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在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接触的信息更加多元化,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和学习投入的关系问题受到学界广泛关注。此研究运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学习投入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和学习投入总体水平较高;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和学习投入关系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对学习投入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水平,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自编大学生生命质量调查问卷对陕南五所高校1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回收有效问卷926份。调查结果表明陕南高校大学生不同程度存在理想目标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生命意义感缺失、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认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参与体育锻炼、更新教育理念、跟进心理咨询是提升大学生生命质量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选取河南某高校的172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综合考察大学生被试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特点和考试焦虑特点,并探讨了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考试焦虑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考试焦虑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在专业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考试焦虑在专业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考试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以及在教学中的启示。方法:以马鞍山两所高校的4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用团体辅导、生命影片观影反思辅导等干预方法,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的学生不接受任何处理。结果:心理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被试的生命意义感状况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心理干预后,实验组学生的生命意义感量表的得分显著提高(p<0.001)。结论:团体辅导、生命影片观影反思辅导等心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提升其生命价值;干预方法适合不同的生命教育课程形态使用,方案具有推广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大学生孤独感、手机成瘾倾向和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采用UCLA孤独量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人生意义感问卷,选取408名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孤独感与手机成瘾倾向呈显著性正相关,生命意义感与手机成瘾倾向呈显著性负相关,孤独感和生命意义感相关性不显著;(2)孤独感和生命意义感都显著预测手机成瘾倾向,生命意义感在孤独感和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调节效应显著,低生命意义感大学生的孤独感对手机成瘾倾向的预测力更强。因此,大学生的孤独感能正向预测手机成瘾倾向,生命意义感能调节二者之间的关系,低水平的生命意义感会加剧孤独感对手机成瘾倾向的预测作用,而高水平的生命意义感会使孤独感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大学时代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可以使学生懂得热爱生命,认识生命和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本文在探讨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大学生父亲在位、自我效能感与自尊之间的关系,采用父亲在位中文简式版量表(FPQ-R-B)、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自尊量表(SES)对陕西省某所省属普通地方高校5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父亲在位、自我效能感在不同性别和户籍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自尊在不同户籍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父亲在位、自我效能感与自尊存在两两相关关系;自尊在大学生父亲在位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37.11%.结果表明:大学生父亲在位会通过其自尊影响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8.
笔者采用《大学生主动性人格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其主动性人格现状及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理工科大学生主动性人格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性别、户籍、经济、年级上不存在差异,在综合测评上存在显著差异,综合测评靠前者显著高于综合测评居中者与靠后者;主动性人格及各个维度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主动性人格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具有一定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采用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和大学生自卑感测验问卷,对部分大学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得出:(1)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2)人际交往效能感在亲合效能感、利他效能感、沟通效能感上呈显著负相关;人际交往效能感在自我印象效能感、自我价值感和人际交往效能感上与自卑感及其各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自卑感总均分与人际交往效能感在成显著的负相关。(3)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6个维度对大学生自卑感有直接的回归效应。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人才资源的主力军,担任着国家发展建设的重任,我们要注重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生命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的实现,生命价值观教育也成为引导学生创造和实现生命价值,以及造福国家社会的必经之路。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视域下出发对当代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工作进行探索分析,希望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专业认同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选用专业认同问卷、生命意义感量表、隐性逃课量表和自我控制量表对1 2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专业认同负向预测大学生隐性逃课;(2)生命意义感和自我控制分别在专业认同和隐性逃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生命意义感、自我控制在专业认同和隐性逃课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专业认同可以通过生命意义感和自我控制来影响大学生的隐性逃课,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引导学生积极寻找生命的意义,重视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培育,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减少隐性逃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运用《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与《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对忻州师范学院的270名支教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支教大学生教学效能感总体情况处于中等水平。支教生的一般教育效能感的显著差异体现在专业变量上;支教生个人教学效能感的显著差异体现在所教学科、支教学校层次变量上;支教生总体教学效能感的显著差异体现在专业和支教学校层次变量上。支教生的精神质和神经质人格特征与教学效能感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二者对支教生的教学效能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支教生的内外倾人格特征与教学效能感呈显著相关关系,而且内外倾人格特征对支教生的教学效能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身体锻炼量表、身体自尊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身体锻炼、身体自尊及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锻炼量在性别、不同年级上有显著差异;大学生身体自尊在性别、不同年级上有显著差异;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不同生源地上有显著差异。大学生身体锻炼量、身体自尊及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系数均在0.001水平上显著性相关。身体自尊和身体锻炼量对自我效能感起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伤害他人等漠视生命的事件频频发生,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保障其生命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尽管对大学生生命教育有了一定探索,但是还没有得到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因此,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已成为高校教育急需发展和完善的迫切任务。本文以促进生命教育的维度出发,并以大学阶段生命教育为节点,揭示了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并积极探索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新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对1201名高校大学生做时间管理倾向以及与学习满意度关系的相关研究得出: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在各年级上有显著差异;在不同性别、城乡不同来源上,仅在时间价值感维度上存在差异;是否独生子女及是否学生干部仅在时间监控观维度上存在差异;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满意度有显著的正相关。由此从提高大学生的时间观念、增强时间计划和确保大学生时间利用的效率三个方面着手,提高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提升学习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残疾大学生运动员心理技能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0名残疾大学生运动员和30名健全人大学生运动员为调查对象,采用ACSI-28问卷对心理技能进行了测试,比较了残疾大学生运动员和健全人大学生运动员在心理技能上的差异,不同性别的残疾大学生运动员在心理技能上的差异,以及不同运动水平的残疾大学生运动员的心理技能差异.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残疾大学生运动员在接受教练指导的能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运动等级的残疾大学生运动员在承受压力和集中注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残疾大学生运动员与健全人大学生运动员在承受压力、自信心和成就动机、目标设置和集中注意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日益凸显的现实,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刻不容缓。由于目前高校一般都还没有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把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弥补大学教育的缺失。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对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教学内容设计。在写作过程中,运用了实证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对生命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各个章节教学进行了设计,提出了生命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策略,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学会珍爱生命,在遭遇挫折时能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生命,增强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目标,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法与问卷调查法对终身体育背景下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目标动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三个年级学生在运动技术掌握目标动机上基本不存在差异;不同性别学生运动技术掌握障碍动机上差异不大;不同性别的学生在运动技术表现目标动机方面差异较小,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运动技术表现障碍维度上差异不显著。提出教师要积极创设体育运动参与目标动机的良好氛围,加强学生主动性的培养,加强对体育生活方式宣传,实施体育生活化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生命观以及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生命观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着生命认知消极、生命道德弱化以及生命价值缺乏等倾向以及高校生命教育实效性弱的问题,这都让高校教育者不得不反思.从“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开发的角度出发,来构建生命教育的新载体,帮助民办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提升上海民办本科院校的生命人文情怀和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高校大学生杀人、自杀事件,凸显了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发,分析当前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将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