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印花税是国家对因商事、产权等行为所书立或使用的凭证征收的税。1624年创行于荷兰,以后各国广泛推行。我国于清末曾经议行,正式开征此税系于民国初年。现从馆藏溥仪全宗档案中选出有关史料予以公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2.
印花税票是依政府规定粘贴在地契、账簿上的完税凭证,直隶沧县王氏地契上一枚极具华北地方特色的印花税票,直观地反映了地契的内容,见证了中国最早印花税的出台,浓缩了印花税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收藏价值和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3.
按照莫特的看法,自1765年至1783年,即印花税法案(Stamp Act)通过到独立战争的结束,是美国的政治报刊时期。之后直至下一世纪的中叶,则属于政党报刊登场并大显身手的时代(莫特,1950)。如果不拘泥于二者之间的差别,把它们摆在一起考察,其共性是显而易见:报刊开始参政并从政。报刊实践上的此种转向,既系于社会情势的急剧改变,同时也得力于因社会情势改变而改变的报刊观念的推动。无论是实践抑或观念,美国报刊的这种转变一开始并不是完全自觉。尽管其时关于美国政治事件的报道,在一些报刊上有所增加,但在大多数报纸看来,刊登来自于伦敦和国外的新闻,仍然是其主要工作。突破性的变化来自于印花税法案这根导火索。  相似文献   

4.
清代两次试办印花税史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关清代试办印花税的情形,长期以来,由于史料之缺乏,公私论着鲜有还及,故有人认为清代印花税只是议行,而未真正实行。近来有学者依据文献资料,认为清代试行过两次印花税,但所叙史实仍失之准确。馆藏清档中,有关清代两次试办印花税的史料虽说不甚完整,但其中对有关印花税产生的背景、试办时间、税票印制情况及推行后之情形均有所反映。现从馆藏会议政务处、外务部、户部──度支部等全宏档案中,将有关史料选辑刊布,供研究印花税史及晚清商业史参稽。──编选者丁进军直隶总督袁世凯均呈送印花票样事致外务部咨呈光绪二十九年二月…  相似文献   

5.
档案的凭证属性来源于件,我们却不能解析出件和档案在凭证属性上的差异。因此,无论对于件还是档案,凭证属性都不可能成为相互区虽于对方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6.
民国六年,张作霖统一奉天省军政,掌握了奉天的军政大权。将原本应该交由中央的印花税款直接充当军费交付奉省军署。而时任中华民国财政总长的梁启超对奉省的印花税款交付一案提出质询。而当时王永江刚刚接任奉天财政厅厅长,于是,对于奉天印花税款一案,王永江便在张作霖与梁启超之间进行周旋。  相似文献   

7.
自1965年英国在北美殖民地实施印花税法,至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是北美殖民地独立革命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报业曾一度共同发出“要自由与财产,不要印花税”这一呼声。但是,因为英国坚持重税政策,官逼民反,在革命的问题上,分裂为革命派与保皇派两个营垒。革命派用报刊造舆论,吹响了独立战争的号角,为革命取得胜利立下汗马功劳。反“印花税法”革命前的演习  相似文献   

8.
<正>档案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档案因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而具有其他图书资料所不可替代的凭证价值与情报价值,档案文化也是社会文化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档案文化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城建档案的管理、编研、利用工作。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  相似文献   

9.
档案馆出具档案证明在处理经济纠纷中起到了依据与凭证作用,但也有因出具证明而再引起纠纷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徽州历史档案,多产生于安徽徽州地区(主要包括今天的歙县、休宁、黟县、绩溪、屯溪、祁门和婺源县及黄山市屯溪区、徽州区),时间从1121年到1949年间,重点从南宋到清末间(1190年至1911年),内容涉及政务、土地、赋税、工商、宗法、文化和邮政,几乎涉及整个徽州文化领域,其独特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文化凭证功能。徽州历史档案作为徽州社会历史发展的真实记录,客观地反映了徽州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是研究徽州历史,总结徽州发展的历史经验,促进徽州各方面发展的凭证。徽州历史档案的文化凭证功能,还表  相似文献   

