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依法治教和以德治教紧密结合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治”是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孔子和儒家是“德治”的倡导者。孔子所说的“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话包含的思想,可以看作是古代“德治”思想的基本代表。孔子和儒家“德治”思想的主要缺点是:第一,与封建的法治一样,本质上也是“人治”,是皇帝一人家天下之治;第二,轻视法治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把道德的地位抬得过高,有道德万能论的倾向;第三,儒家的德治强调施“仁政”,但在实际生活中,封建统治者对广大老百姓的“仁政”从未真正施行过,德治首先是“治民”,因而具有…  相似文献   

2.
<正>孔子的政治思想,是对西周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总结和发展。其主干,就是以施行“德政”和礼治为基础,建立理想的政治制度与和谐的社会秩序。他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德、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老夫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用各种所谓的政治制度来引导人民,用各种刑法规定来约束人民.人民就会想尽办法去躲避各种制度和法律的惩罚而且不认为是耻辱的。而用道德教化来引导人民,  相似文献   

4.
酷吏列传序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相似文献   

5.
唐太宗一朝吏治清明,受到后世赞颂。就其反贪措施而论,太宗在“以民为本”思想基础之上,提出了“德主刑辅”的法治原则,以道德约束君臣自愿自觉地追求高尚的情操;强调“若安天下,先正其身”的反腐之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引导理念以及“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的用人政策。这些措施都取得了很大成效,最终迎来“贞观之治”,将中国古代社会推向繁荣昌盛的巅峰。  相似文献   

6.
《论语.为政》第三章为: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该章清楚地阐述了孔子的政治观,对解读孔子思想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文本分析和对其历史背景的考察,探究孔子思想中政刑,德,礼之间的关系和人本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7.
隋世杰 《中国德育》2004,(2):44-44,48
孔子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型,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用法律命令去治理,用刑罚去制约,百姓即使苟免犯罪,也不知道犯罪是可耻的;用道理引导,用礼教开化,百姓不但知道廉耻,而且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这个古代的治国之道,对于我们今天“治班”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伦理主义教育管理思潮是一种将伦理规范手段作用于教育全过程,以促使受教育者的道德能获得健康发展的教育管理思潮.它主张的“道之以德”就是强调要在社会以及学校形成一个促使受教育者向心于道德修养的文化氛围.只有以伦理道德为社会最高价值,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育导向.它还主张要将“齐之以礼”用于教学管理之中,因为礼不仅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规范个人外在行为以促使其内在道德转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一次学风调查反映出部分大学生道德人格水平及其对教育道德价值的认知不适应优良学风建设 ,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重塑大学生道德人格是建设优良学风的逻辑起点 ,强化教育道德价值认同是“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建设优良学风关键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做尊严之师     
<正>孔子在《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翻译成现代文是:"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一个有着精神文明的国家,其人民一定是"有耻且格"——有羞耻心且行为举止体面。而孟子,更把"羞耻心"作为人  相似文献   

11.
徐大同 《政治思想史》2013,(1):1-12,197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讨论了治国之道。具体包括三个互相联结、互相渗透、互相支撑的要点:“天下归仁”、“为政以德”、“齐之以礼”。“天下归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在天下建立仁政统治,实现社会的有序、稳定、和谐;“为政以德”即认为德治是治理天下国家的具体方案和方法;“齐之以礼”即以礼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基本规范。孔子的这一套仁政德治礼范的治国之道在汉代被确定为官学,之后又受到历代王朝统治者的推崇。对于这一份思想文化遗产,应该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和筛选,吸收其有益的成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12.
《诗经》是南方幽巷中走出的女子,《庄子》是倒映浮云的一洼清泉,《韩非子》是悬挂于沙盘上的利剑,而《论语》是仁者深邃的智慧结晶。《论语》中的孔子不像道家的庄子,在看透尘世之后,逍遥而游。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出世。他认为实行仁政是王道的核心,“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今日再观《论语》中的仁政,有很多是可行可用的,但当时却一再受挫,这不是仁政本身的缺陷,而是战国那个时代的缺陷。也许因为性格缘故,较之《论语》中的仁政,我更乐意去品味它在个人成长、品性培…  相似文献   

13.
①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成就了儒家的进取精神,而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更是值得称道;道家达观的生命哲学、人与自然和谐之道从人和自然的角度阐述了“和”的重要意义,这对当今世界依然有价值;法家“按章办事”的“法”之精神;墨家的“反战的和平思想”、义利结合的践行之光。这一切都是中国文化在当代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4.
何谓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为人们所认同和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也就是说,礼仪其实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是一种人文精神,是民族素养的外在体现。《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相似文献   

15.
法家以法律统一思想其实就是其“法治”思想,法家主张“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轻视甚至否定道德和教化的作用,实际上是实行文化专制。法家以 法律统一思想体现在其推行“法治”的方法上,从本质上说,法家的法治与儒家的 人治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6.
一、“忠义之道”:“阳儒阴法”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无疑是儒家的学说,它一直是统治阶级所推崇并用以“化民”的思想工具。但作为一种统治思想,又决非儒学一家所能支撑的,所谓“外儒内法”或‘阳儒明法”,就表明统治阶级是儒法兼用的,而就统治术而言,法家思想或许更起实际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管子》之静园之道从不同层面进行剖析。名实相符、“以形务名”是静园之道的认识论基础;虚心应物反映了静园之道的哲学特征;“内德”强调入内心的定静修持;内聚乃为内德之泉源,而内德与儒家的礼、义和法家的法、权又是内在贯通的。静园之道既是认识论,又反映了中国古代道家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18.
“企业管理的方法很多,但要以实用为主,我在企业管理中,倡导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所谓的‘道’,就是路,是规律;德就是用,德者,得也,一德而之,百善从之;以德治企,就是建立众人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样,才能‘上善若水’,使企业管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山东省“富民兴鲁”奖章获得者、龙口矿业集团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棣善这样诠释他的制胜之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哲学之所以被整个时代所关注就在于哲学的存在有重大意义。但是,关于哲学是否有意义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一直存在很大的分歧。“哲学无用论”、“哲学万能论”、“哲学指导论”在不同的时空领域都影响着社会实践。这其中只有指导论带来的才是积极的作用。要正确理解哲学的指导作用就要分析“哲学无用论”与“哲学万能论”的错误实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全面体现在理论、现实和对个人的意义上。  相似文献   

20.
《鹖冠子》的黄老政治学说,实是一个“法”、“术”、“势”、“时”兼容并蓄的理论体系。它推崇法治,认为应当集权中央,这表明了其时代的进步性;它讲究道术,发展了道家“君人南面”和“治官理民”之术;它强调“时”的思想,使其黄老学说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它推崇“势”,但更多的融入了为政与民的思想,而非法家提倡的“刻薄寡恩、冷酷威严”之势。可以说:《鹖冠子》一书的出现标志着战国以来黄老政治理论的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