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过穆青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人,不会忘记“焦裕禄顶住肝部带病坚持工作”的细节,也不会忘记那把“被顶出一个洞的藤椅”。细读新闻名篇,我们就会发现新闻作品之所以具有永久性的魅力,除了记者的使命感和作品的思想性外,写作上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细节描写手法的恰当使用。可以说,细节使新闻具有了活跃的生命,也铸就了新闻的永久性。一、细节聚焦突显主题细节聚焦,是以细节作为焦点写作新闻的方法。细节可以是新闻人物的某个细微动作,也可以是新闻环境中的某一特有的景色。2004年11月7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召开庆功会,庆祝袁隆平院士…  相似文献   

2.
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熙珩 《新闻爱好者》2010,(10):130-131
经常有记者抱怨,新闻采访难,会议稿不好写,呆板乏味,焦点问题难把握,操作不便等,而报纸又多以新闻发稿量论业绩,这的确让一些记者感到"生存的压力":没新闻源、采访难、发稿不易、完不成工作量等,继而产生了从业困惑,有的记者甚至因此对新闻产生了畏缩心理。  相似文献   

3.
王景曙 《新闻窗》2011,(3):14-16
就形态而言,"新闻作品"与"文学作品"都由文字组合而成,所谓"码字"。但是,这两者不仅存在很大的内在差异,甚至某些核心技术还是反向的。简而概之:新闻作品绝对不允许虚构,而文学作品却可以虚构。  相似文献   

4.
王桥 《新闻窗》2005,(5):44-44
前段时间出去采访,有人开玩笑说:搞新闻时间长了,我们记者都快成"熟练工"了。虽是玩笑话,却令人深思。如果记者只满足于把手上的材料,按"程序"简单地拼装打磨一下,就当作新闻成品交差了事,事前不积累,事后不琢磨,胸中无大局,那这篇稿件多半成不了"气候"。一个有追求的记者,不会这样写新闻。优秀记者的作品,尤其是代表作品,从中可以让人看到其思想的深度。  相似文献   

5.
人们对新闻作品的分析,往往注重推敲其作为“成品”的情节细节、篇章结构、遣词造句。其实,一些优秀的新闻作品,在其成为有形文字之前,记者对新闻事实的观察与捕捉、对报道切入点的斟酌与确定,已经决定了这篇作品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因此可以说,记者的功力,首先应该体现在对新闻事件的敏感度和对新闻价值判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记者要写出优秀新闻作品.很大程度取决于题材。有些好题材需要记者慧眼识宝.抓住机遇去“挖”、去“抢”。我在采访实践中.就碰到这样两件事。  相似文献   

7.
报业竞争日益激烈,新闻题材的分类、记者的分工越来越细。法治新闻记者、法治新闻版面,就是分工细化的表现。分工越细,要求记者的专业素质越高。近些年来,法治新闻记者的证据意识越来越强。但我们不难发现,即便是"照抄"司法文书,仍不时出现事实差漏,甚至引起纠纷、官司。本文试图通过若干事例,说明司法文书"新闻化"过程中,记者必须注意的"抄写"要求。一、准确与模糊这里的"准确",是指新闻表述尊重司法文书,保持客观、公正、冷静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报纸还是广播、电视,在采制新闻中都十分注重细节的表现,因为一件好的新闻作品,除了题材独具慧眼的选择、角度的新颖、布局的巧妙等因素外,细节的感染力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说主题是新闻的灵魂,那么细节就是这灵魂的依托和血脉。细节有长短,无论是精细的刻画还是素描式的描绘,都十分具体、生动。广播新闻中的细节是依靠声音来刻画的,所以有人说广播的细节是听出来的。听出来的环境氛围。新闻中的环境描绘对表现新闻中的人物和事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江西省获奖作品《惠农政策让农民吃了定心丸》的采制中,除了记者的现场口…  相似文献   

9.
论新闻细节     
姚林 《新闻世界》2012,(10):10-11
细节是新闻写作中的珍珠。鲜活的细节把人们带到现实的情景之中,让人们更真实地感受着新闻事件的发生与发展。不会捕捉细节,是记者能力不足的表现,是新闻作品苍白的根源。本文主要论述了新闻细节的含义和作用、如何捕捉生动的新闻细节以及新闻细节的误区和防范。  相似文献   

