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杂交作为对敌斗争的有力武器,是没有人怀疑的.但是,却有人认为:杂文也许并不适用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更有甚者.妄言"今后杂文注定要消亡".理由是"今后敌我矛盾总有消失的一天".他们并且举例说:" 反右派斗争中.报刊上锋利的杂文很多.自从整风转入整改以后.这样的杂文便不多见了."这样的杂文"不多见了.便"注定"杂文统统要消亡.这就是这些人推论问题的方法.至于"这样的杂文"以外的杂文之大量产生,在他们是不屑一颇的.还有一种人,他们多半是会享盛名的老的杂文作家.倒还承认杂文可以用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但是自己不敢写.说是"怕区分不清两类矛盾的性  相似文献   

2.
耐人寻味的杂文,往往由于点子出得巧,而又生发得妙.一本正经地谈大道理,不是杂文的路子.为避泛谈,要求杂文作者巧妙地提出问题议论问题:不仅言之有物,而且善于发挥;不仅由头新巧,而且以少胜多,——从小处入手,从大处着眼.就叫它做"小题大做"罢.一滴水反映太阳杂文忌泛,因此需要"小题大做".杂文的写作路子宽,因此可以"小题大做".近年来出现在报刊上的好杂文,如秦牧的《鬣狗的风格》,陈虞孙的《还我头车"》,以及宋振庭的那篇"马尾巴的功能"等等,都是小题目做的大文章.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常有一些杂文名家的笔谈见诸报端,拜读再三,获益良多。鄙人亦好杂文,上学时爱读,后年岁渐长,阅历亦增,由爱读杂文、爱谈杂文,到慢慢地动起笔来写杂文了;起初,发表于地、市小报,近年来中央和省级报刊也连连问津,且有幸忝居“省杂文协会常务理事”之列。回顾在杂文创作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的足迹,千般感慨,化为一句——“我谢杂文惠赠多!”一谢杂文,教我以坚定的立场。古人有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杂文的讴歌光明、鞭鞑腐朽,匡正时弊、移风易俗,比小说更明快,比诗歌更激越,比戏剧更集中……。它象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看准痈疽,用力划去,即  相似文献   

4.
杂文写作谈     
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以来,报刊上发表的杂文日见增多,杂文创作逐渐走向繁荣。特别可喜的是,属于“鲁迅风”的革命现实主义杂文在杂文文坛占据了主导地位,鲁迅杂文的  相似文献   

5.
杂文的概念     
从这期起,本刊新辟“杂文写作讲座”专栏。杂文是报刊常用的一种文体,读者面广,社会作用大,新闻记者和通讯员应当学会杂文的写作技巧,掌握杂文的有关知识。徐乘同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教官,主讲杂文写作和新闻编辑学。从六十年代起,徐乘同志便在《解放军报》、《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杂文,受到读者的喜爱,《杂文报》今年4月21日曾发表专文介绍他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由河北《杂文月刊》、《今日浙江》杂志社组织的“全国首届报刊杂文编辑工作研讨会”,10月12日至14日在杭州召开。于光远、邓伟志、严秀、冯英子、何满子、邵燕祥、牧惠等来自26个省、市、自治区80余家报刊的杂文编辑和著名学者、杂文作家130多人参加了会议。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周国富,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王国平到会看望与会代表。据称,这是近20年来杂文界人士一次较大规模的聚会。  相似文献   

7.
第四个特征:短小精悍鲁迅在《三闲集》的序言中说过:“短短的批评,纵意而谈,就是所谓‘杂感’者”。杂文一般都很短,人称“千字文”。有些同志一讲到杂文,就叫它“小杂文”。对于这个称呼,有的杂文作者很反感。我认为,讲“小杂文”的有两种情况:一种属于瞧不起。“那位老兄是干什么的?”“那位老兄是写小杂文的。”就有点瞧不起的意思。我们评职称,要讲有什么著作,如你说曾在报刊上发表过若干篇杂文,有人也许会说:“小杂文”算什么,算不得学术文章。这种瞧不起杂文的情况确实是存在  相似文献   

