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秋香 《教学随笔》2007,(11):17-18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著名儿科专家林巧稚小时候,有一次上生物课,老师问道:树叶是什么颜色的?”“是绿色的。”林巧稚和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老师又问:“树叶是什么形状的?”不少同学答道:“是椭圆形的。”生物老师并不急于对学生的回答作结论,而是把他们带到山上去采集各种树叶。采集回来,大家把树叶放在课桌上,老师让大家重新回答那两个问题,这回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树叶不仅有绿色的,黄色的,还有紫色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笑话笑画     
示范成语一日,已谢顶的语文老师为了示范什么是“垂头丧气”,就低下头,做了一个动作,然后笑眯眯地问同学们:“请大家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我刚才的那个动作。”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聪明绝顶”、“一毛不拔”、“地薄苗稀”。  相似文献   

3.
林莉 《现代语文》2004,(10):22-22
不久前,我聆听了某知名教师上的一节语文课。课堂上,老师既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按部就班的讲解,也没有拿出自己课前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而是询问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后有哪些问题;让同学们一一提出来,由其他同学回答这些问题;当同学回答不出来时,老师适时进行启发、引导,仍由同学们自己来回答。整堂课就在学生自问自答的过程中进行着。听课老师的反映是:教学形式很新颖,但又觉得缺了点什么,用学生的话说:“老师,您好象没有讲什么。”  相似文献   

4.
一个星期五的下午,待第三节课下课,我像往常一样,来到了教室,同学们看到我,异口同声地问:“施老师,这个双休日的作业是什么?”我没有回答学生的问题,在黑板上写了这样一句话:“课外作业:明天早上跟你的爸爸或妈妈到菜市场一起去买菜,看看别人在买菜时是怎样讨价还价的。”同学们看到这样的课外作业,欣喜若狂。看到这一幕,引起了我的深思,  相似文献   

5.
科幻作家叶永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上小学时,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题:“冰化了,你看到了什么?”同学们无一例外地回答:“看到了水,冰融化成的水”。于是大家都得了满分,只有叶永烈得了“0”分,他的答案是:冰融化了,我看到了春天。当叶永烈找到老师,老师对他说:“在我心里,我给你打满分,可在答卷上我要给你0分。因为如果我给你满分的话,在高考时你就会得0分,那你就考不上大学了,我该为你的将来负责”。还有一则故事:电视台进行智力测验,主持人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题是:这是什么。问到大学生时,他们哄堂大…  相似文献   

6.
相反相成的导入征文张延春,(哲盟实验中学)"同学们,谁知道成语'分崩离析'、'祸起萧墙'的意思和出处?请举手回答。"刚一开课,当我在黑板上写好这两个成语,胸有成竹地提问学生时,却出乎意料,50多张陌生的面孔,睁着疑惑的眼睛.莫名其妙地看着我这位陌生的老师,竟然没有一个人举手来回答这个似乎突如其来的问题。我立刻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原来设计好的导入新课的办法这下子全都泡了汤,刚开课就出师不利,这堂课看样子要砸锅了。这是1990年10月7日在内蒙古师大附中:高二(7)班进行的全区首届教学能手评选的借班讲课,讲台下还坐…  相似文献   

7.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好,大家见过我吗?今天我站在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大胆提,老师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相似文献   

8.
教学个案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在课前备课时.我觉得这句话如果让学生单从表面理解.一定会“离题万里”.故在教案设计时特别作个批注。果不其然.当学生读到“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一句时.有个学生举手问:“老师,‘碰壁’是什么意思?”我没急着回答,而是笑着对大家说:“问得好.‘碰壁’是什么意思呢?我想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这一问.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掀起了议论热潮:  相似文献   

9.
陈智明 《广东教育》2002,(11):42-42
“趣味开讲”是小学课堂教学中一个常用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有些教师因为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加上对教学艺术了解不多,不懂得开讲艺术的意义和作用,认为“趣味开讲”是浪费时间,是“多此一举”。我曾经听过一位老师的公开课,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二册中《圆锥的体积》,他是采用这样的方法引入的:上课了,老师一手拿教科书,一手提着一只红色有盖塑料桶走进教室,然后问:“同学们,你能说一说这只桶是什么形状吗?”学生回答:“这只桶是圆柱体。”接着,老师请学生猜一猜这只桶里装了些什么,大家抢着…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有位校长问我:“现在都说要以人为本,你说在农村学校什么是以人为本?”我回答说:“让老师们每天陕乐地教学,快乐地生活,想老师所想,这就是我理解的‘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1.
在佛山九小的剧场里,我们听了一堂情境作文教学观摩课,使我感触很深,并由此对小学情境作文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题是《我的同学》。上课了,老师首先示意一位同学站到门外,然后问:黄子欣同学大家熟悉吗?她长得什么样子?今天梳什么发型?穿什么衣服?同学们顿时情绪激昂,极力回忆“黄子欣”同学的样子,纷纷举手回答。但是众说纷纭,谁也说不准黄子欣同学究竟是什么样子。这时,老师说:“大家对她这么熟悉,为什么说不准她的穿戴和样子呢?这是我们没有细心观察的缘故。今天,我们就以‘一位同学’为例,学习观察一个人”。于是…  相似文献   

