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搓拉结合     
《钓鱼》2010,(23):17-17
手竿钓对象鱼主流技术。搓,搓饵:拉,拉饵。主要形式为先搓后拉,先搓松散太饵离底或沉底抖散,作用是诱鱼。窝做成后搓小饵钓底,当出现钩到底就有口并伴有离底接口鱼讯时,搓饵显得慢了,此时改拉饵,快速抛钩。可是钓了一段时间后鱼口少了,于是改回搓饵,  相似文献   

2.
吴芜 《钓鱼》2014,(11):16-18
"台钓"很简简单,记住"调4钓2,搓饵钓底"就行了。拉饵出现后饵轻了,原原来搓一颗饵压标标尖1~3目,两颗饵压2~6目,调4钓2保证两钩触底。拉饵的不同是拉大饵下钩轻触底,上钩离底,拉小饵两钩均离底。钓快鱼用拉饵是因为鱼离底了,但拉饵有个缺点—鱼口乱,标相多变,在搓饵下挫1/2目、1目就能中鱼的信号在拉饵就显得夸张了。拉饵口多,但中鱼率低,不足30%。对此钓手想了许多办法却收效甚微,于是有了打频率。  相似文献   

3.
郑巍 《钓鱼》2011,(4):24-25
悬坠钓组的子线长短是由钓法和鱼的泳层决定的。例如搓饵钓底,18~25厘米;搓饵钓行程,30~50厘米;拉饵打浮、钓一标深,6~12厘米。同样钓底,钓跑铅就比搓饵钓底短。  相似文献   

4.
张炎冰 《钓鱼》2011,(12):25-13
搓饵钓底,16秒钓一尾鱼已近极限。打浮、拉饵钓离底,线组行程短,两钩到位早,6~7秒钟上一尾鱼。于是以诱鱼为前提把鱼装到"管子"里,鱼多了,诱到位了就改搓为拉。可是钓着钓着鱼散了,口乱了少了,就再开始搓饵,以守代攻。不过二度诱鱼很难如愿,钓位不同,  相似文献   

5.
张炎冰 《钓鱼》2007,(5S):10-11
1998年,李宜学出彩全国钓鱼比赛时才18岁,第一次来大陆就问鼎个人手竿冠军。可是要问他是怎么得第一的,可能让人不信。在当时,手竿钓鲫技术主要是搓饵钓底,就是领先一点也就是搓小饵抓离底接钩。然而,非常偶然,到中午了,气温升高,钓饵状态衰退,搓不成形了,可是鱼见钩就抢,钓手胡乱搓饵抛钩中一颗饵掉了或者露出钩尖也不管了,就这样居然连连上鱼。  相似文献   

6.
阿牛学钓记     
吴世雄 《钓鱼》2005,(9):14-15
搓饵:就是从调制好的饵团中,摘取适量的饵,由拇指、食指和中指的相互配合,将饵搓挂在钩上。悬坠钓法为了提高上饵速度,一般先从饵团中取足两钩用量的饵,并把它搓成长条状,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上饵时靠拇指上的指甲,将长条状切成二份,指甲上的这一份后用,食指与中指间的这一半先搓成球上底钩。  相似文献   

7.
汤听东 《垂钓》2009,(3):70-71
问:垂钓时以拉饵为主,前期如何找底? 答:以调4钓2为例,先搓饵找到2目,然后固定下面一颗太空豆:继续搓饵找到4目底,然后上推两枚钩的距离,定好太空豆。这样找好底后,上下两颗太快豆之间的位置都可以钓,一般饵料偏轻钓偏钝,饵料偏重钓偏灵。这是钓拉饵的找底方法,如果钓搓饵就不能这么钝了。  相似文献   

