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5 毫秒
1.
五、2005年数码印刷行业印记 1.收购热潮 2005年,对于数码印刷业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不仅仅是因为许多新产品和突破性新技术的出现.还因为热哀于收购其他公司的企业也在这一年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表5中列出近两年以来数码印刷业内主要厂商的收购事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数码印刷领域近来的并购速度,也突显出喷墨技术是被追逐的热点。  相似文献   

2.
凹版印刷是一种传统而成熟的印刷工艺,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后,已成为印刷业不可或缺一种印刷方式。近年来,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保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工业的高度自动化,商家的利润在逐渐减小。因此,柔版印刷的兴起和胶版印刷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凹版印刷市场不断的变窄。幸好,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拯救了衰退中的凹印市场,使得凹印的“复兴时期”慢慢到来。那么,凹版印得到了哪些发展?目前的进展状况如何?本刊就美国《油墨世界》杂志在“凹版印刷发展报告会”上所记录的专家及供应商们的观点整理如  相似文献   

3.
《新闻出版交流》2003,(1):57-57
1.区域印刷基地已成气候:浙江温州、苍南、广东中山、河北雄县、三河、廊坊、东光、上海浦东、安徽桐城等地区已形成区域性包装印刷基地,印刷业在当地已成为支柱产业。2.民营印刷工业发展迅速:民营资本为主的印刷行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目前温州的民营印刷及设备器材企业,年产值达180亿元。民营印刷企业经过原始积累的时期,发展的趋势不可忽视,如上海界龙集团。3.印刷行业资本运营启动:印刷业过去光靠产品的竞争来占领市场,扩大企业的影响。而如今,资本运营已露出水面,如年初国内两大印刷机械制造骨干企业——北人印…  相似文献   

4.
如今用“日新月异”来概括当今科技的发展一点也不为过.传统印刷工业和印刷技术在当代数字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冲击下正发生着重大的变革.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传统印刷业的广泛应用已经使“印前、印刷、印后”的整个传统加工过程产生了全新的技术创新和根本性的改变.彩色桌面出版系统CTP直接制版技术,数码打样和数码印刷系统数字化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数字化的竞争时代.很多数字技术已进入传统印刷行业。上海界龙集团是有30多年历史的传统印刷企业.作为下属企业.上海龙樱于1992年成立.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印前服务;上海界龙艺术印刷厂于1998年由龚忠德先生创办,如今,一年的产值已达到12亿元人民币。这两家企业在技术上,尤其是在数字技术的应用上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6.
明年5月份,第七届世界印刷大会将在北京举行.这将对中国印刷业产生又一有利的推进。这次会议将以“21世纪知识经济对印刷行业的挑战”为主题,同时将举行第五届北京国际印刷展览会。我相信这将对推动世界印刷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最近十年来,世界的印刷业在新技术的应用中取得了极其巨大的进展。亚洲印艺界的专业人士与世界其他地方的业内同行之间的交流则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频繁和深人。 今年五月,来自世界各地的印刷、出版及纸品加工业的专业人士汇聚在德国的德鲁巴展会。在未来的两、三年里.德鲁巴展会上出现的许多主要…  相似文献   

7.
前言: 21世纪是数字化的时代,数字化也将是印刷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CTP技术更成为了这一发展趋势的标志,成为当今印刷业引进新技术的热点与焦点,可以说在20世纪CTP技术是光机电技术在印刷业中发展产生的精华,21世纪CTP技术的应用将成为这一精华在印刷业中大放光芒的时代。当前,印刷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挑战与竞争,引进CTP技术逐步向数字化方向过渡将能为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本文试对当前印刷企业引进CTP技术的可行性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与名声在外的传统印刷业相比,国内印刷重镇深圳在数码印刷领域的上镜率明显要低得多.但这并不能埋没他们锐意前行,引领国内数码印刷业发展的雄心壮志。深圳数码印刷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0年前后渐成潮流.涌现出了一批颇具规模和技术实力的数码印刷企业。  相似文献   

9.
引言 我国改革开放10多年来,印刷业已从过去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变成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式,印刷设备和印刷材料也有着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的印刷技术和印刷质量日趋完善,已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印刷业的迅猛发展,印刷设备的不断更新,  相似文献   

