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应昌是元代蒙古弘吉剌部贵族建立的城市,是元代著名的草原城市之一。应昌城地理位置重要,城市布局严整,反映了元朝蒙古统治下多元文化并存的特点。除了政治、军事中心以外,应昌城还具有交通、经济、文化中心的职能,应昌城定居人口估计达到数千人,手工业、商业、服务业以及周边农业都有明显的发展。在其存在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应昌城对漠南蒙古草原的经济、文化发展以及草原社会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元朝灭亡以后,应昌城逐渐荒废。  相似文献   

2.
1206年,成吉思汗授封札剌亦儿部木华黎万户一职,并令其“子孙传国,世世无绝”。之后,虽然承袭“国王”者即继任万户,但其势力却日渐削弱。入元后,因战势所需,札剌亦儿部勋臣又多受任蒙古军万户,从而逐渐替代了早期万户。在授封万户的同时,于成吉思汗建国初及其季年,又编组为若干札剌亦儿千户。然而,受蒙元一代奉行不替的签军制而分戍他处或留居食邑以及几度汗位争夺,加之北元初期南北对峙、东西蒙古势力消长等因素的影响,札剌亦儿千户也随之有所变迁。  相似文献   

3.
洪武十五年,湟水流域开始实施卫所屯田。由此,掀起汉族迁入高潮。至明中叶,湟水流域汉族屯田进入发展高峰期,呈现经济繁荣,社会、文化中兴景象。但由于屯政自身存在的弊端及管理过程中的诸多原因,和全国其他地区卫所屯田一样,湟水流域屯田出现了衰落迹象。针对屯政衰败,明政府采取确定地权、招种抛荒土地、租佃、典卖、统一屯科、田科则税等方法加以治理。这些措施的施行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湟水流域的卫所屯田和农业经济,但客观上造成了屯田民地化、屯卒平民化的结果,开启了明末湟水流域汉族社会由军事性屯堡社会向传统型乡土社会转型的序幕。  相似文献   

4.
莫高窟275窟是现存最早的洞窟之一。前人已对该窟北壁的故事画内容作了考证,确定自西而东至少绘了五幅本生故事画,即:毗楞竭梨王本生、虔阇尼婆梨王本生、尸毗王本生,月光王施头本生,快目王施眼本生,基本上认为这些画依据了四部佛经,即《贤愚经》、《六度集经》、《大智度论》和《菩萨本行经》。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末,中亚引起了欧洲学者们的极大兴趣,进行了数次考察,以研究该地区的地理与历史,其中两次由斯坦因爵士(1862—1943年)和伯希和(1875—1945年)所率领。以往的几百年里,通往敦煌的道路已相当难行。492个石窟内的壁画,最早为北魏(386—534年)的,最晚为元代(1279—1368年)的,几乎很少遭受破坏。石窟艺术唐代(618—907年)达到了顶峰,唐朝后半期吐蕃人统治了这个地区(789—848年),于是。密宗开始在这里得以发展。1900年,在莫高窟修行的王道士,致力于彩塑与壁画的保存与修复,他偶然发现了一个藏经的小石窟,即今之第17窟。该窟为第16窟的一个附属窟,但入口可能在公元1035  相似文献   

6.
自唐宋以来,青海湖区和湟水流域一直是吐蕃 部族的聚居地,青海吐蕃 经济的繁荣与富庶,引起西北诸番的向慕,明武宗正德四年(公元 1509年),蒙古鞑靼部自河套侵入青海湖区,并以此为据点,不断掠夺邻境诸番部,青海吐蕃不堪忍受其蹂躏,遂开始了苦难的迁徒。  相似文献   

7.
基于RS和GIS技术,以LandsatTM/E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湟水流域平安段的1996年、2003年和2010年的TM/ETM影像中提取土地利用数据,分析该区域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结果表明:湟水流域平安段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草地、林地和耕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93%;其中未利用地没有变化,耕地在不断减少,林地、草地及建设用地在增加。这主要是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同时随着对保护三江源自然生态保护区力度的不断加大,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地、草地等土地类型将得到更大力度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成吉思汗、宪宗蒙哥、世祖忽必烈等蒙元首脑先后在六盘山地区避暑、驻跸。从1227至1258年的30年间,六盘山成为蒙古汗国的军事大本营。为了经营好这个军事大本营,约有2万兵力驻屯于六盘山。自忽必烈封皇子忙哥剌为安西王,设立开城路后,开成具有宗王分封制和地方行政建置双重性,有更多的军队驻守在六盘山地区。安西王府既是元朝攻占四川,消灭南宋政权,又是为直接控制四川等地而设置的军政合一的特殊机构,直接处理秦蜀军政事务,具有极高的地位和至尊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往流(翁牛特)是成吉思汗四个弟弟──元东道诸王后裔领民领地的总称,意思是“王属”。往流诸部又称“阿巴噶”(叔父)。16世纪中叶,居住在兴安岭山阴的往流-阿巴噶部落,被称为“阿鲁蒙古”。往流诸部一共有四个万户。哈撒儿后王统治的好儿趁万户,别里古台后王所统治的也可万户,哈赤温后王统治下的察罕万户,斡赤斤后王统治的山阳万户(兀者万户)。一直到15世纪末这个四万户的统治都保留着元代封号:齐王(西王)、广宁王(黄苓王)、济南王(郑王)、辽王(刘王)。  相似文献   

10.
河西的地域观念在唐代发生了变迁。唐朝前期的河西是指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一带,即今甘肃西部及青海北部地区。但安史之乱后,河西之地逐渐没入吐蕃。随着唐廷对收复失地的无望,河西在地域上的界定随之发生变化,转而指代旧关内道北部的内地,即今山西、陕西间黄河以西地区。  相似文献   

