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鲁迅的《伤逝》和茅盾的《创遣》都可以看作是对五四运动启蒙本身和启蒙者进行双重反思的重要文本。阅读这两篇小说时需要两种不同视角。鲁迅的反思认为理性的启蒙逻辑并不等于生活的逻辑.他对启蒙者的反思集中在启蒙者对其理论的理解力、行动能力和性格缺点上。《创造》既有着茅盾对于启蒙结果的体现者——被创造者在大时代中的迷失感到的困惑,也有着对启蒙的发动者一——创造者天真、不切实际思想的批判。相对于鲁迅反思的清晰和彻底而言,茅盾的反思则带有一定的犹疑和彷徨色彩。  相似文献   

2.
严复对五四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严复引进的进化论,构成了五四启蒙的理论前提;二,严复致力于西方自由观念的引进,而个性自由观念构成了五四启蒙的理论核心;三,严复拓展了科学的社会功能,促使中国近代科学观念的泛化,而这构成了五四启蒙的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3.
启蒙运动将理性作为遗产留传了下来,近代女权主义继承了其自我反思的特征,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康德就启蒙问题对全体女性的评价.但在批判启蒙并进行自我证成和学科建设时,女权主义却难以摒弃理性反思这一启蒙运动的基本特征;其争取的"民主""自由""平等"等也都是启蒙运动的话语工具.论证的最终基础是历史成见而非纯粹理性,女性的自主性、女性学科的独立性以及民主、自由、平等都属于这个范畴.女权主义在批判启蒙运动、追求各种权利的同时,面临一个两难处境,那就是挣脱启蒙运动去寻求自主和羁绊于启蒙理性.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为了实现中国的现代社会转型,新一代的知识精英把思想启蒙作为他们的主要使命,仿佛只要将西方文化精神植入中国老态龙钟的机体,中国便会重新焕发出青春的颜色。我们可以这样说。中国知识分子精心编织了一个有关中国命运的启蒙神话,“女性解放”,“个性自由”等西方现代价值观便是这一个“神话”的故事内容。然而,启蒙理想是否存在有内在的缺陷?“女性解放”“个性自由”等神话内容能走多远?思想启蒙是否能彻底解决中国的问题?作为两个时代的作家,鲁迅和巴金在对启蒙理想的反思中都发现了启蒙神话的虚妄,洞察到了启蒙神话的乌托邦色彩。在《伤逝》和《寒夜》中,鲁迅和巴金用不同的方式打破了他们亲手编织的个性解放的“启蒙神话”。  相似文献   

5.
<正>自由是五四启蒙运动价值转型的中心课题。以人的现代化为其旨的新文化运动,是以追求人的解放的人本主义为其思想底蕴,而以自由为其终极价值目标的。在五四启蒙学者中,李大钊的自由观是深刻而独具特色的。他不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启蒙思想家而大力呼唤过自由,而且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轫者而对社会主义自由问题进行了独到的理论探索,为我们留下了社会主义自由论的宝贵理论遗产。  相似文献   

6.
教育中民主概念的模糊性来源于作为其思想前提的教育自由概念具有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双重指向,这一差异也导致了弱势民主与强势民主两类民主方式的分野。不同类型的教育民主在理论的前提、遵循的逻辑和论证的方法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也造成了教育民主在达成过程中的不同实践逻辑。必须在前提反思的基础上澄清教育民主的双重指向,在教育的宏观与微观语境中通过弱势民主与强势民主的协同推进,建构具有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更新能力的教育民主。  相似文献   

