的美感氛围 ;整齐反复的节奏韵律又传递着强烈的秩序感、归属感与崇高感。大唐诗人的骄傲与激情 ,大一统王朝的政治意志、审美理想 ,就在这平整方正的布局里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自然主义与人伦主义兼容并包及自由放任与恪守名教的价值二重化,构成魏晋士人文化心态的内在紧张和困惑.因此,如何调适心态的内在紧张和矛盾,克服名教和道德的异化,便构成魏晋士人心态调适的特殊历程.  相似文献   

8.
关于陶渊明《形影神》组诗之思想归属向来有不同看法,或将陶渊明的主导思想归之为儒家思想,或归之为新自然说,或归之为反佛教之宣言等。《形影神》组诗固然涉及儒家、佛学、玄学等不同思想和魏晋士人的不同行为方式,但其要旨可归之于庄子之理。将《形影神》组诗之要旨归于庄子之理,并不代表陶渊明思想以庄子思想为主导思想。贯通地看,陶渊明主导思想主要由庄子之理、孔孟之道及饮酒习性等因素混合而成,佛教思想、玄学观念等居于次要位置。这种富有时代特征和个性色彩的文人思想及其行为,从哲学角度看自有其一定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9.
唐代任侠风气构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学—文化现象,任侠风气所包含的文人士大夫的文化心理通过其任侠、咏侠活动,已成为他们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任侠精神中表现出的对于勇武豪爽、建功立业、自由享乐等人生理想的追求,参与了文人人格理想、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的构建。他们将侠或任侠精神作为一种审美意象,寄托自己的理想,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形成颇具时代文化精神的审美情趣,表现出初盛唐任侠风气与诗歌创作的密切关系,并由此带来了唐人咏侠诗潮的高涨和边塞诗创作的繁荣。  相似文献   

10.
明清两代,士人的休闲意识浓厚,休闲观念独特。这种对休闲生活的认同意识造就了不少隐逸之士。士人休闲思想的美学意味主要表现在对"休闲人格美"的认同上,其内涵就是心不竞物、淡泊名利、悠游自适。士人的休闲文化活动高雅脱俗,除了旅游、赏景、看书、写诗之外,还有歌咏、下棋、书画、音乐等方式,均富于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游仙诗的叙述,基本符合“出发———历程———回归”这一母题模式。作为游仙主体的“历程”部分,除了叙述游仙环境,游仙诗中“仙人”这一角色在“我”的游仙历程中的地位逐渐弱化,这是魏晋文人个人意识逐渐觉醒的表现,也是宗教中对仙人形象不断完善使之逐渐人间化的表现,更是魏晋时期诗体流变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2.
魏晋风度曾是历史上独树一帜的人文精神现象,而且占据了魏晋历史的所有时空领域,对后世的文化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特殊的历史人文现象当然有它复杂的原因,但从此仅只从文史与历史地理相结合的角度,也是首先提出中国魏晋人文风度与自然景观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魏晋风度受其地理景观的影响十分明显,有密切关系,也有因果关系,并且开启了中国士人回归自然与自然认同的先河。  相似文献   

13.
在盛唐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大量文人直接成为了边塞诗的新的创作主体,促成了盛唐时期边塞诗的空前繁荣。通过对盛唐边塞诗歌的分析,试论述其繁荣的原因和特点。  相似文献   

14.
北宋是中国近世社会的开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科举制,完善、成熟的科举制意味着平民士人进入政治舞台。不同于魏晋门阀士族,科举出身的士人没有门第可依,必须寻求出身相同、理想相同的同道作为政治基础,这是一种自觉的士人共同体的建构,也形成北宋政治突出的一个现象:结盟与朋党。士人跻身仕途的途径是科举,科举考察的是文化,因而北宋士人大多博学多识,以“文”著称。他们建构政治共同体的主要途径也是“文”,具体表现为集会、酬唱、书信等形式。“文”包含审美,这意味着他们在建构政治共同体的同时也在建构审美共同体。审美共同体在范围上要大于政治共同体,在政治上他们因为不同的政见而分裂为不同的派别,但在审美上表现出共同的趣味。身处唐宋变革的转折点,北宋士人以他们卓越的文化素养和强大的审美能力,建构了内容广泛、影响深远的审美范式。  相似文献   

