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按事先备好的教案向学生提问:“小蝌蚪是用什么办法找妈妈的?”有学生说:“它一个一个问着找。”这正是我需要的答案,当我肯定他的回答时,另有一个学生答道:“小蝌蚪这样一个一个问别人来找妈妈,是最不聪明的办法!”这是我预料之外的答案。我想到学生的说法不能轻易否定,就问:“那你说小蝌蚪该用什么好办法找妈妈呢?”“现在条件先进了,小蝌蚪只要写一则《寻妈妈启事》,在电视上播放一下,不就简单了。”这时,又有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青蛙妈妈也可以写一个《寻儿启事》,写上蝌蚪的样子和…  相似文献   

2.
《小蝌蚪找妈妈》是小学二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对课文中那个黑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印象特别深。还记得课堂上老师曾让我们分角色朗读了课文,大家都争着朗读"小蝌蚪"一角色。最近,再一次看了视频《小蝌蚪找妈妈》,却给了很多的启示。先尝试着从以下个角度来谈我看3D版《小蝌蚪找妈妈》的启发……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妈妈的疼爱片头,小蝌蚪在自由自在地玩耍,看到它们的好朋友小鸡见到自己的妈妈时的亲热劲,便萌发了  相似文献   

3.
《小蝌蚪找妈妈》说的是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自身也发生了变化。板书设计时,就全文来说,根据文章的情节,我抓住一个“找”字,在分析每段课文时,又突出了一个“变”字。在“找”中看“变”,自然地突出了青蛙的生长过程。在总结时,我问学生:“学了这课,你懂得了哪些知识?”学生纷纷回答:“我知道了小蝌蚪  相似文献   

4.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看图学文是科学性很强的童话故事,教学重、难点是了解青蛙生长特点,懂得保护青蛙和小蝌蚪。因此,本课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一、导入新课,扣住“找”1.板书“找”,问:同学们,你曾找过什么?2.板书“妈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发现妈妈不在家时,就急着找妈妈。3.板书“小蝌蚪”,齐读课题,激趣:是啊。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当小蝌蚪看见你们得到妈妈的关心和爱护时,是多么的羡慕啊。它们也想得到妈妈的关爱,可它们却不知道自己的妈妈在哪里,你们愿意帮助它们找妈妈吗?〔这样的导入,贴近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的感受,学生兴趣盎然,自然…  相似文献   

5.
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紧扣文章中“找”和“变”两条线索,借助直观形象的教具,创设轻松愉快的情境。 一、实物引趣,揭示课题。低年级学生对新鲜、直观的事物感兴趣。根据这一特点,上课时,先可拿出一瓶事先准备好的小蝌蚪给学生观察,让他们在感性上对蝌蚪有所了解。之后,因势利导提问:“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青蛙)可是,小蝌蚪却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于是,他们就去找妈妈。”揭示课题。让学生对照课文插图听课文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6.
对话教材《小蝌蚪找妈妈》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科学童话。"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及找妈妈过程中遭遇到的人和事都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意图,作者的表达意图是借助"小蝌蚪找妈妈"的事件,告诉小读者一个常识:  相似文献   

7.
假妈妈     
小河里,一群小蝌蚪在找妈妈。 妈妈是什么模样,小蝌蚪们谁也不知道,这怎么找呢? 鲤鱼妈妈正在水草边和小鲤鱼玩捉迷藏,知道小蝌蚪们要找妈妈,赶忙说:“孩子们,我认识你们的妈妈,我带你们去找吧。”小蝌蚪们听了,高兴极啦。可是,小  相似文献   

8.
《红领巾》2010,(1):32-34
童话《小蝌蚪找妈妈》非常著名,连幼儿园的孩子都知道。各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也纷纷收入了这篇童话作课文。想当年读小学时,老怪我也读过这个故事。据说我的老师的老师,小时候也读过。《小蝌蚪找妈妈》真是影响了好几代人啊!不过,  相似文献   

9.
笑笑吧     
小蝌蚪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老师让学生模仿此文写一篇关于妈妈的作文。有个同学这样写道:我的妈妈有雪白的肚皮、鼓鼓的眼睛……老师的评语是:你长得像  相似文献   

10.
课程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操作新知识的过程。这样的课程,教师不再是忠实地执行教材的执行者,而是形成新课程的创生者与开发者,即教师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 有位教师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为学生创设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情境,正当学生体验小蝌蚪  相似文献   

