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0 毫秒
1.
鸿门宴座次新探江苏黄伟达传统课文《鸿门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其中涉及宴席座次的只有寥寥几笔。即:“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当时宴会在军帐中进行,座次按古代室内礼仪活动形式安排,以东向为尊,其次...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鸿门宴》一文是这样描写座次的:“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句中的“向”字如何理解?是介词“朝向”、“对着”,还是名词“方向”?“东向坐”等词语如何理解?是“面向东坐”,还是“坐在东边面向西”?  相似文献   

3.
古人往往把“面南背北”这个座位视为天子之位,奉为“至尊”(最尊贵的座位),因此在京戏中我们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场面:皇帝或国君面南背北地端在龙案后,大臣们按地位尊卑依次出场,面朝北一字排开,遥向君主施礼。这种形式人们较为熟悉,但看到《鸿门宴》中写的“鸿门宴”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不少人产生疑问:难道亚父(范增)面南北向地坐着,他的座位最尊?而刘邦  相似文献   

4.
《鸿门宴》中,对于人物的座次,司马迁是这样记载的: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因此,《鸿门宴》中的座次,是面东为尊。这与古代帝王面南召见群臣议事,以南向为尊的座次不同,那么,“以东向为尊”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仪礼》记,古代贵族的住屋,通常是坐北面南,而且一般为“堂室”结构,“堂”在前,“室”在后。“堂”不住人,是行吉凶大礼的地方,“堂”上座次最尊的是坐北面南。帝王在宫殿上的座位也是背北面南,群臣则北面朝君,故古书里常有“南面称王(孤)”、  相似文献   

5.
鸿门宴是在项羽军帐中喝酒,按常理刘邦作为客人,应当坐在最尊贵的位置,即“东向”,可是在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大多研究者认为,这座次是项羽安排的,表现了项羽不把刘邦放在眼里,妄自尊大、骄横无礼、以势压人、藐视刘邦的傲慢自负心理。这种说法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坐:古人的“坐”与现代人不同。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谓之“坐”。坐席讲究“食坐尽前,虚坐尽后”。意思是宴饮时身体尽量往前坐一点,那样不会因饮食而弄脏了坐席;其它时候身体尽量往后坐一点,那样表示恭敬。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写沛公去鸿门向项王谢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儿的“坐”,均为上述姿势。张良因地位  相似文献   

7.
《鸿门宴》一文 ,情节生动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内容极为丰富。我在讲授该文时 ,打破了传统思路 ,另辟蹊径 ,在插图上动脑筋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由图及文 ,落实文化常识《鸿门宴》中 ,涉及古代重要的文化常识———古代席位的尊卑位次。文中这样描述 :“项王、项伯东向坐 ;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 ,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 ;张良西向侍。”这里“东向坐”是“面向东坐”的意思 ,实际上坐在西边。学生受现代汉语的影响 ,极易误解为“在东面坐”。我讲课文时 ,首先以插图为突破口 ,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 ,然后参考文中以上几个句子 ,图文对照…  相似文献   

8.
复式教学中,座次如何排列,对课堂教学有着直接的影响。排座次要考虑学生的身高、视力、成绩、纪律情况,以便教师讲课,巡回指导,便于学生听讲、看黑板和独立作业。这就需要合理安排。我县复式教学的座位排列有两种情况,同方向坐和异方向坐。我认为同方向坐,容易分散学生注意  相似文献   

9.
一、向(嚮)《鸿门宴》中有:“项王、项伯东嚮坐,亚父南嚮坐,……沛公北嚮坐,张良西嚮侍。”《淮阴侯列传》中有:“信乃解其缚,东嚮坐,西嚮对。师事之。”这两节文字中,清楚地交代了当时的席位  相似文献   

10.
近阅陈强先生撰写的《“鸿门宴”的座次》一文(载《中学语文》1991年第六期),阅后颇受启迪,激发起笔者进一步探索“鸿门宴”座次的兴趣。陈强先生的文章(下称陈文)是从古代堂室制度的考证中来论证古礼座次的尊卑,从而得出“鸿门宴”座次的尊卑的结论。其研究的方法无疑是对头的,因为古代礼俗毕竟还有其传统性、继承性。但笔者对陈文关于“鸿门宴”座次的尊卑的结论还不敢完全苟同。陈文指出;“项王东向坐,以尊者自居。让刘东北向坐,不把他看作与自己地位匹敌的宾客,这正好把项羽藐视刘邦,以长者自居的傲慢心理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项伯是项羽的叔父,项羽不能让叔父坐在低于自己的位置上,因而也东向坐;范增朝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上课喜欢“后排就坐”的现象,对教学效果、师生交流都有消极的影响.大学生上课座次位置特点以“靠后坐”、“居中坐”为主.大学生上课“后排就坐”的原因包括学生对课程无兴趣、教师对学生座次不干涉、学生不喜欢被提问、从众心理等.大学生上课“后排就坐”的治理策略包括课前干预策略、吸引眼球策略、前排激励策略、后排兼顾策略等.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中,一些词语带上了用典、委婉、借代、互文和偏义等修辞色彩,这就是文言文中的习尚语、用典语、委婉语、借代语、互文语和偏义语。翻译时有的可以直译,有的如果仅仅按照字面逐字对译出来,就有可能损害原语句的意思。现分类例析如下: 一、习尚语①寓逆旅,主人口(每天)再(两顿)食(给饭吃)。(《送东阳马生序》)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朝向东方)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传。(《鸿门宴》) ③公子从车骑,虚(空着)左(左边的位子),  相似文献   