11.
1.年度——类别——保管期限法。即把会计档案按年度分开,每个年度内再分为凭证、帐簿、报表和其他材料四类,这四个类别顺序一般为报表、帐簿、凭证、其他,然后在每一类别中按保管期限长短进行排列。例:1988年,报表;永久,5年;帐簿;永久,25年,10年,5年;凭证:永久,15年……。  相似文献   

12.
高校档案,产生于学校各项活动中,是学校各种活动的凭证,是研究学校教学、科研及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和条件。它具有原始记录性、凭证性、信息性、知识性、综合性、价值性(有益性和实用性)。尤其在  相似文献   

13.
传统档案学将凭证作用认定为档案的基本功能 ,其理论体系也是在认定和维护档案凭证作用 ,发挥档案凭证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 ,传统档案学所认定的凭证价值 ,其实是“文件”的而非“档案”的凭证价值。我们认为 ,文件凭证作用与档案凭证作用是有区别的。档案在继承文件凭证作用的基础上 ,将文件的孤立凭证上升到历史凭证。所以 ,档案的作用体系是一个既包含原始性 ,又高于原始性的 ,具有历史文化凭证价值的历史记录体系。档案作用的这种变化 ,将引发档案功能从“凭证体系”向“历史记录体系”转化。  相似文献   

14.
明代的关防     
作为与印信类似的身份凭证,关防最早使用于明代,且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勘合产生之前即已存在。明代关防不同于印信,不论在产生时间与颁发原因上,还是在颁给官员、颁发程序与铸造形制上,都与印信存在很大差别。作为一种权力与身份的象征和钤盖公文的凭证,明代关防从根本上说是对印信制度的补充,从广义上讲,可以看作是印信的一种。嘉靖后,关防不断增多且日益复杂,其地位与印信也渐趋同一。  相似文献   

15.
2000年5月30日,因倒卖档案被查处的李忠信,将1100元罚没款交到了吉林省档案局,使这起倒卖档案违法案件的处理划上了圆满的句号。2000年伊始,长春市市民赵鸿飞到吉林省档案馆出售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在华有关业务活动的档案资料。省档案局法规处的同志得知情况后,马上意识到:赵鸿飞曾因倒卖档案被处罚过,这次来卖档案,其中可能有“猫腻”?随即找赵询问,赵说此部分档案是从北京市地摊上买到的,并说国家档案局也知道情况。细心的询问人员在翻动赵拿来的档案资料中,发现里边有伪满洲中央银行档案资料,并且伪满洲中央银行档案资料内夹有长春某金融机…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文件的双重价值理论,文件的凭证价值是其第二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件的凭证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要求之一就是其真实性能够保证。本文从电子文件的业务凭证价值、法律凭证价值和历史凭证价值角度,探讨如何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7.
<档案学研究>2000年第2期发表的刘新安、李可意、马玲同志的<档案凭证属性来源的研究>一文再次提醒人们,关注档案凭证属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导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1953年11月1日,北京市首次发行面粉购买证,上面写着"遗失不补,过期无效"。1955年10月,实行粮食以人定量供应后,粮食部发行"全国通用粮票"。  相似文献   

19.
建立缩微摄影工作档案发挥缩微品的凭证作用杨杰华档案缩微品的法律地位于1987年开始探讨,10多年来,通过缩微界的大力宣传,使社会各界逐步认识到档案缩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缩微具有原始记录性等特点。1990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  相似文献   

20.
凭证(指记账凭证,以下简称凭证)是高校一切事务活动最直接最原始的史料和证据.凭证的形成、管理是会计档案工作的核心,因此如何科学地对凭证予以规范成了高校财会工作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