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攻心术     
生活中我们处处需要与人进行语言上的沟通交流,同学们或许会认为,说话只是一件人人都会的小事,谈不上什么技巧。可古今中外大量的论辩实例证明,无论是符合逻辑的巧辩,还是巧用逻辑的诡辩,往往是“诡”中有“巧”,“巧”中有“诡”,“巧”和“诡”都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是智慧的创造。因此,能言善辩的本事也是可以培养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揭谎术     
生活中我们处处需要与人进行语言上的沟通交流,同学们或许会认为,说话只是一件人人都会的小事,谈不上什么技巧。可古今中外大量的论辩实例证明,无论是符合逻辑的巧辩,还是巧用逻辑的诡辩,往往是“诡”中有“巧”,“巧”中有“诡”,“巧”和“诡”都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是智慧的创造。因此,能言善辩的本事也是可以培养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施展口才进行各种各样的辩论,如争论某一问题,学术性问题探讨、商业谈判、法庭辩论,以及论辩比赛等等。在各种各样的口语辩论中,人们常常会发现诡辩,或遭遇诡辩。本文拟对论辩中的诡辩作一个简略的分析。 一、诡辩及其本质特征 1.什么是诡辩 从古至今,对于诡辩的定义众说纷纭。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把诡辩看成是“似是而非”的推理;黑格尔把诡辩看成是一种“从根据出发的抽象推理”;现行逻辑教科书上一般把诡辩看成是形而上学的变种、故意违反逻辑的论证、主观运用概念的灵活性等等。这些定义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各自的片面性。 《辞海》指出诡辩有两意,一指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议论。另一指逻辑名词和似是而非的论证。诡  相似文献   

4.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超的“讲故事”技巧和精妙的叙事艺术,历来为人赞赏。这主要得益于诸多“巧合”与“不巧”的情节的巧妙组织与结构。而所有“巧合”“不巧”的情节又都统摄于“结构逻辑”“线索逻辑”“事理逻辑”“情节逻辑”的叙事逻辑之下,这使得故事反常而又合道,彰显了叙事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5.
“游戏中测评,愉悦中发展”指的是寓评价于游戏之中,通过有组织的“游玩”过程,测评、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从而突破测评的单调方式,达到淡化甄别、凸显发展之目的。一、寓评价于游戏式的趣味性中游戏是载体,测评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为此在游戏和测评的设计上,我们以趣味性为切入口,力图在趣味性的游戏过程中对学生的智能进行评价。首先,游戏、测评的名称须充分儿童化,突出艺术性,增强吸引力。如“头脑风暴”“巧渡智慧河”“锣鼓咚咚”“悟空过海”……这些名称都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他们会产生好奇心,会跃跃欲试,会迫不及待地去参…  相似文献   

6.
《孙子兵法》开创性地提出了“诡道”思想。诡道思想,不管是对战略层面还是对战术层面,不管是对军事领域还是对其他领域,都有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但2500多年以来,大多学者对诡道含义的理解都有失偏颇,世人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听有经验的老师上课时,我们常会发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充满了“巧”。那么,如何将课讲巧讲活,这里面大有章可做笔结合个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浅析“答非所问”与“巧妙回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句的回答是逻辑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人们一般认为,问句的回答“包括问句的可能回答,问句的真回答,问句的回避和问句的回绝等种种情况”(《哲学大辞典·逻辑卷》,第193页)。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常常会碰到一种“答非所问”的现象,小到生活琐事的回答,大到国际舞台的政治、经济、军事对话,都可以找到答非所问的实例。形式逻辑要求我们在思维过程中要遵守思维的基本规律,“答非所问”被看成是违反逻辑的基本规律的,因此它属于在禁之列;而言语交际则要求人们出言得体,陈辞适宜,充分利用语言规律和语言环境,提高表达效果,有些“答非所问”却被看成是一种交际的艺术,常被誉为“巧答”、“妙答”之类。究竟何为  相似文献   

9.
“苦乐巧”指的是“苦学——乐学——会学”。“苦乐巧”目标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法,引导学生从“苦学”的困境走出,通过“乐学”,掌握技能,达到“会学”。一句话,就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一种转化过程。“苦乐巧”目标实施办法的关键是课堂语文教学和课外语文活动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白马非马”是战国末期著名辩者公孙龙在《白马论》中阐述的名垂史册的辩题。这个命题“假物取譬”(《公孙龙子·迹府》),奇特新颖,轰动当时而震骇后世。公孙龙曾对此颇为得意:“龙之学以白马为非马耳,使龙去之,则龙无以教。”(《公孙龙子·迹府》)。而古之学者,几乎众口一词地把“白马非马”这一命题视作诡辩命题,称许者寥寥。到了近代,才有学者开始说“白马非马”原本是逻辑的,甚至是辩证的,特别近年来,随着逻辑科学的发展以及中国逻辑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白马非马”这一命题更有了新的认识。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认为“白马非马”为诡辞者,多在生活常识的范围内以“白马是马”为唯一正确的命题。于是,在重新评价“白马非马”的学术  相似文献   

