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语文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程,具有广泛深厚的人文内涵,承载着培养人、教育人、陶冶人的任务,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每篇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精神塑造的最佳蓝本,语文教学应该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让学生充分体验生命的快乐,展示生命的活力。语文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学生构筑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
吕立 《贵州教育》2009,(18):36-37
“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此,每一篇课文必然要体现两方面的价值。其一,课文本身的阅读价值,即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感情、人生哲理、态度价值等等,它赋予学生精神成长的养分;其二,课文蕴含的教学价值,即语文学科的“语文味”,听说读写的教学内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走进文本,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还要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写作妙处,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真正做到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  相似文献   

3.
陆少玉 《广西教育》2013,(13):31-3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一是教师的教学要体现人文关怀,二是挖掘文本的人文思想。语文教师要让人文思想浸润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成为身心健康的人。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或记录了作者的生活经历,或抒发了作者的情怀,或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文质兼美,蕴涵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在语文教学中,正  相似文献   

4.
文学类课文教读,不能搞成单纯的文学教育或人文教育,这是叶圣陶等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反复告诫我们的.理由也不难理解,文学类课文教读属于语文教学的范畴.  相似文献   

5.
<正>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指人文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意即设计学习任务要围绕人文主题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确定语文实践活动。可见,在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基础上设计学习任务,不能绕开课文,将任务悬置起来,而要准确地把握课文的特点,深入到课文内部去,根据课文及本课在本单元中的教学目标,选择并确定教学内容,让任务从课文中来、到课文中去,也就是课文内在地决定了任务的逻辑结构,并为实现在语文实践上的深度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孙泽平 《中学文科》2009,(13):49-49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个性和人文精神,力求使每一位学生心灵纯洁、身心健康和智慧发展。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语言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无论从工具性还是从人文性角度考虑,语文教学都离不开情感教育。从语文教材的内容上看,课文是作者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及对生活的认识的反映,是作者思想与情感的结晶。无论它是以抒发情感为主,还是侧重观点的阐述或知识的说明,都渗透着众多的情感因素。从形式上看,尽管课文中有侧重情感表露的文学作品,也有重在记叙、说明事理或论述观点的实用文章,但作者在写作中大都采用了具有情感色彩的艺术手法.使文章富于强烈的情感性。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既切实可行,又大为必要。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不再仅仅是关注学生对课文人文性的正确把握,应该着眼于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确定教学内容价值取向的依据也发生了变化。笔者认为依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点、时代的特点确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比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既不能忽视人文关怀,也不能淡化语文素养,既要重视“为人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又要防止“去语文化”的现象,要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辩证和整合的关系。一、解读文本,赋予文本新的教育内涵课文的思想感情是丰富的,体现的价值观也是多元的,同一篇课文,学生的感受和理解各有差异,这是很正常的。语文教育的人文性,除了文本自身的价值取向外,随着时代的前进和文化内涵的拓展,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感悟和理解是多元的。《小音乐家扬科》是一篇传统课文,以前…  相似文献   

10.
廖飞 《上海教育》2014,(34):74-75
语文课,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都很强的基础学科课程,语文教材中精心选编的课文,都是既符合语言规范也符合社会道德价值规范的堪称"文质并茂"的文本材料,因此,语文阅读课堂对教材的教学处理,理当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多样教育功能,学科本体知识教育目标与主流情感价值的人文教育目标的达成,两者应该有机结合,并重落实。当今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教学要求,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关注教育功能的全面落实,实现教育功能的最大化,不能偏执一隅或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精神意志、审美价值、人格品质等,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中。课文中蕴藏着巨大的精神财富,在培养能力、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相似文献   

12.
周士娟 《教师》2014,(12):101-101
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可以说篇篇文质兼美,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散发着浓郁的人性之美。语文教学承载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期望,每年中考和高考试题公布后大家首先关注的学科就是语文,足见语文学科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但也正是这种畸形的急功近利的重视,使中学语文教学走上了一条尴尬的教学之路。著名教育和文化学者杨东平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  相似文献   

13.
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实际上是人类精神、道德、睿智、理念的生活反映,而人类的繁衍与进步又正是通过这庞大气势传递、创造着一种价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为了不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真正做到读书与做人的高度的完美统一,就必须着力挖掘课文中体现的人文美德的底蕴。中学语文课文中古诗文作品中就蕴含了许多人文美德的思想。把人文美德教育渗透到古诗文教学中,这不是说把人文知识或人文精神生硬强加到古代文学课中,而是将人文美德与文学内容融合在一起,浸润在文学知识中。既能使文学课程丰满,显得更富有生机和人性,又使文学知识与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美德教育,至少有以下几个途径: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取向”与“多元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加强对语言文字的教学外,还要加强人文素养渗透,加强阅读教学中课文的思想价值取向与文本理解,本文笔者就课文教学中的"价值取向"和"多元解读"谈谈自己的几点见解。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德育 的价值。语文不仅是考试学科,还是育人学科。优秀语文课文 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可以指导学生走向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人生 观和价值观,并全面发展所必需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与人格力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模式已经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语文教育更应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高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其课程体系中,语文是最富有深厚人文底蕴和审美特质的一门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审美性把握,提高自身理解美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中情感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是最能体现人文性的学科,教材中精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教学的对象——学生是生动活泼的,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往往是最具人文色彩的。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教科书在编写过程中十分注重入选课文的可读性与人文性,很多篇入选课文都包含着丰厚的人文意蕴和浓厚的审美色彩。学生既能从中学到语文知识,又能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  相似文献   

19.
语文是一门具有深厚人文色彩的学科,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的德育作用受到了高度重视。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有德育价值的课文,这就需要教师深度发掘课文中的德育契机,发掘语文实践活动的德育价值,体现语文教学中"教书"和"育人"相结合的特点,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育和德育的无痕融合。基于此,将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正向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实现语文与德育深入融合。  相似文献   

20.
统编语文教材采取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双线并行的结构编排课文,着力加强各个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使语文要素的落实呈现出整体性与上升性。复述课文是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要素,借助图片、关键词句、关系图表和留白想象等,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有效复述故事,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