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布鲁克菲尔德教授的《大学教师的技巧——论课堂教学中的方法、信任和回应》一书对大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值得借鉴。大学教学充满了不确定与不安定因素,大学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正视教学中遇到的挫折和学生对自己的不利评价,不断地在挫折中树立自信和完善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应是每一位大学教师最基本和最终的教学目标,而实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是使用批判性回应式教学。  相似文献   

2.
批判性思维是对事物进行认知的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注重对各种文化知识的灌输和讲授,缺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可以通过设计各种开放性的文化问题、开展任务型的教学,以及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加入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学会从批判的角度思考问题,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英语阅读水平。论文介绍批判性思维的作用、在教学中应用。以期将批判性思维理论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相似文献   

4.
<正>批判性思维就是指审慎地运用推理去判断一个命题是否为真.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和提高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技能会让人变得更聪慧.因此,中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达培养创新思维之目的.那么,在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呢?一、转变教学观念,创设新型的"教学文化"  相似文献   

5.
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批判性思维是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前提,是信息素养的组成部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为培养批判性思维提供了心理和生理支持;新课程改革为培养批判性思维提供了理念支持;课程与教学本身的特点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提供了载体和教学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创设新型的"教学文化";注重文本的多层解读,培养参与意识;改革教学评价,激励批判性思维;关注心理品质,培养批判性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批判性思维教育缺失现象,要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专业课程作为大学教学的重要一环,结合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人格品质是非常必要的。批判性思维教育可以通过提高教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创造开放和自由的课堂文化、考核手段体现批判性思维、利用期刊资料促进批判性思维教育和利用网上学习平台培养批判性思维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7.
试论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批判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种推动力量。在各类信息充斥、观点纷纭的今天,如何在阅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浮云遮住眼睛就显得十分重要。要做到头脑清醒,不为他人所左右,就不能人云亦云,轻信盲从,而应该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一切阅读之信息和发生的一切事件。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又紧迫!作为高等学校教师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非常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其既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能辨别信息背后所包含的种种意图,不至于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前迷失方向。  相似文献   

8.
用批判性思维方法打造批判性思维课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教育缺少批判性思维的传统,因而在教育中引入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加强批判性思维训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应该作为目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而引起我们重视。虽然批判性思维已被引入中国的课堂教育,但课程设置仍存在一些不足。本文提倡用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来打造批判性思维的教学,鼓励学生对事件进行自主分析思考、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教学中使用大量真实案例等,以培养学生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思考的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以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机构本科教育的目标,批判性思维教学因而备受关注。尽管批判性思维已经被教授了很多年,但批判性思维是否可教仍有争议,批判性思维教学效果也受到质疑。以往学者们认为批判性思维难教主要是多数教师不具备教授的能力,实际上更重要的是缺少使用思维的“真实情境”。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希望学生掌握技能,应该帮助他们学习如何在不同情境下运用这些技能,以便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论和应用有更全面的了解。这种情况在学科教学中尤为明显。白琳和巴特斯比提出的基于“探究”的批判性思维教学法能够针对不同的情境进行讨论,既包括学科情境的,也包括日常情境的。它涉及三个重要方面:关注一个问题、寻找不同论证和做出合理判断。  相似文献   

10.
缺少批判性思维是抑制大学生综合能力增长的不良因素之一,强化学生批判性思维是提升大学教学标高的时代要求。大学教学必须适应这一时代要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创造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环境条件,健全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渗透机制,建构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贯彻模式,确立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考评指标。  相似文献   

11.
面对愈发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面对不断求新求变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愈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鉴于目前思政课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矛盾,探索符合新形势和新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应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以强烈的创新精神,充分运用创新思维,开拓多维度思路,寻求特色化方式,并以此构建适合大学生需要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不失为一个有意义的探索。才能在不断变化的时代环境下,让思政课逐渐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剧烈转型的时期,大学校园里充满了后现代文化现象。这些后现代文化现象并逐渐从物质层面渗入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中,致使大学生荣辱观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离。针对这个现实问题,以及大学生思维的后现代趋势,对大学生需采取一些有效的荣辱观教育。  相似文献   

13.
论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大实践性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品德养成的规律、大学生的成长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性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养成的重要途径。树立大实践性教学观,构筑多层面立体化的实践教育模式,学校要加强制度保证、为实践教学营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教师要率先接受教育、大力丰富自身的社会实践经验,要准确掌握大学生真实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选择实践性教学的方式,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进行实践性教学。  相似文献   

14.
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艺术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感悟艺术的空间层次与技艺手法,提高对形象特征的想像力和理解力。在想像力的发展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艺术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促进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从而培养自主、自立、自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随着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对大学生国情、历史的教育,对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发挥这门课的独特优势,结合民族精神教育的良好契机,探索适合高校大学生教育的途径,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情感和使命感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当今是一个创意无处不在的时代,作为文化艺术创造活动的美术,通过研究其教育以激活和拓展人的创造思维,并根据教学实践提出了拓展观念、培养发现意识、鼓励个性表现、提高文化艺术素养以及利用网络建立电子学习档案袋,探索因材施教的新方式等培养策略,支持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的社会需要,同时也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非物理类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新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物理学课程在非物理专业本科生的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物理学课程教学应在更新教改理念、寻找改革重点和突破口的基础上,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教改体系,以充分发挥该门课程在培养人的科学思想方法、精神品质等方面的特殊教育功能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就已经开始受到重视。在我国至今有关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的研究还十分薄弱,导致我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状况不十分乐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批判性思维,教师首先要更新大学英语教学理念、改进教学风格,其次要革新、优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相似文献   

19.
从开设大学书法教育的重要性,在书法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所遇到的问题和如何在书法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三个方面介绍在书法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书法技巧,同时还能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为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aims at explaining the outcom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using anthropological theories of cultural schemas. Even though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re usually assumed to be culture-independent, the practice in classrooms seems to indicate that learning patterns depend on culture. The situation in a college in Finland is evaluated based on study records, surveys on learning experiences, learning logs by students and classroom observations. Reasons for the educational outcome are discussed theoretically using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the socio-cultural theory of learning. The universality of Western scientific thinking is questioned, and a need to recognise different cultural schemas in the thinking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s acknowledged.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a view of human cognition as social and embodied gives new insights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when there is a great diversity of student backgrounds and their culturally produced mental schem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