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2014年福建省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以历史学科主干知识为载体,坚持能力立意,突出学科素养的考查,对我省中学历史教学与复习备考提出了新要求,有较强的导向性。  相似文献   

2.
与2004年文综卷相比,2005年文综卷历史试题的命制呈现出以下四点变化。一、从考查主干知识到考查主干知识与非主干知识并举在汇集了政史地三科知识的文综卷中,在考试时间又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全面涵盖考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的所有历史知识。因而前几年文综卷历史试题只注重考查主干知识或可再生性的学科内容。例如2004文综卷历史学科考查的主干知识密集在科学技术、对外关系中的中俄关系、整体世界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等方面。2005年  相似文献   

3.
甘肃天水的张星同学问,面临高考,如何答好文综试卷的历史试题?答:答好历史试题,要具备三个条件:掌握扎实的历史学科基础主干知识;具有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解答历史试题的方法和技巧。一、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审题时要审题干  相似文献   

4.
仔细研究《考试大纲》和近几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历史试题 ,可以看出“文综”历史命题呈现以下特点和趋势 :第一 ,在命题原则上 ,以问题为中心 ,以能力立意为主 ,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的重大社会问题为素材 ,巧妙将理论观点、史学方法、思想素质和教育功能渗透其中 ,全面考查学生的人文知识及基本素养。如“长城”问题、“全球化”问题、“东北老工业振兴”问题等。第二 ,在内容要求上 ,强调学科基础主干知识 ,注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 ,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历史学科的教学重点和主体知识。第三 ,在试题设计上 ,仍将坚持“稳中求改 ,稳…  相似文献   

5.
光阴荏苒,高考在即。根据这几年文综高考历史试题持续保持连续性、稳定性、能力立意性的特点和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趋向,我认为今年备考应着重落实下面四个方面的工作。一、夯实基础,突出重点高考主要是对课本主干知识的深度考查,这要求我们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又要突出主干知识的教学,突出重点。2005年高考历史命题中  相似文献   

6.
高嵩 《历史教学问题》2013,(1):126-129,29
<正>无论是全国卷还是部分省市自行命制的试卷,高考历史试题越来越注重考察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和以更全面、灵活、深刻的方式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2012年安徽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以下简称安徽卷)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整个试卷紧紧围绕历史学科特点和能力要求,以小角度切入的问题为导向,以来源丰富、形式多样的材料为载体,突出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注意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阶段特征,引导  相似文献   

7.
纵观近三年的文综历史试题,发现几乎所有的题目都取材于课本的基本史实和基本观点,突出考查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在每年的高考评卷中,发现众多的学生对双基的掌握不过关,如2002年文综卷考查了敦煌莫高窟主要开凿于哪一时期?与哪种宗教相关?众多考生却答出了主要开凿于“两汉/南北朝/南宋”等,与“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相关,反映了考生对课本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文综能力测试虽以能力立意命题,但仍重视对双基的考查。正如命题组所讲:“打好了基础,什么样的试题都能  相似文献   

8.
2006年高考文综浙江卷历史试题突出了对学科主干知识,思维品质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体现命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其突出特点是:重视基础、考查能力、稳中求变、彰显特色。本文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其缺憾并提出了今后命题启示和备考建议。  相似文献   

9.
经过5年的震荡和调整之后,2005年文综历史试题在题型、题量及分值上趋向稳定,命题水平日臻完善。本文旨在通过对2005年文综全国卷Ⅰ历史试题的解读,探讨高考命题的基本特征,为2006年备考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一、解读:2005年文综高考历史命题特征 (一)基础性从表1可以看出,2005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都在《考试大纲》范围内,属于教材的重点知识、主干知识,体现了高考命题基础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2014高考广东文综历史试题特色明显,既有浓厚的历史气息,也有强烈的现实认同感,给人以平凡、平实、平和之感,并在理智、稳重、现实的追求中体现出比较成熟的命题规律:试题围绕主干知识来做文章;通过“主题视角下对主干知识的归类综合”和“多重史观下主干知识的横岭侧峰”这两翼来实现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两翼命题所选用的材料大多是与主干知识有关的历史细节。  相似文献   