8.
拉小米     
张炎冰 《钓鱼》2013,(10):23-23
拉饵的出现是因为钓快鱼,减少手上饵时间,可是它有个缺点——鲫鱼往上跑。本来不管大鲫、小鲫都是沉底咬钩,但钓着钓着小鲫离底了,之后离底越来越高成了钓一标深。拉小米是由拉饵得到启示,由河南钓手在实践中创造,专用于底钓鲫鱼的一项技术。以鲫鱼为唯一对象鱼的“钓王杯”共进行了七届,至1999年的前五届比赛都是搓饵钓底,最高时速137尾。2000年,  相似文献   

9.
郅辽 《钓鱼》2012,(13):16-17
商品饵是伴随“台钓”出现的。以调4钓2、搓饵钓底为核心的“台钓”用鱼儿爱吃、引诱力很强的鱼饵将鱼引聚在一起。其中引鱼是关键,可分三步走:1.按一杯饵料一杯水开饵,以松软适中并有一定黏性、状如饵垂为准,要求饵入水后膨胀并扩散成粉末状。然后搓大饵抛钩,一般抛钩5次后鱼就能凭嗅觉发现扩散的鱼饵了。2.改搓小一点的钓饵,连续抛钩10次,完成做窝。在此过程中即使有鱼咬钩也不要提,以免惊鱼和造成鱼对钓饵的警觉。3.进一步缩小钓饵体积,搓得更小些,以迎合鱼的吃口达到规范鱼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钓一线     
张炎冰 《钓鱼》2009,(18):9-9
“台钓”从调4钓2、搓饵钓底入门,两钩状态是下钩卧底,长子线松弛;上钩触底,短子线伸直。竞技钓快鱼会遭遇鱼口越钓越小,视力差、视觉反应迟钝一点的人不是看不到动作,就是抓不住口,特别是为节省装饵时间而用拉饵的时候,饵轻了、小了,调4钓2几乎不反应鱼口。冬天,在大棚里钓鱼是一种享受,让人乐此不疲。但冬天的鲫鱼咬钩极轻,即使用1号浮标拉饵,钓底最多也就是半个黑格的动作。  相似文献   

11.
三征漕湖     
华健 《钓鱼》2006,(10):12-12
学会悬坠钓法5年了,都是在池塘钓鱼,浮标怎么调怎么钓,拉饵、搓饵不说精通,在我们社区的十几个钓鱼人中是不会落在他人后边的。可是鱼塘里的鱼傻,吃口标准,空心标尖浮标调4钓2,下挫1目、上浮2目;实心标尖浮标调6钓3,有动作就中鱼;拉饵钓底、拉饵钓浮、上钩离底、下钩触底以及一  相似文献   

12.
《钓鱼》2008,(18)
五、包食底钓和台钓搓饵1.包食的基本用法包食钓需要钓饵和包饵。钓饵是钩尖上挂的一粒麦粒大小或黄豆大小的面饵,包食是包裹在钩和钓饵外层的一大团松散糟饵。钓饵一般用白面粉加些香精、鸡蛋清或米酒等揉成,它的软硬度是影响上鱼率的关键和难点:太软,钓  相似文献   

13.
吴芜 《钓鱼》2014,(9):6-8
一天3轮,两天6轮或8轮的钓对象鱼比赛都脱不了I轮稳、2轮快、3轮变的规律。稳的表现是边位、中间位差别不大,甚至搓饵和拉饵的钓获量都很接近。快是鱼离底了并集中在某个层面,钓棚固定了,鱼口稳定了,钩到位即有口且信号一致的结果。变是变招,鱼情多变,相邻两个钓位一钓底一打浮相互影响,结果不是钓底改打浮,就是打浮改钓底、钓离底。  相似文献   