12.
嘿,这堂课     
上课了,老师登上讲台,笑盈盈地说:“今天,我们上一堂语文活动课!”话音刚落,教室里便活跃起来了。老师诡秘地说:“请大家认真观察我的动作,然后猜一个成语。”顿时,同学们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凝视着老师,生怕会漏掉什么细节动作。只见老师不慌不忙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红苹果,面对大家晃动了几下,就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老师吃苹果的滑稽样,惹得大家笑声一片。还没等老师提问呢,大家就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是‘自食其果’!”还有的嚷:“‘津津有味’也行!”老师说:“对,都对。这道谜语太容易,现在,我出一个字谜,恐怕你们要三天才能猜出正确答案…  相似文献   

13.
另类难题     
1.什么事天不知道地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2.蜗牛从上海到北京只用了一分钟,为什么?3.打狗看主人,打虎看什么?4.什么叫缓兵之计?5.考试时应注意什么?6.一个人一辈子有几个生日?7.一座刚刚建成的立交桥,桥上挂牌“不准过桥”,但是桥上依旧人来人往,为何无人理会牌子?8.世界上最小的邮筒是什么?(用一成语来回答)9.世界上什么海最大?(用两成语回答)10.人体的闭路电视是什么?《另类难题》答案:1.鞋底上的洞2.在地图上行走3.看你有没有这个胆量4.改天再告诉你5.监考老师6.一个7.桥的名字…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1.学习“文”是如何表现“图”的;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教学教程师:上节课老师指导大家预习了《马踏飞燕》这一课,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了不少问题,老师将它们归纳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出示小黑板)问题一:马为什么会踏到飞燕上?问题二:马是什么样子?问题三:怎样使马保持平衡?下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看课文哪一段回答以上哪一个问题?生:第三自然段回答的是第一个问题,第二自然段回答的是第二个问题,第四自然段回答的是第三个问题。师:对。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边看图听…  相似文献   

15.
同学们都知道,我是一名兼职心理辅导老师。在新年第一周,我为七(3)班同学上了一堂心理辅导课。我拿出一张8K大小的白纸做教具,白纸中间有一个黑点。我问大家:“你们看到了什么?”并再三强调心理辅导内容没有对和错之分,只在乎大家的心理体验。同学们纷纷议论了一阵之后,胆大的站起来回答了我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的:了解书信正和信封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引子 师:同学们,本学期我们班有4位同学转学了,大家还记得都是谁吗?(学生说转走学生的姓名)前几天,老师收到一封来自远方的信,猜猜是谁的?是叶冠廷同学给老师写了一封信,现在,老师就给大家读读这封信。注意听,他在信里都写了什么?  相似文献   

17.
讲台上放着一只装有半杯茶的玻璃杯。教常识课的李老师先让同学们仔细观察茶杯,然后他问大家:“杯里装的是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装的是茶。”李老师又问:“还有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补充说:“有水”,“开水”,“茶叶”,“茶色的液体”……李老师再问:“还有什么?”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做声了。李老师告诉大家:“还装有半杯空气。”刚说完,只听得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啊”了一声。李老师笑了:“没想到吧?茶杯么,总是用来装茶、装水、装饮料的,所以一见到茶杯,你们就自然地会想到它盛水一类的功能,而不容…  相似文献   

18.
龙儿 《少年月刊》2011,(11):59-60
"老师说我胆子小,上课不敢回答问题;同学们说我胆子小,团队话动不敢提出不同意见。可是我自认为胆子挺大的,在班上女生中,只有我打针时不哭鼻子。可为什么大家还叫我‘胆小鬼'呢?真苦恼!"这是晓怡在EQ邮箱中的留言。  相似文献   

19.
正生活中处处都有掌声。一天早上,语文老师走进教室,微笑着说:"谁上来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谁就会获得礼物。""什么礼物?"同学们都好奇地问。我特别害怕上台,低下了头,生怕老师注意到我。"你来回答吧,17号!"老师说。"我不就是17号吗?这真是怕什么来什么啊!"于是,我不安地站起来,心里就像揣了只兔子一样,怦怦直跳。我忐忑不安地  相似文献   

20.
案例一: (片断一)老师引入教学:“上节课认识了塑料的哪些知识?哪些地方用到了塑料用品?”学生踊跃举手回答。接着老师又问:“为什么下雨天要穿塑料胶鞋?为什么洗碗时要戴上塑料手套呢?”(师边问边展示她手中的橡胶手套)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道:“我妈妈就是用它来搞卫生的。”“我家里也有这种手套。”“可以防水啊。”一个小男孩边叫边晃悠着他手中的橡胶手套。老师一听,对小男孩说:“你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做实验来研究一下塑料还有什么特点。”师转身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