11.
薛满红 《甘肃教育》2011,(21):85-85
近年来,高考文综历史考试稳中求新,秉承了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重视对考生学科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考查。笔者通过对近三年文综历史试题细目表和2011年《考试大纲》的分析认为,2012年高考文综历史考试在指导思想、考查范围和重点、命题形式等方面不会出现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高考已经结束,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历史试题依然是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的具体表述,以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为切入点,以主干知识和时事热点为考点,以学科能力与素养立意为考查目标,更重视对素养立意目标的考查。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历史试题这一特点一方面呼应教育部于2014年3月提出的"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要求,另一方面为今后高中教  相似文献   

13.
2012年广东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的试题难度和题型基本稳定;引入新材料、创设新情景,通过材料来命题的传统命题方式一如既往;不刻意追求覆盖面.突出主干知识的命题导向基本一致;对课本中没有阐释或者表述不完整的重要概念进行考核的命题走势面貌依旧。但与前两年的文综试题比较,今年的历史试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注重历史发展线索和历...  相似文献   

14.
2006年高考文综试题全国卷(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有两套,是各套文综试题中最具代表性、方向性的试题。文综地理试题继续贯彻了稳定的考查思路——命题材料与情境新颖,能力考查为主,突出主干知识。毫无疑问,地理试题命制者的“追求”(尤其是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联系实际)对高三地理复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从2006年高考文综试题中可以明确地理素养要求和相应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5.
综合概说近年来的“文综”历史试题 ,除了考查学科内的主干知识外 ,还非常注重考查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心时政、跟踪热点 ,将历史与政治、地理和现实有机结合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近年来的“二、三次科技革命”问题、“非洲政治地图变迁”问题、“洞庭湖”问题、“清明上河图”问题、“丝绸之路”问题等。历史与政治、地理学科的综合是综合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一般是运用政治学原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阐释历史 ,用地理学中的基础知识来印证历史。通常方式是以自然事件与社会热点为背景 ,或通过图表信息载体呈现 ,以解…  相似文献   

16.
研究近三年来的文综历史试题,我们会发现它有一个突出特点,那就是采用小专题的形式命题,进行知识的重组,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文综卷中的历史专题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形式小而灵活,视野宽阔;第二,注重对历史学科主体内容的考查;第三,呈现出以现代化史观、整体  相似文献   

17.
2009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终于来临。笔者从试卷结构、试卷内容对浙江文综历史试题作一简要分析。认为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历史试题具有试题平稳,体现历史学科“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史学研究基本原则、拓宽视野,突出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蕴涵新课程精神、试题的命制体现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试题通过“三新”来考查学生能力、重视考查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等五个特点,也有五点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一、当前历史学习情况分析 伴随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学历史教学从侧重知识的掌握转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举的三维目标,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意识。对此,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要求高、难度大。而近年全国高考文综I卷加大了能力考查,以致历史试题的难度大大加强,历史学科得分率明显下降(总分100分的试题,平均分为40来分)。高考文综试卷能力要求高、得分低的现象,反过来又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增添了畏惧感。  相似文献   

19.
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历史试题较好地体现并有效检测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在考查内容上,强调的是历史课程知识而不是历史教材知识,在考查思路上,力求与新课程的教学思路对接,强调对历史学习能力、方法和过程的考查,在考查目标上,突出历史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培养中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在整体设计上,追求学科内和跨学科的综合,突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的考查,这既是选拔考试对课程目标在考试中的确认,也是“教学指挥棒”对中学教学的引导。  相似文献   

20.
一、当前历史学习情况分析 伴随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学历史教学从侧重知识的掌握转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举的三维目标,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意识.对此,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要求高、难度大.而近年全国高考文综Ⅰ卷加大了能力考查,以致历史试题的难度大大加强,历史学科得分率明显下降(总分100分的试题,平均分为40来分).高考文综试卷能力要求高、得分低的现象,反过来又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增添了畏惧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