8.
“参与”是参加的意思。可是,时下“参与”一词,在一些报刊上经常误写为“参予”、“参预”、“参于”。请看以下几例: 《杂文报》1991年8月16日三版《不是安坐品茗时》一文“……杂文要积极参予这一伟大的工程……”。《僚望》周刊1991年第48期《依法即可责“众”》一文“……参预往往成群结伙……”。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各种报刊上杂文的创作日渐繁荣,研究杂文的会议、文章也多了起来。1996年上半年,由郑州晚报社作东召开了一次杂文创作研讨会,紧接着由大河文化报社出面组织的省会杂文作家、编辑研讨会也在8月份召开。杂文的繁荣离不开理论的研究,这需要作者和编辑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人,以正常的寿命计,通常情况是在两个与三个"30年"之间.那么一个人的"30年"对于其生命史来讲,也就实在是很重要的事情了.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从1978到2008,30年.此30年对于中国的新闻事业、报纸事业、传媒事业来讲,也是可圈可点可评可说的30年!我庆幸自己这30年,与中国的新闻报刊、杂文评论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1.
谭健 《军事记者》2006,(9):24-25
(二)文章合为时而著(杂文的新闻性特征)报刊是杂文诞生的母腹。报刊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工具,起着负载和传播信息的作用。它及时地把社会上发生的事情以及人们对它的看法和评论告诉读者。人们的看法和评论在这里包括两类:一类属于集团组织,比如社论、本报评论员、短评等;一类属于个体,杂文就属于这一类。随着报纸这个大众传播媒介的运转,附丽其中的杂文也像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一样,包孕着新闻特征。新闻特征种种,在杂文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信息素质和涉世性素质。传播信息是新闻的一大特征,杂文也具有这种传播信息的功能。虽然它在…  相似文献   

12.
储瑞耕,《河北日报》高级编辑,“杨柳青”专栏主笔。1983年业余参与筹创中国第一家省级杂文学术组织——河北省杂文学会,任秘书长。1984年参与筹创中国第一家《杂文报》,任专职副总编辑,主持编务。1988年调入河北日报社。迄今为止,储瑞耕在中央和各地报刊发表作品3000余篇,计30  相似文献   

13.
在我的心目中,储瑞耕真是个人物.他是江苏武进人,1970年毕业于上海海运学院远洋运输业务系英语专业,这样的学校、专业,按照常理,对于新闻、评论、杂文的写作,对于办报办刊,他是"门外汉",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而他经过30多年的奋斗,成了河北乃至全国杂文、新闻、言论、报刊出版界很有名气的一个人物.  相似文献   

14.
读者李木子在第9期的点题,由于“新闻知识讲座”专栏今年第5期发表了专文,从第9期起又新辟了“杂文写作讲座”专栏,我这里就不全面谈论杂文写作问题了,只就报刊杂文与新闻评论的异同问题谈点粗浅看法。先说二者的相同点。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杂文创作在吉林省的一些报刊上呈现出勃勃的生机。数量渐多,并时有可喜之作。杂文的兴旺,固然和时代的需求相适应;然而这也和杂文作者的辛勤耕耘,编辑、记者的大力倡导有着直接的关系。去年《吉林日报》、《长春日报》都开展了杂文比赛和评奖活动,今年6月,吉林省杂文学会和《杂文家》编辑部发起了省内10家报纸首届杂文专版联赛,10家报纸发了杂文专版,一下子发表60余篇杂文,比起杂文只占版面的一角,声势壮大了许多。多篇连缀,还配以醒目的插画,给人一种珠联璧合的感觉。这种联赛的形式对杂文创作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有力的推  相似文献   

16.
胡正强 《新闻界》2004,(4):34-36
作为中国现代文化战线上的主将,鲁迅与报刊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报刊是他进行战斗的主要阵地,也构成了他的主要文化生活环境。他不仅密切关注着革命的和进步的报刊宣传工作,也对当时形形色色的各种反动报刊作过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对当时各种新闻现象进行过独具特色的解读和评价。他的杂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针对当时的新闻报道有感而发,属于新闻(媒介)批评范畴。  相似文献   

17.
中国报刊面临转型,作为报刊基础之一的发行自然而然成了报刊生存当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8.
《今传媒》1997,(3)
笔俗而叙事著文/赵德铭近几年,我相继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杂文稿子,因自己是初学写杂文稿,尚不大入门,所以与那些杂文高手相比起来,自己那些所谓“作品”,只能算作“小学生作文”。但为了与诸多文友交流,我在此谈谈自己是如何学写杂文稿的。第一,要多写“枣核”社...  相似文献   

19.
在读朱健国先生在《出版广角》1998年第5期发表的《20世纪中国杂文真相随想》之前,笔者还读过了朱健国针对姚春树教授和袁勇麟博士合著的《20世纪中国杂文史》而发的四篇文章:《治死历史》、《两点意见》、《20世纪中国杂文真相何在?》、《本世纪中国杂文之我见》。朱健国在上述的五篇文章中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杂文观,激烈地否定  相似文献   

20.
几年前,我在一干休所供职。翻阅《中国老年报》时常常能读到署名“陈鲁民”的杂文。调入总参测绘局工作后,一日读罢陈先生杂文后大声叫好。这陈鲁民到底何许人也!我的同事告诉我,陈鲁民就是解放军测绘学院的陈教授。唉呀呀,原来是一个系统的,真是有眼不识泰山!我采访了他。陈先生现为测绘学院政教室的副教授,杂文只是他的“副业”。可是这“副业”他却于出了门道,从1984年开始至今10余年的时间,他在《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求是》杂志等全国60余家报刊发表杂文1800多篇,获奖100多次,其中一等奖21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