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九十年代中,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发表引起了中国文坛上十分巨大的轰动,开创了当代散文史的新范例,其散文语言注重节奏的合拍、韵律的谐美、句式的整齐,堪称中国当代文化的榜样。因此,本文主要论述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帮助读者深刻体会余秋雨先生对人生真谛和文化内涵的执著追求与探索。  相似文献   

2.
余秋雨是深受大众喜爱的学者,散文家。《山居笔记》《文化苦旅》等作品曾仵社会上广泛传读,引发了一场“文化大散文”的写作热潮。随着《道士塔》《废墟》等作品被选入教材,余秋雨也成了很多中学生心中的偶像作家。  相似文献   

3.
《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是余秋雨先生的精心创作的文化散文,这些散文没有沉湎于自我的小家子气,而是表现为一种慷慨豪迈的大散文。其中体现出现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丝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开启一代文风。尤其是《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而深刻的反响。展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之余,总感觉先生的散文中充满了对文化现象的反思和对一些时代的行为思想的批判,所以笔者在此试着深入探讨一下余秋雨先生在散文中所表现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4.
书讯     
《寻觅中华》余秋雨著作家出版社出版定价:38.00元本书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余秋雨文化苦旅全书之一。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著作长期位于全球华文排行榜前列,同时被不  相似文献   

5.
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和散文家,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文化苦旅》一面世,便在读者群中造成空前的轰动效应。可以说,《文化苦旅》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散文的一元化创作模式,使散文走向多元化、复调化。更重要的是,余秋雨把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融人到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散文系列。本文试图从《道士塔》一文出发,管中窥豹。简要谈谈余秋雨在散文创作手法上的一些革新。  相似文献   

6.
"2011中国散文排行榜"30篇散文于2012年1月中旬揭晓,老作家李存葆凭借文化散文《呼伦贝尔记忆》高票折桂,同时上榜的还有梁晓声《兄长》、李国文《婉容的早餐》、陈奕纯《时间的同一个源头》、迟子建《阿来的如花世界》、王惠明《我们家的名片》、余秋雨《断裂的爱》、安谅《与巴尔鲁克的激情相会》、  相似文献   

7.
余秋雨是当代颇具影响力的散文作家,他的文化散文博大精深,气势恢弘,别具一格,历史与文化渗透,传统与现代结合,古今与中外汇聚,有情有理有哲,可谓“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本文结合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从立意、选材、结构、语言四个角度,尝试性地赏析了余氏散文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自上世纪出版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由于余秋雨本人对戏剧的深入研究,使得他的散文风格独特,带有戏剧性。本文将结合《观众心理美学》、《戏剧十五讲》等书,运用相关理论知识,以《文化苦旅》为例浅谈余秋雨散文中的"戏剧性"。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热中,上海学者余秋雨的系列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相继出版,成为文化圈内外瞩目的焦点。独特的游记体使得它作为一种个性化的文本存在,有着独特的审美意蕴。余秋雨超越时空的文化精神追求、超越传统的自由反思意识。使他的文化散文在关照和审视中华民族文明碎片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超越意蕴,不断凸现出自己独特的审美气质,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文化苦旅》风靡海内外,余秋雨现象成了一个公众话题。文坛内外对此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纷纷撰文表达赞赏之情。但随着余秋雨散文创作的发展,这种褒扬的掌声并未一度持续,评论界也发出了某种争议的声音。余秋雨也正是在热议和争议下进行散文创作的变化与更新,探寻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余秋雨是九十年代文坛上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文化涵量大、涉及面广、视野开阔,具有深厚的意蕴,堪称文化散文。本论文就是从人生意识、文化人格、人类归宿三个大的方面,来分析余秋雨散文对文化的观照问题。进而阐述了余秋雨正是在文化与文学的交融中,努力实现着一个文学家的职责。  相似文献   

12.
刍议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美玲 《阅读与鉴赏》2007,(11):29-30,45
余秋雨先生是文化学者,也是一位散文大家。他的散文素以文采飞扬、思维敏捷、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他善于将睿智和学识在“人文山水”间邀游,使他的历史散文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又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人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国内外不少评论家都把余秋雨作为一代散文大师,余光中先生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曾把余秋雨与梁实秋、钱钟书相提并论:“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人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  相似文献   

13.
廖俐 《柳州师专学报》2014,(2):13-15,21
《文化苦旅》作为中国新时期"旅行式文化大散文"的代表作,是余秋雨朝圣中国历史文化故地发回的记录。从旅游人类学视角,引用"旅游仪式阈限三段式"理论解析《文化苦旅》中余秋雨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余秋雨的新书《文化苦旅全书》日前由作家出版社推出,丛书共分六卷。在率先出版的两本《寻觅中华》和《摩挲大地》中,余秋雨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中的作品进行了修改,并且加入了不少自己的新作。余秋雨表示,“从此,我的全部文化散文作品,均以这套书的文字和标题为准。”对于将之前部分作品进行修改合并出版《文化苦旅全书》的初衷,余秋雨表示,“我的书在国内的盗版本,早已是正版本的十倍左右。  相似文献   

15.
题词     
巾帼不让须眉,这是我读了奉荣梅散文集《浪漫的鱼》后的第一感受。我们读惯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散文,觉得男子写文化散文、写历史散文。正中了其襟袍和胸怀。而女子写文化散文、历史散文,写得大气磅礴,写得义理充沛,写得风云流动,我先前是没有见过的。奉荣梅这本散文集让我惊讶,原来女子也有这等襟袍,这等胸怀。  相似文献   

16.
余秋雨的散文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看似游记,实际上体现着对现代事物的深刻反思,为浮躁的世界注入一抹宁静色彩。余秋雨的散文内涵有着高度的理性精神,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人格的赞美,将感性、文化和情趣融为一体,推动着现代散文的辉煌发展。基于此,文章首先介绍余秋雨散文中文化魅力的感知特点,接着重点从忧患意识、文化精神、人文气息和文化符号四个方面作初步评价,试图探索余秋雨散文中的文化动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都江堰》运用了比较、拟人等多种艺术手法和充满艺术魅力的灵动语言,造就了独特的"文化散文"风格,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18.
徐强 《现代语文》2007,(9):37-38
从对余秋雨散文褒贬不一的评价入手,结合余秋雨的生活和学术背景,我们往往能够在他的文化散文中发现隐藏不住的文化动机一一对“健全人格”的追寻。找到并肯定这个文化动机,是我们认识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秋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处立定,以其深邃的思想、冷峻的理性、充沛的人文意识、生花的妙笔绘出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一批"秋雨体"文化散文。秋雨文化散文旺盛的生命力在于:深邃的思想、持久的生命力;忧切的文化良知、独特的文化人格;鲜活、质感的语言;融散文、小说、戏剧手法于一炉,在大文化散文创作中注入曲折动人的小说手法和立体的戏剧剧场效果;在人文山水中行走,从象牙塔里的"互为观众"到行为文化散文;从故事到感悟,从具象到抽象,从微观细节到宏大抒情、议论等等。  相似文献   

20.
我最喜欢的散文之一是加缪的《西绪福斯的神话》(另有汉译本《西西弗的神话》),据说这部作品在出版后10年间,就被翻译成85种语言,成为一代青年的枕边书。当然了,这是所谓哲学随笔,既不如余光中的散文那么唯美,也不如余秋雨的散文那么煽情,读起来有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