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收藏》2010,(8):158-159
首届“当代名窑”评选活动,旨在提倡继承传统名窑制造工艺,努力创新,繁荣创作;宣传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运用传统名窑工艺从事原创艺术作品设计、加工的制瓷制陶企业和优秀的当代陶瓷原创艺术作品。在评选过程中.给广大陶瓷收藏爱好者提供专业的指导,引导广大收藏爱好者更好地认识当代原创艺术陶瓷器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关注并投资当代陶瓷器精品。  相似文献   

2.
《收藏》2010,(11):160-160
首届“当代名窑”评选活动已完成企业报名与协会推荐的第一阶段工作。第二阶段将对入围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因活动需要,首届“当代名窑”评选活动组委会特任命罗宏才为专家评审组组长,刘金祥、宁钢、耕生为专家评审组副组长。任命罗宏才为首届“当代名窑”评选活动发言人。  相似文献   

3.
涂师平 《收藏》2012,(9):50-59
窑是我国古代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瓷窑体系,是汉六朝时期中国南北瓷业的“领军”窑口,唐时乃为六大名窑魁首,制瓷技艺影响全国各地乃至海外,亦是人类制瓷技术全面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朱有仪  李维群 《收藏》2010,(12):130-133
由上海大学,南京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收藏》杂志,新浪收藏,艺超网联合主办的首届“当代名窑”评选活动,将评选出首届“当代名窑”传承奖10名,创新奖10件、特别传承奖若干名。按照评选活动计划流程,“当代名窑”专家评审组于2010年10月28日至11月2日对初选入围的企业进行了第一批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5.
李毅民  李维群 《收藏》2011,(1):144-147
继2010年10月28日至11月12日,“当代名窑”专家评审组对初选入围的三家企业进行考察之后,11月12日至12月6日,专家评审组又先后三次对入围“当代名窑”传承奖的八家企业进行考察。参加考察的专家分别是: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艺术市场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首届“当代名窑”专家评审组组长罗宏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耀州窑博物馆名誉馆长禚振西.  相似文献   

6.
张冰冰  刘杜鹃  吴彦婕  马筝 《收藏》2010,(11):153-155
由上海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收藏》杂志社、新浪收藏、艺超网六家共同主办的首届“当代名窑”评选活动正在如火如茶地进行中。10月2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市场专业罗宏才工作室的全体硕、博研究生,在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罗宏才的引导下,围绕首届“当代名窑”评选活动展开系列讨论。  相似文献   

7.
西沐 《收藏》2010,(11):156-157
首届“当代名窑”评选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此次活动的评选旨在提倡及传承历史名窑传统制造工艺与文化基础上,努力推动当代陶瓷原创艺术作品与创新,引导广大收藏爱好者认识当代精品陶瓷艺术及其文化的价值,更好地为投资当代陶瓷艺术精品而服务。  相似文献   

8.
《收藏》2011,(9):134-135
"中国当代十大名窑产业联盟"成员: 河南省大宋官窑瓷业有限公司;福建省德化县中国白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省曲阳定瓷有限公司;河南省汝州市玉松汝瓷有限公司;;浙江省龙泉市正聪青瓷研究所江西省景德镇市熊建军珐琅彩瓷有限公司;陕西省铜川市耀州窑唐宋陶业有限公司;广东省潮州市弘扬陶瓷有限公司;江苏省宜兴市吕尧臣吕俊杰紫砂艺术馆.  相似文献   

9.
王长启 《收藏》2010,(10):163-163
由上海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收藏》杂志社、新浪收藏、艺超网主办的首届“当代名窑”评选活动于8月1日正式拉开了帷幕。  相似文献   

10.
季英伦 《收藏》2010,(9):166-167
吕尧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紫砂陶艺家、首届“当代名窑”评选活动专家评审组成员。1941年出生于宜兴高塍。1958年进入丁蜀镇紫砂工艺厂,师从壶艺大师吴云根,后又得到朱可心、顾景舟等大师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丁莉 《收藏》2014,(21):65-69
徐仲南(1872~1953年),名陔,字冲南,号竹里老人,斋名栖碧山馆,江西南昌人。徐仲南出生于贫苦家庭,儿时仅读了几年私塾。之后父亲送他到南昌,在一家瓷店“红店”当学徒,出师后在南昌做瓷画工。在南昌学徒绘瓷期间,他勤奋刻苦,绘瓷技艺突飞猛进。清末民初之交,他名气渐显,求画者众多,后在汉口开设瓷店,自画自卖,开“改良瓷店”之先河。1918年,徐仲南受江西瓷业公司之聘到景德镇担任瓷业美术管理之职。由于其画风与当时的绘瓷风尚格格不入,又洁身自好,不愿应酬,不合潮流,不久即被解聘赋闲居家。1922年他应邀加入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瓷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东汉就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到唐代陶瓷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造已完全成熟,到宋代出现了官窑瓷器。著名的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瓷器存世量稀少,精美绝伦,弥足珍贵,代表了这一时期制瓷的最高水平。宋代官窑瓷器世上极其罕见,原因在于宋代官窑瓷器的私密性、非商品化生产等特点。明清时期的景德镇已是我国制瓷业的中心,此时也是我国制瓷  相似文献   