11.
新旧《唐书》是研究唐代史的重要文献 ,然而 ,笔者在读新、旧《唐书》时 ,发现这两部书对同一事件的记载不一致 ,《新唐书》卷四 ,则天顺圣武皇后本纪的记载 :久视元年正月戊午 ,贬吉顼为琰川尉。壬申 ,武三思罢。腊月辛巳 ,封皇太子之子重润为邵王。丁酉 ,狄仁杰为内史 ,……乙巳 ,如嵩山。一月丁卯 ,如汝州温汤。……九月辛丑 ,狄仁杰薨。—再看《旧唐书》卷六 ,则天皇后本纪的记载 :圣历三年正月戊寅 ,梁王三思为特进 ,天官侍郎吉顼配流岭表。腊月辛巳 ,封皇太子之子重润为邵王。狄仁杰为内史。戊寅 ,幸汝州之温汤。甲戌 ,至自温汤。造三…  相似文献   

12.
黑顺 《考试周刊》2012,(28):196-196
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在西北少数民族中曾普遍实施土司制度,清代在西南地区实施大规模改土归流,但湟水流域的土司制度却依旧存在。因此,研究清政府对湟水流域土司制度的改革措施,对了解土司制度自身的发展和弊端,以及清政府在西北地区的统治方式具有典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1851年1月,太平天国攻克永安以后,天王洪秀全诏封诸王。共封了五个王: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天王诏令并特别指出,以上各王,都必须服从东王杨秀清领导,东王是位于诸王之上的正军师。此时,大约谁也不会想到,...  相似文献   

14.
流传至今的佛经故事,数量众多,但并非大多数的佛经故事都还留存与之相关的多种语文佛经文本和艺术遗存,月光王本生是少数中的一例。对流传至今与月光王本生相关的佛经文本与艺术遗存的研究表明:1.月光王本生文本应出现于贵霜王朝时期,而最早的月光王本生内容,很可能出现在由根本说一切有部约在公元200—350年间所完成的《天譬喻》中;2.虽然大约完成于公元200—350年间的《天譬喻》文本已不存,但其内容应可从目前所存2—3世纪的犍陀罗浮雕以及现存月光王本生中年代最早(公元251年)的《六度集经》卷1的内容得其梗概;3.根本说一切有部所传月光王一切施的思想、犍陀罗地区所创造出来的图像造型(挥刀欲砍的婆罗门、屈身甘心舍头的月光王)以及克孜尔壁画中跪捧七宝头的大月大臣,都见于敦煌莫高窟第275窟的月光王本生壁画,从中可以看出古代佛教世界中的东西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5.
关于莫高窟第454窟的营建年代和始建窟主,学界历经多年热议,仍难达成一致看法。总体来看,先后有曹延恭夫妇功德窟、曹元深功德窟和曹元德功德窟之说,近些年来,似又回归曹延恭夫妇功德窟之说。文章通过讨论莫高窟第454窟主室南壁东起前三身供养人的排序关系,以及甬道的重层供养人现象等,认为霍熙亮和马德两位先生主张的第454窟为曹元深功德窟的看法更接近实情,即第454窟是节度使曹元深于940—942年间始建,时隔30余年,其子节度使曹延恭与夫人慕容氏又重修此窟。  相似文献   

16.
裕固族与晚期敦煌石窟的营建关系重大。在沙州回鹘国时期(1036—1068)及其此前的曹氏归义军晚期,敦煌石窟在回鹘的主导下掀起营造高潮,新开、重修洞窟27所。及至元代晚期,在豳王家族支持下,敦煌石窟的营建再掀高潮,其中,回鹘裔裕固族佛教徒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学术界所谓的"西夏窟",除榆林窟第29窟外,其余大多应为元窟,莫高窟北区和东千佛洞很可能分别为豳王家族沙州西宁王系和瓜州肃王系之王家寺院区。  相似文献   

17.
萨都剌(公元12827—?),字天锡,号直斋,至元十九年生,卒年不详。元代干文传在《雁门集》序中说:“若吾友萨君天锡,亦国之西北人也。自其祖思兰不花,父阿鲁赤,世以膂力起家,累著勋伐,受知於世祖。英宗命仗节钺留镇云、代,生君於雁门,故以为雁门人。”由此可知,萨都剌的祖先原为西域色目人,随蒙古军西征后,来到中原,以武功起家,世居雁门(今山西代县),所以萨都剌是雁门人,名其诗集日《雁门集》。萨都剌诗中屡言“朔客”,言其家在  相似文献   

18.
明·朱有火敦《桃源景》剧中有一句出名的骂人的蒙古语“得娄吉邻母剌失(骨)”,从来中外学者于其含义何似,均感迷惑不解,成为考据家的一个难点。本文就“得娄”、“吉邻”、“母剌失”三个蒙古语词分别加以考订,为之疏通证明,进一新解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研究公元618年——642年短期敦煌石窟的塑像风格。这个时期是唐代开始的关键时期,是新的风格形成时期。我们把这种风格称为大唐新风,与隋代的主流风格截然不同。这个时期三件有纪年的作品,即敦煌的公元618——622年(武德一一一年)间的390窟,公元639年(贞观十三年)长安的马周石坐佛和从题记上看为公元642年(贞观十六年)的敦煌220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639——642年间的大唐新风。这种风格与390  相似文献   

20.
S.2687写本由两件文书组成。其中第一件文书是莫高窟第61窟建成时举办法事活动的疏文,第二件是莫高窟第55窟建成时举办法事活动的疏文。据文末题记可知,第61窟建成于天福十二年,即947年;第55窟建成于乾德二年,即964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