11.
陈静 《农村教育》2007,(9):63-63
《小蝌蚪找妈妈》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四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看图学文,讲的是小蝌蚪找妈妈的经过。课文情节简单,内容浅显,教学时不需要过深的讨论分析。而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予以着力。为此.我在教学这篇看图学文时采用“看看、读读、说说、写写”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师:老师带来了一些小蝌蚪,小朋友们仔细看看,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实物演示)生:小蝌蚪的头很大,像一粒大黑豆。生:小蝌蚪的尾巴很长。生:它的全身是黑灰色的。师:是呀,可它们的妈妈一点儿也不像小蝌蚪这个样子。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它们的妈妈的?请小朋友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小蝌蚪找妈妈的事?(生默读)生:课文的第2、3、4自然段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事。师:请大家听听2、3、4自然段的录音,再看看画面,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教师将2~4自然段制成动画,CAI课件演示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学生复述)师:对了,请小朋友…  相似文献   

13.
池塘里有一只天才小蝌蚪,他天生就会写作文,但他却找不到自己的妈妈. 天才小蝌蚪甩着尾巴游呀游,突然看见鲤鱼妈妈正在教一群长着尾巴的小鲤鱼写作文,就游过去说:"妈妈,妈妈,你是我的妈妈吗?"鲤鱼妈妈笑了:"原来是天才小蝌蚪呀,你回答我三个问题,好吗?"小蝌蚪爽快地说:"当然可以了,我最爱回答问题了."  相似文献   

14.
1.巧用学生的发现。例如,在教学《不合群的小蝌蚪》一课时,一个学生突然举手发言:“我发现以前学的《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有一个错误,既然群游的小蝌蚪是蛤蟆,独游的小蝌蚪是青蛙,那么一群小蝌蚪找到的白肚皮、穿绿衣服的青蛙也不是它们的妈妈,因为它们的妈妈应该是一只蛤蟆。”对于学生的发现,教师在充分肯定之后,进行巧妙的引导:“看来编教材的老师对小蝌蚪的生活习性了解不深,我们该怎么办呢?”对此,学生进行认真的讨论,最后他们决定写信给编委,向编委说明这一点。在这个过程中,课文的知识点得到了落实,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敢于挑战课文、…  相似文献   

15.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图文并茂、趣味性很强的自然常识方面的科学童话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叙述了小蝌蚪找妈妈的经过,重点说明了小蝌蚪变青蛙的生长过程.教学时可作如下构想:  相似文献   

16.
《小蝌蚪找妈妈》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四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看图学文,讲的是小蝌蚪找妈妈的经过。课文情节简单,内容浅显,教学时不需要过深的讨论分  相似文献   

17.
赵吉平 《小学语文》2008,(10):62-62
1.创设情境,激活识字愿望。识字教学中,单纯的识字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吸引学生主动识字。例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配合课文内容,我制作了生动的课件。在课件中,一群黑灰色的小蝌蚪正要出发去找妈妈呢!在它们的前面有一片美丽的水草,较远处有红鲤鱼和一只大乌龟。在学生被图画吸引时,我适时地说:“这群小蝌蚪想去找妈妈,想去向鲤鱼和乌龟问妈妈的情况。但它们遇到了困难,同学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相似文献   

18.
借助媒体解词一例严计鸾(波阳县五一小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的“迎上去”、“追上去”这两个词语,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这一迎一追有何不同?又是怎样形象地刻画出小蝌蚪找妈妈的急切心情的?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我就借助媒体,利用幻灯,设计动...  相似文献   

19.
假妈妈     
小河里,一群小蝌蚪在找妈妈。妈妈是什么模样.小蝌蚪们谁也不知道,这怎么找呢? 鲤鱼妈妈正在水草边和小鲤鱼玩捉迷藏,知道小蝌蚪们要找妈  相似文献   

20.
于晓华 《甘肃教育》2001,(12):22-22
一、激发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1.通过解题设置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狼和小羊》,我先板书“狼”,再板书“小羊”,并在“狼”与“小羊”中间写一“和”字后设疑:“一只凶恶的狼和一只驯良的小羊碰到一块儿会发生什么事呢?结果怎样?这件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一下引起了学生兴趣。为了弄明白这些问题,学生不论是听课文录音,还是读课文、讨论,都非常积极。2.教童话一类性质的课文,我常常让学生扮角色表演。如教《小蝌蚪找妈妈》,学生在读课文时发现小蝌蚪遇上乌龟妈妈和鲤鱼妈妈时所表现的动作不一样,分别是“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