10.
细节对于新闻作品的主题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和展示力,这是因为细节本身就蕴涵着极其丰厚、深刻的主题思想、主题意义,细节甚至可以涵盖作品的主题,笔者把这类细节称之为"主题性细节"。"主题性细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细节,不是在新闻作品中只起到一种渲染、烘托、映证的背景性、铺垫性作用,它可以是独立的、至少是部分的直接  相似文献   

11.
章炜 《新闻世界》2012,(4):19-20
在"新闻战"日益白热化的今天,新闻同质化愈演愈烈,获取独家新闻越来越难。对于记者来说,在"同质"新闻中寻求"另类"表达也许是让"二手新闻"活起来的重要方式。笔者对"二手新闻"的"另类"表达方法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2.
金妍 《新闻实践》2012,(5):64-65
金华晚报自2011年12月开设"追寻文化精神的力量"专栏以来,要求记者深入新闻现场,转变采访角度,挖掘新闻背后的细节,从社会新闻入手,改变其色调,改变其情绪,变冷为暖,变负为正,从而更好地尽到媒体的正面引导功能,让良好的道德风尚深入人心,使冰冷的事实渗透出丝丝暖意,让读者在阅读后感到内心一暖,精神一振,提升幸福感。一、媒体责任需要"暖"新闻社会新闻多以大量揭露性、调查性的报道为主,这样的报道题材未免有些单一,色调也不够多元。  相似文献   

13.
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因此,新闻故事化,就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说:"百艺好学,一巧难求"。在新闻践行"走转改"中,怎样利用我们的所学、所知、所会,去更好地采写新闻?我觉得"好点子"必不可少。采访不易,立意更难。这里的"立意",就是人们常说的"点子"。新闻实践中,“点子”用得巧,对新闻素材的采撷、取舍才会游刃有余,新闻作品采写起来才能“水到渠成”。也只有好“点子”,才能将基层的新闻报道写出情感,充分体现报道的亲和力、贴近性,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才能提高。  相似文献   

15.
浅谈记者的新闻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媒体记者,特别是新闻专题的记者,在采访实践中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不同的记者采写同一题材新闻事件,写出的作品却不尽相同,究其原因不外乎记者的敏感程度不同:一名优秀的记者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对采访现场发生的事情自觉地进行综合分析、判断,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写出有深度、有影响力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16.
张瑞 《新闻世界》2014,(10):31-32
全国新闻战线"走转改"实践活动进行如火如荼,本文以"走转改"实践活动下的新闻作品出"精品"的角度考量"走转改"的实际成效,举例佐证了《皖西日报·大别山晨刊》通过开辟"社区新闻"版块,挖掘基层"活鱼"的成功案例,从中分析"走转改"的实际内涵在作品中的体现,从新闻作品的选题、采访、细节和语言写作等,多角度探讨"走转改"新闻报道值得借鉴的成分。  相似文献   

17.
吴锋 《传媒观察》2004,(2):60-61
在新闻界,“首例新闻”很容易被评为月度或年度好稿,在全国各类获奖新闻作品评奖活动中,首例新闻占了很大比例。不少报社总编更是明确提出:能否报道首例新闻是衡量一个记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弓雪  梁艳 《新闻窗》2014,(2):91-91
生动、细腻、富于表现力的细节,对于作品来说就是枝叶,只有枝叶丰满了,才能让受众感受到生机,觉得“好看”。优秀的新闻作品以美的细节打动读者,美的新闻细节也都有一定的共性,即朴实、典型、独特和富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而新闻创作是记者根据题材制作新闻的过程,具有自我选择性。看上去,"命题作文"这个词似乎和新闻创作相距甚远,然而,在许多新闻采访过程中,由于客观因素限制,记者时常会遇到"命题作文"这种情况,有的是题材固定,有的是主题固定,因此无法进行自我选择。如何在这种"命题作文"下,创作出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呢?  相似文献   

20.
新闻细节,是指新闻作品中那些能有效增强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表现力的“细枝末节”。精彩的新闻细节,虽然取材细微,但它注重抓住事物的特点,描绘细致、脉络清晰、形象生动,能在读者的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使一件新闻作品更具影响力和感染力。新闻细节在新闻作品中除了能起到“以小见大”的重要作用以外,还能起到深化主题、突出重点、增强新闻可读性和可信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可信性方面,新闻细节可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哪怕一丁点的细节问题,都会令读者对一篇新闻作品所描述的新闻事件的真实性产生怀疑,甚至会令整篇报道成为虚假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