7.
五四运动作为一场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爱国政治运动和社会革命运动,其积极意义在今天依然发生着思想激荡和历史回响,对五四运动的检省和反思也需要继续深入,通过纪念五四、反思五四进而超越五四。五四运动有着伟大的启蒙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主义的三重价值,但是也存在难以克服的历史局限性,被误读的启蒙、被遮蔽的科学和拿来的民主注定使得五四运动无法完成历史承载的使命。启蒙要实现彻底性,需要从反启蒙复归到真实的启蒙;科学要实现彻底性,需要从技术上升到科学;民主要实现彻底性,需要从西式民主转向社会主义民主。通过反思五四精神,可以更好地扩充启蒙精神,可以更好地处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辩证关系,可以更好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而真正充盈人的价值和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对人的本体性认识为基础建构政治思想理论,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政治论,主要表现为“民本”和“民主”的差异,这种差异源于不同文化体系的特质,并且在中西启蒙思想的近代性交汇中也没有消弭。“民本”和“民主”“权利”理论在中西方各自的文化源流中凝结出分属自己的形态,在比较的视域下对二者进行理论分梳,剖析其基本内涵及理论范式,可以得出,从思想源流上看是自然法理论与宗法文化观生成了不同的思想特性,在内在基本理路上则是西方体现为“权利”维度,中国体现为“关系”维度,同时差异之中还存在着重叠与联系,即民本思想中蕴含的民主性因子。经此比较探究,中西启蒙思想在近代性构建中的内在差别可见一斑,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连续性、包容性也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9.
严复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渐进主义理论的坚定信奉者,对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非常熟悉,严复从渐进主义理论出发,审视和反思法国大革命,通过审视和反思,使他更加确信渐进主义理论的正确,更加警惕极端自由民权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也更加担心和反对在近代中国进行革命。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时期,报刊舆论曾就义和团迷信盛行的状况深入反思,遂认识到开展思想启蒙的重要和迫切。关于改造国民性、“开民智”、反迷信、改良小说戏曲等等主张,都是鉴于义和团迷信误国的教训而提出,反映出义和团运动给予思想启蒙的重要影响。通过考察报刊舆论,不仅可对辛亥革命时期思想启蒙兴起背景有更深切的认识,而且对近代启蒙与救亡不可分割的时代特征也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莎菲女士的日记》于1928年2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后,一直被启蒙/男性话语场以固定的话语模式加以解读。作品能够被启蒙/权力话语场接纳,但同时又被僵化解读的原因在于叙事者发出的叙事声音较为复杂。通过对文本叙事声音的女性主义解读,发现现代女性在主体建立过程中发出的声音,它包括对男权话语的批判和对女性主体地位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人民主权理论的萌芽起源于古代的希腊雅典城邦时期,近代真正意义上的人民主权理论是随着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而提出的,最杰出的代表是卢梭.但是西方人民主权理论与我们平时所说的"人民当家作主"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本文将就人民主权的形式上的出现和人民主权理论的提出、西方人民主权理论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区别、人民主权的实现形式等方面谈一些学习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1980年代初期文学通过重建“启蒙”叙事和重构“现代化”意识,以达到对历史的“中断”和“修复”并重建自我认同。在此过程中,现代主义话语与新启蒙话语既有力地参与了“人”和“启蒙理性”的建构,又以其内在的分裂性而自我解构。1990年代启蒙叙事的渍败和“人”的解体,既是全球化背景下认同危机的新变,又是1980年代文化逻辑的必然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1980年代与“历史”构成了第一个辩证,1990年代与1980年代构成了第二个辩证。  相似文献   

14.
由于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对成见与判断的看法不同,导致了双方争论不断。伽达默尔传承了德国浪漫主义的成见在先论,赋予成见以合法性地位,而伽达默尔对德国浪漫主义的超越在于采用了存在论的本体论解释学为基础,运用历史视域来考虑成见问题。而伽达默尔在其无批判的前理解的哲学基础上对启蒙运动和判断哲学采取批判态度而带来的逻辑悖论,只有在实践基础上对认识论理性的重新审视,才能获得一个辩证的解决悖论方案,从而获得真实的认识和更好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5.
莱辛是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优秀的剧作家、文艺批评家,其著作《拉奥孔》从媒介、题材以及审美感受三方面阐明了诗与画的特殊规律,同时提出了诗与画的不同美学原则以及艺术规律,批判了"诗画一致"说。莱辛诗画理论的出发点与他所倡导的启蒙运动密切相关,他大力倡导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文化,进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上扫清道路。莱辛的理论和实践促成了德国启蒙运动的高潮,为德国民族文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运用比喻象征手法,对儒、释、道三家的"心学观"作了形象描绘:即追求儒家"内圣"境界的"正心诚意"论,印证成佛之路的"明心见性"说,阐释道教登仙路径的"修心炼性"说。三者相互补充,阐扬了"三教合一"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严复与孙中山都以欧洲启蒙运动以来最重要的思想成就--进化论和人权学说为理论利器,来评判中国的社会与文化.由于他们社会角色定位的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和重点不同,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不同,造成了他们对进化论和"天赋人权"理论的不同演绎,最终导致社会发展理念和政治主张的分歧.他们的思想各有独到的特色和价值,就推动中国社会进步而言是殊途同归的,在实践中也达到了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艺复兴为近代科学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启蒙运动则为之传播并提供了发展方向。托马斯.L.汉金斯的著作《科学与启蒙运动》,将十八世纪的科学放置在大的历史背景下再现并剖析,见解犀利而独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科学发展的真实画卷。  相似文献   

19.
理性是启蒙思想的核心。在启蒙运动中.它主要被运用于科学领域、政治领域和道德领域,并造成了不同的后果。现代思想家对此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借助于这些批判,启蒙理性不断超越自身。  相似文献   

20.
马基雅维利和卢梭各站在不同的人性论观点上,提出了截然相反的政治哲学观点。马基雅维利以现实主义为原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区分开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卢梭则在至善论的基础上,提出社会契约理论以实现其道德理想国的建构。两者的政治哲学出发点不同、落脚点相异,所导致的结果也自然不同,带给了后期的启蒙哲学家以无限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