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段飞 《辅导员》2013,(2):31-34
<正>他说.如果说生命是一首或低沉或昂扬.或舒缓或激越的歌.那么奋斗就应是一团炙热的火焰.在燃烧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他说.这是他一生的追求——做一名平凡但不平庸的老师.活出最好的自己。他叫张胜辉.男,1970年8月出生,1989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北师大研究生,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他是一名从教学一线成长起来的"专家型校长"、"成长中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2.
他说,如果说生命是一首或低沉或昂扬,或舒缓或激越的歌,那么奋斗就应是一团炙热的火焰,在燃烧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说,这是他一生的追求——做一名平凡但不平庸的老师,活出最好的自己. 他叫张胜辉,男,1970年8月出生,1989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北师大研究生,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相似文献   

3.
1997年,在华南师大政法系研究生班学习期间,我曾与一名"法轮功"练习者住在同一房间.据他自己说,他是从外省来广州宣传"法轮功"的.  相似文献   

4.
他小时候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建筑师,能够亲手设计和修建房子,长大之后却阴差阳错地成为一名老师.他秉承了义乌人"做实事、勤耕好学"的精神,身为本科大学的副校长,却对职业教育情有独钟.他尝试在本科院校办职业教育,坚信高职与本科没有高低之分.他就是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楼世洲."泥瓦匠"的理想 1957年,楼世洲出生在义乌一个坐落在火车站旁边的小村庄,父亲是一位教师,母亲是一位营业员.少年时代的他特别希望全家人能够住进像铁路职工那样的"洋房",梦想成为一名建筑师,能够自己亲自设计房屋.谈及自己儿时的理想,楼世洲并不觉得可笑,他说:"在农村,只要有一门精通的手艺,不愁吃不饱饭.因此那时候想法特别简单.在上学的时候,我还学过钳工和吹玻璃等技术活."  相似文献   

5.
李建伟 《中国德育》2013,(14):45-46
日本著名教育家大田尧先生在清华大学给中国的教育同行讲了一个故事:他的一位农民朋友给他切开一个苹果,指着苹果核中的种子说:"每颗种子都有自己的设计图,我的工作就是培土、施肥、浇水,使它按照自己的设计图长成一个优质的苹果。只施有机肥料,不用化肥、农药,完全让种子自由发芽、成长。这样  相似文献   

6.
陈曦老师常常说:"幸运,从来是眷恋有准备的人!"说这句话时她的眼神里总有思考、领悟、期待的情愫,似乎既是说给我们听,又是在提醒自己、鞭策自己。20多年的教学生涯,她从一名教师到身兼数职的名校副校长,从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成长为一方领衔名师,正是源于她的准备、她的努力。百转千回,她深信语文教学是最让她兴奋的事!  相似文献   

7.
正在贵溪市南部山区深处的文坊镇,有一个留守儿童的"家","家"的主人李加汉是一名年近花甲的乡村教师。近40年来,为了方便孩子上学,他累计收留百余名留守儿童寄宿家中,悉心照顾,视同己出。在村民眼里,他是一位令人敬佩的乡村教师;在孩子眼中,他则是充满爱与温暖的"代理爸爸"。他用自己单薄的肩膀为这些留守儿童的成长撑起了一片希望的蓝天。"照顾好这些孩子是我的责任"文坊镇是贵溪市最大的山区集镇,也是贵溪四大古镇之一。文坊镇东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情境教育"的创立者李吉林老师在30年实践与探索的历程中,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本文是对李吉林个人研究行为的研究,从"学、思、行、著"四个方面描述、勾勒或概括李吉林教育教学研究的方式、方法、路径、特点,从一个角度揭示出李吉林成长为一名著名儿童教育家的内在机理,从而为当下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9.
"做最好的自己!"李镇西老师这样对学生说。"做最好的教师!"李镇西老师这样对自己说。他说到了,也做到了。他用自己25年的教育教学经历,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也成就自己,成为了一名著名的教育家。李老师的成长经历,带给我巨大的震撼,我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0.
从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成长为区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先进个人,市级优秀中队辅导员、"十五"立功先进个人,再到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的殊荣……天津市津南区实验小学教师黄以丽在自己23年的从教生涯中,画出一首美丽的弧线.  相似文献   

11.
"闻过"是否"则喜"?提出这个疑问不是要咬文嚼字,而是想为批评找点心理依据. 孔子称赞子路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孟子·公孙丑上>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意思都是说子路听到别人批评他缺点或错误就感到高兴.子路为人正直好勇、光明磊落,重友朋、讲信义、守言诺,是孔子门徒中性格独特的一位,他具备了君子人格,说他"闻过则喜"应该是不为过的.  相似文献   

