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辉 《当代传播》2012,(1):61-63
情感类电视节目的出现,是市场力量下媒体与当事人共谋的产物。本文采用微观经验研究的方法,对双方共谋过程中的互动进行社会学解析,从而得出结论:隐私情感的公开亮相之所以成为可能,依赖于媒体以权力运作为核心的相关策略及谋体与当事人双方的情感管理。这一结论不仅可以解释关于此类节目真实性的种种质疑,也将为下一步对策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电视栏目制片人决定了制片人是一个电视栏目的核心人物,有权决定拍摄电视栏目的事务,包括录制什么样的台本,聘请导演、摄影师、演员和监制代表,管理摄制资金,审核拍摄经费并控制录制的全过程。随着电视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电视制片人应运而生,成为一种新的职业,电视制片人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综合素质也比较高,他们能够通过对当下社会动态和群众心理的准确判断确定拍摄题材,同时在电视节目的拍摄、节目制作等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本文将从制片人在电视节目运行中发挥主导性作用等方面进行简单的陈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随着各电视台制播部门的分离和电视节目市场化 ,电视制作机构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提高节目质量、降低制作成本是增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而节目制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则是提高节目质量、降低制作成本的关键。但目前我国各电视台和电视节目制作机构显然还没有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手段。去年 ,美国著名电视导演、制片人伊万·库瑞先生到我院访问期间曾谈到过目前在美国电视界通行的“1/4英寸平面图”法。我感到很有启发性。征得伊万·库瑞先生同意 ,现将他《电视节目导演与制作》一书中有关内容译出 ,供我国的电视导演和制片人们参考。  相似文献   

4.
论情感类电视节目的精神价值与媒介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类电视节目是指以谈话、记录和事件重构等多种手法表现、展示和关注人类情感的节目。①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情感类电视节目已经走过了多个阶段,在其节目模式上大致可以分为婚恋交友类情感节目、谈话讨论类情感节目、故事演绎类情感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电视剧制片人制被推广引入到电视台的节目管理模式中。全国部分省、市级电视台开始在专题、文艺等可以向外发行的电视节目中,试行栏目制片人制;有的电视台同时开始试行制片人制,如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的大部分栏目,山西电视台的《黄土地》、《花儿朵朵》等。专题、文艺等可以向外发行的电视节目实行制片人制,解决了电视节目制作和发行两张皮的问题,使电视节目制作和发行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走向了市场,其运作模式与电视剧生产相接近。在不能向外发行的节目中实行制片人制,在提高节目质量和栏目收视率,增加节目经费投入和…  相似文献   

6.
毛晶晶 《视听界》2001,(6):36-36,35
《情感超市》、《真情》等一系列情感节目正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认可和接受,这类节目在疏导大众心理、重建新型道德伦理等方面已开始发挥自身的作用。当事人作为情感类电视节目的主要参与者,自始至终出现在节目中。对当事人心理的正确把握与合理调动往往是节目成功的关键,其中,节目编导与当事人在前期交流时做到“诚心、耐心、细心”是关键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专家在情感类援助节目中的角色定位及其偏差情感类援助节目是继民生新闻之后兴起的又一民生类的电视节目,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节目增设心理学家、法律专家及媒体人等各领域的专家出谋划策,援助当事人化解家庭矛盾和情感,情感类援助节目中的专家从以往的谈话节目中只是作为点缀,而变为节目中的重要元素出现,专家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王露露 《档案学研究》2019,33(2):99-103
档案类电视节目可以分为文献纪录类、历史揭秘类、调查访谈类和文化情感类四类,而《见字如面》《朗读者》等文化情感类电视节目的热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文化意识和时代情感需求的转变。除了基本的记忆建构功能外,还可将档案类电视节目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记忆表征体系,从集体和个体层面进行公众情感价值的社会再生产建构,而这一建构过程具体表现为档案内容源的选择、档案节目场景的营造和公众参与体验的情感再生产。  相似文献   

