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二十世纪以来出土的简帛文献,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极为真实的材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算术书》中的副词作了封闭性的研究,系统的考察了《算术书》中副词的使用情况,这对研究上古汉语中的副词使用情况及其演变规律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慧书》是重要的禅宗文献,也是近代汉语研究可依据的重要语料。《大慧书》使用的范围副词共26项,体现出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三个不同的时间层次,展现出一个继承多于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历史面貌。通过对《大慧书》中使用的范围副词进行全面的分类描写,并对相关副词的来源和演变进行讨论,丰富了近代汉语副词的研究成果和针对《大慧书》专书副词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副词是古汉语虚词中数量最多、最为复杂的一类词。副词研究对古汉语语法研究有着重要意义。《论语》是研究春秋末期、战国初期语言的重要文献。通过对其副词系统的考察分析,可以管窥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汉语副词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4.
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是汉语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论语》就成书于这一时期,因此研究《论语》中的语言现象对于了解当时汉语发展情况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分析《论语》中的副词系统,并从中管窥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汉语副词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在汉语发展史上,中古汉语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汉语各要素在中古时期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就总括副词来看,中古汉语除沿用先秦汉语常用副词之外,总括副词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成员的增加;二是复合总括副词的大量使用。中古汉语双音总括副词主要以同义并列构词为主,大多数双音词成为中古汉语的特定词汇,到了中古晚期或近代汉语中不再使用。《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订补》仅收录其中的一小部分,失收词条应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增补。  相似文献   

6.
《论语》《孟子》时间副词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汉语中,副词的使用情况复杂,使用频率很高。而在副词中,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副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频率上,都占不小的比重。为更好了解先秦时间副词面貌,文章选取先秦时期有代表性的两部文献《论语》和《孟子》,对其时间副词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论衡》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部奇书,在汉语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一些词语与口语较为接近,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当时的语言面貌,是研究东汉语言的很好的材料。副词是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类别,一直是语言研究的一个热点。文章以《论衡》中的新兴语气副词为对象,来描写和分析它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8.
《银雀山汉简〔贰〕》第二、三部份中副词的使用情况比较丰富,共有38个,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语言使用面貌。其中,时间频率副词和肯定否定副词出现的个数较多;否定副词"不"出现的次数高达282次,可见"不"当时在否定副词中占了主要地位;"方"、"尤""、纯"3个副词不常见于其它汉简材料,这为我们研究上古汉语副词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9.
通过计量方法考察《型世言》一书“极”组五个程度副词的具体用法,详细描写、分析它们的组合能力、句法功能及语义特征,并和现代汉语加以对照,以此透视近代汉语程度副词的使用特点。  相似文献   

10.
陈雯 《文教资料》2009,(8):37-38
《老乞大》是古代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一部会话书,是研究元末明初汉语的珍贵材料。本文以《老乞大谚解》为研究对象,对书中的语气助词"了"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收集,旨在展示元末明初人们对"了"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人类的本质显现 ,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总和 ,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人化、人文化。从这个角度出发 ,文化的特征有五个方面 :文化的人类共同性、文化的特殊阶级性、文化的时代性、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地域性。三秦文化属于地域性文化 ,它是指在三秦大地 (即陕西地区 )历史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有其价值与特色的区域性传统文化。三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关于太平天国宗教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上帝教不是卡尔特,也绝非邪教,太平天国上帝教也不是纯粹的西方基督教,而是基督教的一个异端派虽,即持上帝一位论的基督教团体,是中国特殊时代特殊情况下的特殊产物。  相似文献   

13.
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 ,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 ,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在政治、经济、思想、国际意义等方面都对以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试从这四个方面谈及辛亥革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新中国影视发展历史中,内蒙古影视创作一直以其独特的影像表达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一些精品佳作不仅成为中国影视史上的艳丽奇葩,而且在世界影视创作领域中也享有一定的盛誉。尤其是进入新时期以来,内蒙古的影视创作更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浓郁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然而,在全球化浪潮特别是商品化大潮的席卷之下,我区的民族影视创作与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难题甚至困境。本文主旨在于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以期为内蒙古影视艺术创作的发展做出一定的理论思考,即:立足本土资源以小搏大;大力发展我区的影视文化产业;进一步丰富拓展我区影视文化的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15.
顾颉刚"古史层累说"的形成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23年,顾颉刚提出了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这一观点的形成与顾先生特殊的学术渊源及时代环境密切相关。它一经提出,即引起中国史学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客观评价这一观点并吸取其科学合理的成分对中国上古史的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法官责任制度为我们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司法责任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材料,对于我们建立健全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司法责任制度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仅在于它外在的轰动效应,更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潜在的、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体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奥林匹克主义是一种人生哲学,我们应借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大力宣传奥林匹克理想、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努力使之与人们的现实的生活和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内蒙古地区在这一时期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特殊的历史时代、地理位置与民族构成,使这一时期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早发性与延续性、多元性与丰富性、冲突性与融合性、开放性与创新性的特点。秦汉时期内蒙古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增添了中华文化的活力,而且也奠定了内蒙古地区文化的基本格调。影响了内蒙古地区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为以后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并称为中华文化三大组成部分的草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科举制百年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举制的稳定性和规律性是如此之强,周而复始贯串各朝。废科举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仅是一场教育革命,而且是一场政治变革,并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其后果既可惊又可骇,既可喜又可忧。在科举制度废止百年的今天,无论从深刻认识中国社会的特性和传统文化的命运方面说,还是从为现实考试制度改革提供历史借鉴方面说,总结科举制的千秋功罪,反思废科举的利弊得失,都有必要且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物籍贯,是学习研究历史中总会碰到的一个不大但又让人头疼的问题。其中最易弄错的,是将郡望作为籍贯(即以郡望代籍贯),再就是古地建置变革太大、年代久远、考核非易。本文就《中国人名大辞典》(历史人物卷)中所发现的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举辨若干则,以期引起学者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