12.
杨穆 《教育》2012,(30):34-35
见过王士春的人,都说他工作精力充沛,做事"活力四射"。根本看不出他已从事教育教学30年了。他1983年参加教育工作,先后在天津市西青区、南京市江宁区担任小学校长、中学校长。2004年,被合肥市政务区公开选招到合肥任一名校"一把手"。当年,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学校管理的语文中学高级教师,王士春不得不放弃自己心爱的语文课,选择了课时不多的科学课。他说,在当时,这  相似文献   

13.
有的孩子像根茎,喜欢安安静静地成长;有的孩子像花朵,喜欢向人们展示自己的美好;有的孩子像种子,随风飞扬,不受拘束,却蕴含无穷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儿子不是我瞳憬的那一型 刚结婚时,一个同事带着6岁的儿子来做客.小男孩彬彬有礼,我给他倒水,他说:"谢谢阿姨!"大人聊天,他就在一旁安静地看书.问他话,他看着你的眼睛,认真地回答.晚上,我对老公说:"真希望咱们也生个乖儿子,稳重大方、知书达礼……"  相似文献   

14.
班主任是教师群体中具有双重身份的重要群体,他们既是学科教师,又是班级的管理者和引领者.拥有双重身份的班主任,平时的工作负担更繁重,工作压力更大.在我身边,有不少已经有一定经验的班主任进入了专业发展"瓶颈期".班主任该如何促使自己成长?如何使自己从一名经验型班主任,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专业化强的班主任呢?笔者认为:开启自己的"心"能量,在今后的三到五年内,班主任专业发展定会有新突破.  相似文献   

15.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发现儿子患上了一种成长顽疾——喜欢和人"较劲"。可悲的是,较劲的对象主要就是我——一个专门搞教育的研究者。我要他向东,他偏要向西;我要他学习,他偏要去玩;我要他吃饭,他偏要玩手机……有时担心自己会失去耐性,发生"擦枪走火"的事件。面对在"甜水"中"泡"大的孩子,家长有啥办法呢?虽然自己是一名专业的教育研究者,到头来却连自己的孩子都教不好,满脑子的新教育理念又有何用?甚至还不如教育学的门外汉——我的妻子呢!看来,我得认真反思一下自  相似文献   

16.
<正>日常生活中,有些老师或家长喜欢数落孩子,而且一数落起来就随便给孩子下结论。一个人被别人下某种结论,就像商品被贴上了某种标签。这就形成了"标签效应"。曾看到这样一个例子。美国一位著名的棒球选手,应邀到监狱里与犯人交流,他给犯人讲了自己成长的故事——小时候,他第一次玩棒球,不小心把父亲的牙打出了血,父亲赞许说:孩子,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棒球选手。第二次  相似文献   

17.
捷高中四年,绝大部分事情是他自己解决,他的英语说得比我流利,对学校的事比我通晓。不过,我还是出面帮了他一次,找校长给他"开后门"。那是10年级下半期,捷报考11年级APEnglish Class,可是评卷的Mrs.Smith说他不够合格,没让他进那个班。捷找了现任英文老师替他和Mrs.Smith"说情",无效。  相似文献   

18.
<正>同学少年您说的三个"锦囊"具体指什么?《三国演义》里,智慧过人的诸葛亮数次用"锦囊妙计"克敌制胜。我们写作文也需要三个"锦囊":一个是"自己",一个是"书籍",还有一个是"生活"。同学少年先谈谈"自己"吧。每年的中、高考作文题中,关注自我成长、要求"结合自己的经历"或"结合自身实际"作文的命题不在少数。作文要有"自己",是说写作文时不能离开自己的生活,不能离开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应"以我手,写我心"。  相似文献   

19.
初识郑春和老师是在他为北京市海淀区理科教师作的一次有关"探究性学习"的讲座上,年过花甲的郑老师精神矍铄,讲起课来思路清晰。他从自己将近40年的教学经验出发,深入浅出地把"探究性学习"理论介绍给了在座教师;他列举了自己女儿和小孙子的很多成长趣事,生动地为学员们阐释了培根、卢梭、苏霍姆林斯基、布鲁姆、杜威  相似文献   

20.
我的爸爸是历史老师,他上课非常幽默.课堂上,他重视每一名学生,不管是不是自己班上的,只要在他的课堂,就都是他的学生.有一次,我陪爸爸去上班,我坐在一位大姐姐的座位上.当时,爸爸正在讲课,我听不懂,觉得很无聊,于是就拉开窗帘布.这时候,爸爸严肃地对我说:"肖慕蓉同学,请坐端正!"听了爸爸的话,我感到很羞愧,于是,拉上窗帘,端端正正地坐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