13.
敦煌石窟壁画所显示的饮食坐姿与坐具、食床的变化相适应,主要有跪坐、胡坐和垂腿坐。垂腿坐虽已被社会所认可,但尚不规范,可看出由跪坐到垂腿坐的过渡痕迹。除此外,坐具与食床正在分离,“床”作为类概念的称谓仍存在。在坐具发生大变革的过程中,饮食坐姿呈现多样性,向符合人的生理特点、舒适、方便取食的方向发展,并影响到了合食制的形成和座次、坐向等饮食礼仪。  相似文献   

14.
浅谈课堂空间心理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里学生上课的座位一般是不固定的,但笔者在几年的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座次其实有一定的规律。了解这一规律,就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制订出相应的课堂对策,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大有益处的。学生的座次大体可划分为三大块,前排座位,侧座和后排座位。坐...  相似文献   

15.
《鸿门宴》中有一处项羽设宴款待刘邦时的人物座次描写牵涉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座次礼仪。中国历史悠久,5000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并且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和完整的礼仪规范。这些"礼"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思想。古人要求人们很早就要"懂礼、习礼、守礼、重礼",尊卑有序,长幼有别。场合不同,会面的对象不同,行的礼节,坐的座次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课堂回放《鸿门宴》教学实录师:上一节课了解了《史记》的有关文化知识,疏通了文意,分析了故事情节发生的背景、起因、经过、结局等.那么,你对文中项羽的性格有何评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生:“狂妄自大”,从项羽接到密告后大怒要“击破沛公军”的话中可以看出;按古代座次礼仪,宾主之间相对,宾东向坐,主西向坐.项羽宴请刘邦却“东向坐”,违背待客之道,也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范增辅佐项羽成就霸业而被尊为“亚父”,“亚父说”到今天几乎已成定论。本文作者在查阅典籍后得出“亚”是范增之字的新发现,并对项羽与范增的实际关系作了新的论述,从范增对项羽贡献之微小及其与项羽关系之疏远,进一步证实了项羽不会尊事范增为“亚父”,从而推翻了流传千年的“亚父”陈说。  相似文献   

18.
李庆忠 《班主任》2020,(5):66-67
不得不设的座位我班共有37名学生,在座次安排上采用"两人同桌"的方式。为了避免出现座位好坏等区域划分,体现座次的公平性,学生座次每排依次向前循环推进,每两周推换一次,尽量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位置上学习。初一、初二时,我班教室在新教学楼,空间宽阔,多出来的一名学生可以和第一排同学并列而坐。到了初三,我们搬到老式教学楼上课,于是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教室比较狭窄,单出来的一名学生不能再安排在第一排了,只能独设一个座位。那这个位子设在哪儿,谁来坐呢?  相似文献   

19.
(一) 在云龙山的北麓,徐州博物馆的后面,有一座黄土堆成的土丘,当地人们也就习惯地称它为“土山”。明代嘉靖年间,户部主事岳东升曾表其墓,有立碑题名“楚亚父范增之墓,故土山又称“亚父冢”,亦称范增墓。它的位置,徐州府志和铜山县志都有明确的记载:“范增墓在城南里许,古名亚父冢”。水经注也称:“今彭城南,项羽掠马台(或作凉马台,今作戏马台——笔者)之西南山麓上即亚父冢也”。看起来从南北  相似文献   

20.
《林黛玉进贾府》中有一个场面写黛玉在贾母处吃晚饭。贾母对黛玉说舅母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可是等黛玉入席,贾母又命王夫人坐了。王夫人在贾母那里吃了晚饭没有呢? 这要从林黛玉进餐时的座次说起。贾母是贾府的至尊,“正面榻上独坐”,这是首席。两边四张空椅,又按左一、右一、左二、右二分为四等。王熙凤熟谙封建家规,忙拉了黛玉坐左边第一张椅子。这左一、右一应是舅母王夫人和嫂子李氏坐的,“黛玉十分推让”,不肯就座。贾母说:“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她才坐下了。接着陪客的迎春三姐妹按长幼次序坐了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