14.
郅辽 《钓鱼》2005,(18):43-43
其实.早在我们认识日本袖钩之前.国产铁锚牌鱼钩就有了“袖钩”雏形,即所谓3字头.从大到小有9个规格。它的特点是强度高.钩柄长.钩弯平打.适合穿蚯蚓.在钓鲫时能兼顾鲤鱼。因钓组差异导致提竿技术的不同.在底钓用蚯蚓做钓饵时,我们注重了提竿发力.用深剌穿透来防止脱钩跑鱼.故而对钩条的要求是强度而不是细.对钩尖的锐利也只是一般性的要求。日本制造的袖钩有平打和不平打两种.平打的钩条比较硬.适合搓饵钓底:不平打的钩颈细.阻碍小.穿刺力强。随着拉饵速钓术的出现,细钩条白袖流行了.这与它的钩颈短而细.容易拉出饵球是一致的.但搓饵钓底也用未经平打袖钩就暴露出缺点来了。  相似文献   

15.
巧用炸弹钩     
符兴肃 《钓鱼》2009,(4):49-49
海竿装上炸弹钩,由于钩多,诱钓合一,抛得远,因此很适合在江河水库里钓大鱼。底钓时,一般都是在钓线上先穿一个大活坠,然后紧挨着坠挂上炸弹钩。这种钓法有两个缺点:第一,饵团投出后横卧在水底,有半数钩被压在泥沙里,只有嵌在饵团上半部的钩才有中鱼的可能(图一);第二,收线换饵时钓线被坠压在水底,钩只能随坠沿水底滑行。  相似文献   

16.
宿含雨 《钓鱼》2009,(24):24-24
冬天,鱼的活动量和食欲降低。如果不是饵在嘴边,张口即得,那么等半天才来一口很正常。然而用红虫就不同了,特别是用商品饵搓饵钓底半天没有口,换红虫下钩就马上有口。  相似文献   

17.
刘定龙 《钓鱼》2008,(20):26-27
从技术层面看,竞技钓的基础是台钓,台钓的基本特征是悬坠搓饵底钓,所以也有不少人习惯性地将台钓法称为“悬坠钓法”。需要提出的是,竞技钓法早已不局限于悬坠,这是竞技区别于台钓的一个重要方面。熟练掌握悬坠搓饵底钓技术,无论是钓鱼比赛还是钓鱼休闲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严实 《钓鱼》2014,(3):20-21
浮标也称浮漂、鱼漂,是钓鱼时用来反应鱼讯,标志钩位、水深、钩况和有饵与无饵的装置。浮标的工作原理与传统钓使用的立漂是不同的。传统钓坠钩沉底,遇走水时立漂是歪的、斜的,判断鱼咬钩的主要依据是抬漂和黑漂,缺点是不能反映钩上有饵与无饵。浮标以二力平衡为出发点,中间鼓起的称标身、其上绘有色格的称标尾或标尖,下为标脚。操作时先要调标,即以合适的调目反应饵重变化;之后挂饵找底确定钓目。  相似文献   

19.
张炎冰 《钓鱼》2008,(2):14-15
过去,装饵是先整好型再按到钩上,台钓改变了上饵方式,改为搓饵——整型与装钩同步,后来又有了适应钓快鱼需要的拉饵。丛杰是搓饵,对拉饵有过不适应,但他很平静,很坦然,因为两者同源,在线组和浮漂调整上都是贯彻了二力平衡的原则。丛杰的杰作是1995年首届“潮流杯”上破了钓鲫鱼的亚洲纪录,6小时钓获813尾,时速136尾。  相似文献   

20.
马建华 《钓鱼》2006,(4):16-18
采用悬坠钓法的钓友,在初期刚接触于调目为钓灵,并随着钓目的逐渐减少或钩饵在水下才会呈现下钩饵落底上钩饵这种钓法时,很容易在对灵钝认识上、钓调目的逐渐增加,线组的状态趋向于更灵轻触底的状态。因此如果将调目同钓目相组搭配上和饵料物理状态上产生错误认敏;而当钓目大于调目时,将这种状态称等时的状态定义为不灵不钝状态,很显识。回顾本人习练悬坠钓的经历,也曾经做钓钝,并随着钓目的逐渐加大或调目的然,这种定义会使不灵不钝没有一个统一走过一些弯路,将这些东西总结出来,或逐渐减小,线组的状态趋向更加迟钝。的标准(一钩落底一钩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