15.
在春风得意、奋发蓬勃的盛唐诗坛上,有一位诗人颇负盛名,曾赢得“诗家天子”的美称,他就是“七绝圣手”——王昌龄。七言绝句最早源于民歌,魏晋时期的《行者歌》、《豫州歌》都是句句用韵的七言小诗。宋汤惠休的《秋思引》是最早的文人七言小诗。到梁陈北朝时期,作者...  相似文献   

16.
阮籍作为魏晋之际玄学名士的重要代表,其纵酒固然有老庄之徒求得形神超越的一面,但更多的与他的避世相关;阮籍的狂饮避世,既是一种全身的智慧,又包含了弱者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痛苦,从而也注定了他的人生悲剧,并由此典型地展示了魏晋士人人格的分裂,以及封建士大夫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进退失据的人生二难状态。  相似文献   

17.
士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社会角色。唐前士人的社会角色经历了曲折的变化。唐代士人社会角色的变迁是与唐代社会政治的变迁紧密相连的。儒士、文人和官僚的三位一体,构成了唐代文人的基本面貌。从社会身分的角度看,活跃在唐代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几种社会角色,基本上可说是郎官、翰林学士、谏官、幕僚、州官等等。这几类人中,除了翰林学士是新产生的一种社会角色外,其他几类基本上是在原有的官僚体制格局中略作调整;但郎官、幕僚和州郡官之流在社会政治和文化活动中尤为活跃,所起的作用也更加明显。科举和入幕,特别是科举,成为士人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转换社会角色的两大基本途径。大多数士人都走过这条坎坷不平之路。而科举和入幕的共存,集中体现了唐代士人社会角色变迁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8.
魏晋时期士人的生活风尚和士人心境是我们常谈的话题。通常是宏观的探讨,鲜有微观论述。在此,一是具体到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张华的《鹪鹩赋》和成公绥的《啸赋》,探讨那个时代士人们的由外在转向内在、由社会转向自我的内在心理进路。二是透过当时的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以揭示出他们的心理历程。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来论述魏晋士人转向自我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美术作品中,牡丹母题伴随着自上而下的赏花活动兴起,引发了皇家、文人、民间三个阶层的广泛兴趣,而三个阶层从社会地位与资源到文化心理和艺术观念上的差异,进一步导致了审美趣味的分野。在对艺术功能的认识上,文人牡丹以"美"为最高标准,而宫廷和民间则更重视其伦理价值;在对艺术之"真"的理解上,宫廷牡丹以"形似"即"物象之真"为最高追求,而文人和民间则更偏爱经由"神似"所折射出的"心灵之真"。从审美范畴上看,文人尚"清",宫廷主"雅",而民间则难以免"俗"。受此影响,皇家以富丽堂皇为美,尚工致,喜华贵;文人以气韵生动为美,好墨色,重机趣;民间以质朴健康为美,偏重彩,祈福佑。  相似文献   

20.
中国诗歌到元代呈现衰落的态势 ,“雅”与“俗”的分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领域 ,“大雅”和“小雅”比“国风”的影响大 ,西汉时雅诗得到推崇 ,从魏晋开始 ,“雅”的理论逐渐向诗歌领域延伸 ,唐人自子昂始倡风雅 ,北宋后 ,理学兴盛形成了崇“雅”的土壤。崇雅排俗 ,几成元代正统文人的一致意见。“雅正”观念的形成 ,使元人极力排斥浅俗的题材与风格 ,从而造成了雅俗的分裂 ,造成元诗的歧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