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安仲印 《收藏》2008,(2):127-127
笔者收藏有一方抄手澄泥砚,胎质坚细,呈蟹壳青色,表面包浆如涂一层银,古色古香。砚面呈梯形,长13.9厘米,前宽8.3厘米,后宽9厘米,厚1.8厘米。砚堂与砚池相通,为淌池式,两边框宽0.8厘米,前后框宽1.1厘米。从砚堂至池底坡度较大,墨池较深,池底圆滑,线条优美生动。砚四侧自上而下内敛,砚面尺寸大于砚底。砚面前段中部挖空处中央有一长方形戳记,  相似文献   

2.
闵正国 《收藏》2008,(1):175-175
据砚史载,河南虢州(今灵宝)及豫西一带,首先出现澄泥砚。宋时李之彦云:“虢州澄泥,唐人品砚为第一。”另有一说,澄泥砚产于山西绛州。  相似文献   

3.
李俊林 《收藏》2006,(2):90-91
近读史良先生发表在某收藏类期刊上的《如石如玉呵可生津——品评一方唐代澄泥砚》一文,根据所刊澄泥砚砚照及印款图片,可断其为一方清末至民国年间的物件。因此草小文,对陕州人马寨村澄泥砚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4.
《收藏界》2007,(10)
二、曲线圆滑的唐砚隋唐时期砚材的种类同形制都较前代更为丰富,当时的陶、石砚多为后部有二足的箕形,瓷砚更加盛行。这件隋代龙纹陶砚(图1)长19厘米,宽15.7厘米,厚4.2厘米,陶砚呈灰棕色,烧成温度较低。平底,砚堂平坦,周边绕一龙纹,龙身上有鳞纹。瓷砚烧成温度较高,质地坚硬耐用,体形很大,便于研磨较大量的墨液。唐代也开始烧制三彩砚、澄泥砚。这件  相似文献   

5.
蔺涛 《收藏》2010,(9):122-122
在端、歙、洮、澄泥四大名砚中,唯噔泥砚为陶砚,它以山西绛州汾河河泥为原料,经特殊焙烧而成。澄泥砚以其古朴的造型,细腻的纹理,以及质坚不燥、滑而不腻、  相似文献   

6.
吴保华 《收藏界》2012,(4):107-107
澄泥砚是我国“四大名观”之一。其制作工艺独特,用绢袋淘澄汾水河泥,放入适当的添加剂,干固以后,入窑中烧成砚材,然后雕琢成砚。其质地坚细,耐磨,与石无异,加之取材方便,故深受人们的喜爱。由于原料及烧制火候所致,故澄泥砚有各种不同的色泽,有朱、紫、黄、绿等色。澄泥砚起于唐,兴于宋,  相似文献   

7.
砖砚拾零     
林道昌 《收藏》2009,(6):113-113
砖砚就是以古砖为材料所刻制的砚。古砖年代久远,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古砖质地精良,研墨效果不亚于澄泥砚。古砖古色古香,更增添文房高雅的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8.
<正>20多年前,笔者曾在上海文物商店见过一方澄泥砚,当时未曾细究,而近日再次与这方澄泥砚“偶遇”,便仔细观赏与研究了一番。此砚为澄泥质,色黄。长方抄手形,砚面淌池式,墨池深阔,可蓄墨良多。砚背有乾隆御铭:“正紫色而坚凝,如端石出于旧坑,叩以铿锵,为金玉声,虽无吕字,可定其为泽州吕老之所手成迩,曰名砚乃接踵呈为君者,其好不可不慎也,用为铭以自惩。”落款“乾隆戊戌夏御铭”,钤宝二,曰“几暇怡情”“得佳趣”,俱篆书阳识。  相似文献   

9.
玩砚杂述     
阎家宪 《收藏》2010,(9):125-125
人们常讲,砚要有三德,即三种优点:下墨、保湿、不损笔。要具有这三种优点,必须选用优质材料。唐以前人们使用的多为陶砚、漆砚、瓷砚。唐代,著名的端石、歙石、红丝石先后被发现并开掘了出来,也出现了用澄泥法制砚。自从用了这些材料,砚的质量大大改观,无论从实用或欣赏的角度衡量,砚在本质上都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朋友开的古玩店里,有幸见到一方用桥头石雕刻而成的四蟾捧月砚。该砚台长29.5厘米,宽23.1厘米。砚台侧边总高为7厘米,砚下部底座高为3.9厘米,砚堂直径为14厘米,砚边宽为2.2厘米。砚台四角上部所雕的每只蟾身长为8厘米。由于该砚造型奇特、独具匠心.给笔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故笔者不揣浅陋,写此短文,旨在抛砖引玉,与渚方家共同探讨此砚的历史背景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