13.
涂师平 《收藏》2012,(17):50-59
窑是我国古代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瓷窑体系,是汉六朝时期中国南北瓷业的"领军"窑口,唐时乃为六大名窑魁首,制瓷技艺影响全国各地乃至海外,亦是人类制瓷技术全面成熟的标志。浙江宁波是越窑青瓷的发祥地,宁波市慈溪上林湖区域更是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唐宋时期朝廷先后在上林湖设立"贡窑"和"置官监窑",大量烧制"秘色瓷"。所产秘色瓷被历代王朝纳为宫廷用瓷,所制青瓷除行销全国各地外,还通过"海  相似文献   

14.
李毅民  陈仁海 《收藏》2011,(3):140-143
天机不被 出奇无穷 说起来惭愧,福建德化县中国白陶瓷有限责任公司从十余年前就是《收藏》杂志的重要广告客户,但对其品牌“辛默楼”“中国白”“中国红”,我关注有限,耳熟却不能详。艺术大师陈仁海我是久闻大名,却从未谋面,对其创新业绩,知之甚少。幸亏2010年组织首届“当代名窑”评选活动为我们提供了相识、相知、相敬的机缘。  相似文献   

15.
高阿申 《收藏》2010,(9):164-166
由上海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收藏》杂志社和艺超网主办的首届“当代名窑”评选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这样的活动,前无古人,是当今收藏界的一次由衷的、高度的文化自觉行为。标题上可见,这个活动至少有两大特色:一、表示了对当代陶瓷人、高级工艺美术师的尊重,并把名家名作发掘出来、保护起来,使之成为一笔可贵的文化资源与财富。  相似文献   

16.
《收藏》2010,(8):160-162
由上海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收藏》杂志社和艺超网主办的首届“当代名窑”评选活动方案正式公布了,这是《收藏》杂志社和艺超网首次参与主办的全国性大型收藏专项评选活动。为了进一步了解此次评选活动的目的、意义、定位和组织等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本次评选活动办公室主任、《收藏》杂志主编李毅民先生。  相似文献   

17.
罗磊光 《收藏》2007,(8):38-43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渊源 素有“瓷城”和“第二瓷都”之称的中国醴陵,远在东汉时期就有大规模的陶器作坊。清雍正七年(1729年),广东兴宁移民廖仲威在醴陵沩山开设瓷厂,以手工拉坯,松柴为燃料,龙窑烧制。产品以碗、碟等粗拙土瓷为主,此为醴陵制瓷之始。同治元年(1862年),当地瓷业开始分为做坯、画坯、制泥“三帮”。  相似文献   

18.
《收藏界》2012,(12):124-125
耀州窑是中国历史名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素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美誉。铜川市耀州窑唐宋陶业有限公司是陕西省文物复仿制定点生产企业,铜川市外事礼品定点生产单位。主要从事耀州窑文物复仿制品、工艺美术瓷、高档礼品瓷、礼品包装盒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及出口业务。  相似文献   

19.
接底     
高占交 《收藏界》2013,(1):123-125
“接底”是古陶瓷常见的一种造假手法。造假高手将名窑名瓷或官窑的瓶、碗、盘底经过重新粘接,上釉烧制,一件官窑重器瓷底的残片,经浴火重生,破烂的瓷底摇身一变身价万金。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后数控窑炉的诞生,使得“接底”技术成为造假高手的举手之劳。本文所讲的故事,意在希望收藏陶瓷的朋友对接底瓷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李挺 《收藏》2013,(1):166-167
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瓷器是中国古代制瓷史上的高峰。五大名窑瓷器或如冰似玉,或釉若凝脂,后世的历代帝王更是将其视为传世之宝。遗憾的是五大名窑在宋以后由于各种原因退出了历史中央舞台,许多工艺没能得到有效的传承。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在宋代得到徽宗皇帝的钟爱,对钧瓷实行绝对垄断,连打碎的瓷片都要深埋地下而不许流入民间。钧瓷的釉色全靠窑变天然形成,非人力所能控制,因此它的烧成难度极大,素有“十窑九不成”之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