9.
情感类电视节目的社会学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电视节目,作为一种以电视为媒介,以普通人真实经历与真实情感为内容的电视节目形态,成为电视媒体的新宠.本文在情感社会学关于情感理性化与情感商业化理论的背景下,通过质化研究的方法,力图解释这种以“私人情感公开化”为本质特征的电视文化现象何以成为可能.最终的结论是:隐私情感公开化的动因来自于媒体与当事人现实处境下的行动选择,情感电视节目是社会结构背景之下,媒体与当事人按市场逻辑行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情感类援助节目是继民生新闻之后兴起的又一民生类的电视节目,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节目增设心理学家、法律专家及媒体人等各领域的专家“出谋划策”,援助当事人化解家庭矛盾和情感,情感类援助节目中的专家从以往的谈话节目中只是作为“点缀”,而变为节目中的重要元素出现,专家的选择也是经过媒体把关入严格筛选的,专家在援助过程中充当了一个强化主流价值观念的“意见领袖”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情感类电视节目可以看作私人话语向公共领域的大众传媒扩张的典型现象,在其方兴未艾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种种问题。本从参与节目的当事人、受众和传媒三个不同视角来分析这类现象背后的负面影响,指出传媒的私人话语应适当回归私人领域,维持公共话语在传媒的重要地位,使传媒主要成为公众利益的代言人和倡导理性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2.
姚敏  朱筱丹 《新闻窗》2012,(2):31-32
我国电视节目语态着眼点越来越小,越来越贴近百姓生活。明星的八卦情感不再独耀屏幕,老百姓的家长里短开始跃入镜头。调解类栏目因其社会功能性,在各大卫视频道频频显露。节目通常邀请矛盾双方当事人进入演播厅,让主持人和人民调解员为当事人排忧解难,此类调解可能涵盖法律、道德、习俗、亲情等方方面面。笔者仅以江西卫视《金牌调解》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李和平 《今传媒》2016,(3):112-113
对一档电视节目而言,主持人的角色、功能定位、品牌包装以及价值体现非常重要,从过去传统报幕型主持人到主持人型制片人的转变已经成为众多电视节目主持人职业规划的发展方向.纵观整个中国电视节目发展的过程中不乏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主持人型制片人,主持人与制片人两种岗位相融合,对于节目整体风格的统一以及品牌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更容易形成节目的固定风格,被观众所接受认可.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原先任何节目的传统推广方式都会发生巨大变化,对于主持人型制片人而言也应该发生相应的要求和变化.笔者从节目内容的制作、品牌的塑造、团队的管理以及主持人职业规划等四方面内容论述主持人型制片人对电视节目的发展与创新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毕福剑 《视听界》2012,(1):81-83
一个好导演可以成就一期好节目,一批好导演组合在一起,能成就一个优秀的电视栏目。现阶段,我国电视节目导演的能力有强有弱,有高有低,要想让电视节目不断向前发展,必须重视导演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所谓“制片人”,就是电视片或电视节目生产诸要素的组织者。他们根据电视台对节目的定位和要求,负责确定选题、编制预算、实施制作,全程掌控电视节目的生产。而“制片人制”则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由综合素质较高的制片人,把采编播人员的利益与节目质量、节目经营情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节目制作经营制度。  相似文献   

16.
杜谦  卢英  王峰 《新闻传播》2004,(5):66-66
制片人制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出现了第一批电视剧制片人。90年代初,一些电视台开始电视节目制片人制的试点,使电视节目制片管理成为电视改革的一个热点。1993年,在上海出现了不靠国家拔款,而靠自己经营、靠电视节目的经济效益自负  相似文献   

17.
刘辉 《青年记者》2002,(10):37-38
电视制片人制这一运作方式如今已随着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而生机勃勃。它以独特的运作方式和价值取向进入了电视市场,从价值观念到行为方式都在进行着实践和探索。制片人应具备什么素质电视制片人是电视节目生活过程中的主要决策者。电视节目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从确定选题到后期制作都是制片人在策划与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什么样的人来当制片人,已成为各级电视台首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视听界》2009,(4):14-14
事件回放: 在全球经济处于一片低迷时,法国巴黎网站Touscoprod.com迅速成为博客圈的热门话题,导演和制片人可以借助这家网站为他们筹拍的影片融资。在这家网站上,网民最低只要出资10美元便可成为一部影片的联合制片人。  相似文献   

19.
情感、调解类电视节目发展现状情感、调解类电视节目,是以情感故事、调解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电视节目,是一种纪实性电视节目。高鑫在《电视纪实作品创作》一书中指出,这种电视节目"运用自然朴实的方法,真实的报道社会生活和人文现象,注重采访拍摄的方式,保持形声一体化的表形结构,记录具有原生形态的生活内容。通过对生活情状、文化现象或历史事实的记录,揭示生活本身具有的内涵和意蕴"。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以接受美学为视角,通过对《国家宝藏》弹幕评论进行内容分析,讨论文博类电视节目受众的期待视野。研究结果显示,文博类电视节目受众的期待视野由文化期待、娱乐期待、身份期待、情感期待和社交期待等五种期待构成,其中文化期待、身份期待与情感期待尤能彰显文博类电视节目受众在期待视野上的特殊性。要保持自身的吸引力,文博类电视节目应与受众的期待视野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不仅要满足受众的娱乐期待与社交期待,更要通过引导文化期待、平衡身份期待、强化情感期待实现对受众期待视野的超越乃至校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