11.
在批改作业时,我们常会发现有些学生的解题方法灵活、巧妙,独树一帜,这是他们思维闪烁出的智慧的“火花”。如何将他们的一些巧解方法介绍给全体同学,并使大家都逐步具备这种能力和这种思维品质呢?多年来我的作法是:作业传观。  相似文献   

12.
"诡道"与"知"是《孙子兵法》核心论述的两个问题,二者之间的关系为:"诡道"与"知"伴随着战争实践的发展而确立;"知"是"诡道"的逻辑起点,"诡道"及其运用都必须围绕"知"展开;"诡道十二法"实质是以"知"为中心的情报战;"诡道"的运用可将"知"转化为势,这也是以谋制胜的源泉所在。以"五间俱起""隐真示假""避实击虚"三种具体的"诡道"形式为例,探讨如何把"诡道"和"知"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具体运用于战争中,从而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最终达到制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父亲     
“说起来,教师也诡。”“可不是诡吗!本间连receive(英语,接受。)这个字是i靠先还是e靠先都拿不准,他就靠那本教师用的读本好歹糊弄着教呢。”  相似文献   

14.
在生物学教学中,独具匠心的诱导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循循善诱,在课堂上善于、巧于启发诱导,“润物无声”,会使学生在诱导中学到知识,开启智慧,获取能力。一、在问答中诱导学生参预美国莫里斯·L·比格说过:“在可能的时候,教师的任务就是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说: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梁启超说:“孟子说过,‘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如何才能做成一篇文章,这是规矩范围内的事,规矩是可以教可以学的。我不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会巧,然而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有巧的可能性,又敢说不懂规矩的人,绝对不会巧,无规矩的,绝对不算巧。”  相似文献   

16.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自古以来,人类对智慧是很崇拜的。古代希腊人就把智慧尊称为雅典女神。文艺复兴以后,许多有识之土也极为尊颂智慧。例如,黑格尔就把智慧称之为“理性的机巧”。他还认为,其主要表现在人类利用工具的生产活动中。他写道:“理性是有机巧的,同时也是有威力的。理性的机巧,一般讲来,表现在一种利用工具的活动里。这种理性的活动一方面让事物按照它们自己的本性,彼此互相影响,互相削弱,而它自己并不直接干预其过程,但同时却正好实现了它自己的目的。”①如果用唯物主义观点,把黑格尔说的“理性”,理解为有理性的人,有智慧  相似文献   

17.
“兵者,诡道也”,揭示了战争的诡诈变化之道,具有永恒的指导价值。它是对战争本质属性最直接、最具体的揭示,也是战争领域观念上的一场革命。“诡道”的核心就是强调巧妙隐蔽己方的真实意图,制造假象欺骗敌人、迷惑敌人、误导敌人、操控敌人,使敌人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走向失败的道路,而我方则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它启示我们在当代战争中,可以通过改变敌人的预定作战计划和方向,从而诱使敌人按照我方的优势打法打;可以利用隐真示形的策略手段,从而达成误导、操纵敌人的目的;实施诡道的前提是情报和实力,否则诡道就会落空。  相似文献   

18.
孔子说 :“情欲信 ,词欲巧。”意思是说文章内容要有真情实感 ,遣词造句要巧妙。语言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 ,它的存在原本是呈不规则和游移状态的 ,只有当作者运用它缀合成文的时候 ,才可望规则起来 ,才有血有肉地灵动鲜活起来。言语机智正是驱遣和调度大脑里的语言库存 ,使之生动活泼 ,使之充分发挥工具效能的一种技巧。作为言语智慧 ,它是以思维智慧为前提条件 ,古人说“慧于心而秀于口”就是讲这个道理。先有“眉头一皱” ,后有“计上心来” ;先有脑筋急转弯 ,后有巧舌接话茬 ;先有逆向思维 ,后有反常合道的直觉顿悟 :这是不可逆转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正>为转变传统的以教师、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武汉市江夏区教学研究室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经过多年研究打造了“智学共生”课堂。一、“智学共生”课堂的内涵及模型“智学”之“智”是智慧、机智的意思,也含有“窍”或“巧”的意思;“学”是学习、效法的意思。“智学”一方面强调教师要智慧地教、学生要智慧地学;另一方面强调教师要有技巧、有方法、有策略地教,学生要有技巧、有方法、有策略地学。掌握了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20.
误区之一:“巧解”掩盖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 第一,“巧解”往往有其局限性,实用的范围一般都比较特殊和窄小,换一个条件或变一个简单的结论,也许就会使之完全丧失其解题功能。因此,“巧解”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二,常言道:“熟能生巧”。“巧”必须在一定的基础条件下才会产生,这就说明了寻求基本思想方法的重要;第三,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看,当他们对一道题目一旦了解或掌握了某一个“巧解”后,就会对较为复杂的基本思想方法产生厌倦心理,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样,也就从根本上阻碍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