10.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数码印刷技术得到了国际上印刷业界的普遍关注.从目前的实际应用来看.数码印刷在短版印刷、按需印刷等方面的应用已非常广泛但真正能够体现数码印刷与小胶印等传统印刷的区别及其优越性的应用相对还较少.而这些优越性恰恰可以通过可变数据印刷和个性化印刷等应用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1.
印刷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在印刷生产实践中已越来越显示了它的作用。努力掌握和运用印刷中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进一步加强对科学技术的管理,使其更好地为印刷业发展服务,这是摆在我们印刷教育和科技管理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色彩管理及显示器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软打样技术逐步趋于成熟,在印刷业已经开始推广应用。软打样可以大大缩短印刷生产周期,减少重复劳动,削减成本,提高效益。尤其是远程软打样,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打样工作模式,使印刷企业和其印刷商能够通过网络以极快的速度传递样张。  相似文献   

13.
&#  &#  &# 《出版与印刷》2015,(4):41-42
数字印刷是指利用数码技术对文件、资料进行个性化处理,利用印前系统将图文信息直接通过网络传输到数字印刷机上印刷出产品的一种印刷技术。1数字印刷过程是从计算机直接到印品或纸张的过程,取消了制版、传统打样等步骤,即直接把数字文件或页面转换成印刷品的过程。2随着数字技术在印刷工业中得到更加广泛应用,数字化网络与印刷的结合给个性化印刷及按需生产带来了生机,印刷与IT行业的接轨成为未来印刷业发展的主流,数字印刷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数字印刷的印刷效率大幅度提升,数字印刷工艺的承印材料也更加广泛,采用数字印刷工艺复制的一些印刷品已可以同胶印质量相媲美。3但由于国内外数字印刷标准化建设滞后,缺乏相关的质量标准和工艺技术标准,数字印刷产品良莠不齐,各个生产厂家评价数字印刷都具有自己的评价标准,迫切要求科学高效的准确管理。我们必须从印刷质量管理的体制、标准与评价方法两方面加大改革,确定数字印刷质量的评价指标及标准,以促进我国数字印刷领域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童贞 《电子出版》2001,(12):5-6
数字印刷在1995年的DRUPA展览会上展出后,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热潮。它以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为客户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服务方式。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激光、新型高分子材料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数字印刷不断向前推进。它将在个性化印刷,也即是按需印刷领域大显身手,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相似文献   

15.
金秋十月,国旗招展,六十华诞。举国同庆。在国庆60周年之际,各行各业都在努力为祖国的60华诞做出自己的贡献。印刷业是我国新闻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码印刷作为印刷业的新兴技术也在为国庆60周年贡献着不小的力量。我们共同来关注国庆60周年给数码印刷行业带来的影响以及数码印刷行业为国庆60周年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使数码印刷这一新兴行业应运而生,不经意间.数码印刷一词已经存在10多年了,数码印刷行业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发展过程。浙江是中小印刷企业的聚集之地,各个小型传统印刷企业因设备简单、场地不受限制.在全省发展迅速,包括在省会杭州,但大型印刷企业数量很少。而相比之下.杭州的数码印刷业在全国同行业中一直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和发达的快递业消除了地理因素的影响,改变了印刷业的竞争格局,网络印刷提供商不断涌现,印刷商已不再单纯地与同一地域的对手竞争。本文根据目前国内网络印刷的发展现状,结合成功的网络印刷服务商案例,从网络印刷平台页面设计、扩展企业品牌认知度和市场影响力、优化用户购买体验、优化印刷生产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网络印刷服务提供商的生存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近日方正电子董事长刘晓昆在2011年中国印刷论坛暨第九届两岸四地印刷业交流联谊会上发表了题为《迎接云计算时代的数字化印刷》的主题演讲,重点介绍了在云计算和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印刷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他指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性能的大幅度提升,将使按需销售成为主流,按需印刷也将成为大趋势下的产物。这意味着...  相似文献   

19.
郝振省 《出版参考》2013,(15):15-16
一、印刷业发展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在我国,印刷业是新闻出版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全国印刷复制实现营业收入9305.4亿元,较2010年增加1387.2亿元,增长17.5%,占全行业63.9%;增加值2324.9亿元,较2010年增加204.3亿元,增长9.6%,占全行业57.8%。这表明印刷复制业仍然是新闻出版业的支柱产业。2011年印刷业总产出约占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出的20%,印刷业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近年来,党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全媒体给印刷工业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本文针对全媒体出版的趋势及全媒体促进印刷业改革的途径进行了探讨。认为印刷业必须通过改革才能适应新时代,印刷业与其它媒体的融合和印刷业全媒体复合出版是印刷业新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