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纪之交 潮流涌动——清末经济民族主义评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近代经济民族主义,国外某些学者已经有所关注,例如美国学者郝延平在他的《中国近代商业革命》(加州大学1986年版)一书中讲到“贸易交往中产生的中国民族主义”和“中国经济民族主义”。对此国内学者却忽视了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经济民族主义是近代中国社会生...  相似文献   

2.
家庭和国家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两极,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历代儒家学者,对家庭与国家及其关系非常重视,提出了许多见解,形成了儒家独特的家国观,儒家家国观的基本内容是:  相似文献   

3.
玄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四象”之一,为龟蛇合体,象征北方的灵兽.在二十八宿中,玄武是北方七宿的总称,又是镇守北方之神.道教建立后,玄武被纳入道教神仙谱系.宋以后玄武又称为真武、玄天上帝,在民间信仰中仅次于三清、玉皇大帝等,演化成为独立的、人格化了的大神.通过造型艺术可以直观清晰的看到,龟蛇相绕的意象化涵义与真武伟岸的人格化造型及其信仰.  相似文献   

4.
中国斗牛话今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斗牛话今昔宣炳善斗牛运动在中国曾广泛地流行过,但在汉代以后中国北方的官方斗牛就消亡了,而南方的金华斗牛在唐朝也受到镇压和禁止,这是由于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对耕牛都加以保护。这和西班牙斗牛时国王亲临斗牛现场,以壮声威形成强烈对比。北方的官方斗牛的特...  相似文献   

5.
常淼 《华夏文化》2013,(1):40-42
道家道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国文学作品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册,197页)鲁迅先生也说过:"前曾言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流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致许  相似文献   

6.
正道教作为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之一,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当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密切关联。早在1998年世纪之交之际,中国道教研究的主要奠基者卿希泰先生就指出:"我国的道教文化研究工作,在国际上已经取得了应有的地位"~(1),也就是说,在中国道教研究这一门高度国际化的学问中,中国学者作为一个整体,已经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具有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文化,并同时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鄂尔多斯文化以我国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交流融汇的特有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眩目的宝石,享誉海内外。同时,以北方游牧民族为代表创造的草原文化,在中国乃至整个东方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鄂尔多斯地区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  相似文献   

8.
夏商周是中国的青铜时代,青铜武器在青铜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北方草原地区出土的青铜武器多具独特的风格,与中原青铜武器在不同程度上互有影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古代绚丽多彩青铜文化多元一体的宏观格局。  相似文献   

9.
古代文化总是与河流有密切的关系 ,中华文明是最为典型的大河文明。中国文化在地域分布上 ,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北方黄河流域文化和南方长江流域文化两大板块 ,从而构成了花团锦簇、异彩缤纷的中国地域文化世界。大体上北方文化刚健、凝重、典实 ,多阳刚之气 ;南方文化浪漫、秀媚、清新 ,具阴柔之美。正所谓“白马秋风塞上 ,杏花春雨江南”。但南北文化并不是彼此隔绝、互不联系的。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中 ,它们既相互冲撞、相互对抗 ,又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这种刚柔相济、阴阳互补的文化联系 ,主要是通过汉水、淮河流域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在占世界陆地总面积三分之一的欧亚大陆上,古代曾经有数条以美丽的丝绸命名的交通要道,它们跨越万水千山,在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一般认为,丝绸之路大致可以分为:(1)草原丝绸之路,指横贯欧亚大陆北方草原地带的交通道路;(2)绿洲丝绸之路(也有人称为沙漠之路),指从河西走廊经过中亚沙漠地带中片片绿洲的道路;(3)西南丝绸之路,指经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广西而到印度、东南亚以远的通道。近年来,中外学者又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命题,指经过东南亚、印度,到达波斯湾、红海的南海航线。本文所论述的,即是上述几条丝路…  相似文献   

11.
我国第一个跨省联合的艺术团体一“中国辽冀蒙歌舞剧院北方联盟”日前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挂牌成立。由辽宁歌剧院、河北歌舞剧院、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联合成立的“中国辽冀蒙歌舞剧院北方联盟”,成为我国艺术表演团体的强强联合、共同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大唐女服西亚风华梅中国在公元7世纪以后的300年中,服饰发生了大的变革。这在相当程度上要寻源子公元前138年和前119年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因为从此开辟了丝绸之路,尽管这条陆路运输线的存在还要更早。毛织物是由中国北方民族和阿拉伯一带生产,而后引进到中...  相似文献   

13.
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汉学逐渐成为一门显学。中西方文化的异质性,使得双方的文化在交流中屡有碰撞、误解与冲突。对此,德国汉学家施寒微从西方学者的角度,针对国外汉学家“研究中无法完全消除偏见和抑制某些特殊目的”,提出以详细分析异同的方法分析中国,在充分理解不同价值体系后进行比较研究。中国国学专家刘东则从中国学者的角度,“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欣然接受汉学作品的颠覆性并时刻警惕这种异质性。新加坡学者黄靖从第三方的立场,批判西方学者以西方价值理念和政治偏见看待中国导致的不理解,同时提出汉学需要现代化的启蒙运动。无论创新研究方法,还是兼收并蓄的思路,抑或汉学的自我革新,对于中国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均具有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政治正当性这一概念虽产生于西方,但并不意味着古代中国就没有关于此问题的探讨。例如,《史记·儒林列传》中记载的辕固生与黄生关于汤武变革的争论,正是汉初学者对政治正当性问题的讨论,而这则史料也成为当代众多学者研究分析汉初政治正当性的重要依据。总体而言,目前关于中国古代政治正当性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吴正格 《寻根》2021,(3):89-91
元朝面条"由中传意"递嬗意大利面条,是游历过中国并将其系统介绍给欧洲人的马可·波罗使然.这作为中意两国的丝路情缘,令人赞赏.可是,《马可·波罗游记》(以下简称《游记》)也引起学界种种质疑,其中核心问题就是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吗?有外国学者断定:中国史书中没有他来过中国的记载,他可能只到过中亚的伊斯兰国家;有的认为他在中国...  相似文献   

16.
谭宝刚 《寻根》2010,(3):38-41
<正>关于老子的籍贯最早明确指出老子为楚人的学者是司马迁,他在《史记·老子列传》中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其后记载老子出生地的学者更多,日本学者武内义雄在其所著《老子原始》中说:"太史公以  相似文献   

17.
不同的崛起     
近日,中国的政治家、外交官和国际问题学者谈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和平崛起。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发表的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讲话,明确宣布: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与和平崛起的大国。  相似文献   

18.
正受访者: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李伟荣采访者:西安航空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姜敏浩访问时间:2018年3月28日访问地点: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一、典籍翻译研究的当代价值姜敏浩:李教授,您好!有学者说"加强中译外研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1)那么,典籍翻译研究作为中译外研究的一种,在当代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李伟荣:典籍翻译作为中译外研究的一种,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推动下显得越来越  相似文献   

19.
叶舒宪 《寻根》2000,(1):104-105
大年初一吃饺子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习俗,现在已经蔓延到东亚、东南亚乃至西方国家的华人居住区。饺子在中国饮食文化中足以充当最有民族特色、而且最受世人  相似文献   

20.
画论失语症是中国美术界一直存在的严重问题,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现代学者对中国古代画论的误读;二,完全借用西方的艺术理论语汇,来对中国绘画艺术进行评判;三,研究古代画论的专家学者逐渐减少。深究其产生的原因概而为二:其一,20世纪初对传统艺术的颠覆与蔑视,全盘否定了中国优秀的传统绘画和画论。其二,传统文化的现代断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