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裴氏家族是西晋时一流门阀大族。在西晋中央权力斗争中,裴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或主动介入,或被动卷入,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裴氏家族在东晋南朝政权中丧失了政治显族的地位.同时也规定了裴氏家族向北方的发展和在隋唐时期的兴盛。  相似文献   

2.
隋唐河东柳氏及其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姓源于姬姓和展姓,柳下惠为其近祖,秦统一六国时徙居河东。在南朝经柳元景、柳世隆两代人苦心经营,由武入文成功转型,继而崛起成为世家望族。历隋朝唐初继续发展,具有独特的家学特色,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柳爽、柳浑、柳璨均官至宰相,而且在文化方面涌现出了柳冲、柳芳、柳宗元、柳公权等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虽然家族经历武则天立后政治风波,柳爽一族遭受重挫,但是从整体的发展上,整个唐代河东柳氏依靠其家学相承依旧家道不堕。  相似文献   

3.
吴兴沈氏与刘宋皇权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兴沈氏的出现是江南士族正式登上南朝政治舞台的标志,在刘宋强化皇权的斗争中,沈氏人物沈演之,沈庆之,沈攸之我不置身其中,而沈氏家族的政治地位也由最初的君主私人亲信的身份向“王朝之臣”转化,南朝四代,沈氏累世贵显的地位由此奠定,沈氏家族的崛起与南朝皇权政治的复归息息相关,同时也反映了南朝历史中南方因素的加强。  相似文献   

4.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了各种矛盾的复杂的过渡时代。当时,社会矛盾急剧转化,奴隶主贵族阶级由统治地位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在蓬勃兴起和壮大的新兴地主贵族阶级。社会在变革,新事物也在萌生,“士”便是在这种情况下,顺应时代潮流产生了。处在“士”阶层的人物,在政治上的地位都比较低下,从当时的高阶层的诸侯卿相养“士”就可以窥其全貌。而所谓的“士”也争相寻找“明君”、“贤主”,企图能得到统治者的支持,推行并实施其政治主张。他们的行动完全自由,言论也完全自由,环境对发展他们的学说及主张极其有  相似文献   

5.
《桃花扇》展示了宏阔的历史画面,设置了精审巧妙的叙事结构,穿插运用了许多“功能性”人物。其中老赞礼和包括张道士在内的“南朝作者七人”,都是剧作叙事中“功能性”突出的人物。文章对《桃花扇》中这八位“功能性”人物进行详细的解读,以揭示这些“功能性”人物在剧作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 一八八八年,恩格斯在给哈克奈斯的信中一方面指出:“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是一个正统派”,“他的全部同情都在注定要灭亡的那个阶级方面”,另一方面又肯定了巴尔扎克“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他经常毫不掩饰地加以赞赏的人物,却正是他政治上的死对头,圣玛丽修道院的共和党英雄们。”恩格斯由此得出,“现实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大都避免了性格的单一化倾向 ,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人物也力求同中求异 ,各显千秋。高中教材选用的《阿Q正传》和《祝福》里的两个人物赵太爷与鲁四老爷的塑造就是如此。我们在分析这两个人物时 ,应该把握这一特点以免误解了鲁迅先生创作他们的真正意义。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 ,赵太爷与鲁四老爷的形象有着许多共同点。比如 ,在政治上他们都代表着反动的地主阶级的利益。从老太爷的不准“革命”到鲁四老爷的大骂“新党” ,就可以清楚看到他们极力维护着他们作为“人上人”的阶级地位之思想观念 ,骨子里他们又都是…  相似文献   

8.
吴芳仪 《文教资料》2010,(5):112-113
魏晋南北朝时期,世族势力在朝政中占据主要的地位。寒人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打破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关于寒人武夫进入仕途这方面,过去较少深入研究。本文结合南朝梁陈时期寒人武夫的人生经历,总结归纳出他们直接进入仕途的三种途径.并指出顺应时代的变化和凭着过人的才能,可以造就个人的辉煌。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急遽变化、形势异常复杂的战国时期,高才秀士星驰云集,游臣说客纵横天下。他们在政治上有显著成就,也“在文化上有巨大贡献”。邹人孟子便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 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为孔门四传弟子,是继孔子之后战国两大名儒之一,后世誉称“亚圣”。他出生于周末,行事于乱世,“遂以儒道游于诸侯,思济斯民”。  相似文献   

10.
戴季陶是中国现代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 其一生中政治思想经历过三次重要的转变。戴季陶早年信奉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前后又极力鼓吹民主共和。“五四”时期提倡社会民主主义, 宣扬阶级调和。大革命时期, 出于对工农运动的恐惧, 他在政治上彻底走向反动, 抛出了臭名昭著的戴季陶主义。本文着重阐述了戴季陶一生政治思想转变的过程及历史背景, 旨在阐明戴季陶思想的转变是时代的产物, 戴季陶主义最终破产也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赵贞吉《归山好》抒发了他对明代嘉隆年间险恶政治的忧惧以及对仕宦人生的失望和懊悔,同时也客观地揭示了封建仕宦文人普遍的人生体验,他们年轻时狂热地追求仕宦,中年在宦海沉浮中彷徨徘徊,晚年荣华散去,深悔自己的仕宦人生选择。后人关于此词的追和之作颇多,这些和词承袭了原词厌倦仕宦的主旨,同时在主旨及内容上又作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12.
秦汉时期的“诸生”是习儒而未仕者的泛称 ,包括经师的门徒、弟子和官学的郡国生徒、太学生、鸿都学士等。诸生是秦汉时期参预政治的基本群众。在秦和西汉初 ,诸生不仅是博士和经师学术上的继承人 ,而且是他们政治上的助手。东汉中期以后 ,由于政治黑暗 ,诸生对政治也逐渐由配合转为批判 ,进而在党锢之祸中与宦官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诸生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在政治斗争中具有依违其间的特性 ,因而每当有重大政治变动时 ,往往就会发生分裂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在中苏两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给世界带来震动。由于两人的政治生涯及人生经历有显著的不同,因而改革的思维和方式迥异。邓小平“三落三起”的人生经历使其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而戈尔巴乔夫一帆风顺的仕途使其采取了激进式的改革,导致了苏联解体。两种截然不同的改革结果,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4.
北宋时陈尧佐兄弟三人,二人登宰相高位,一人任节度使,家族贵盛荣显,其后人繁衍播迁,影响久远。首先考述陈尧佐家世,指出该家族为汉代颍川陈氏和南朝皇帝陈霸先之后家道几经起落,至北宋陈省华时得以复兴。陈尧佐的生平事迹被认为好古博学、才学出众、刚毅笃实、自奉俭约、勤政爱民、实绩卓著,不失为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5.
张九龄的《感遇》诗是对陈子昂《感遇》诗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有广泛和狭窄之不同,在艺术手法上有"兴寄"和"比兴"之差异,在诗风上有古奥和蕴藉之别,语言上又有质直朴素和清新秀丽之分。导致这些区别的原因主要是他们人生经历、仕宦沉浮、文学思想以及个人人格上的差异。他们的《感遇》诗影响了盛唐诗人的诗歌创作,为"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歌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6.
著名学者嵇文甫提出明代嘉、隆、万时期的高拱与张居正既是学侣又是政敌的论断。一方面高、张有其相似相同的从政经历、改革志向和学术思想,先后主持和领导了隆万大改革运动;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激烈的权力之争,由于高的性格缺弱和张的性格优长,最终导致张胜高败的结局。尽管如此,学术上张居正渊源于高拱,政治上高拱开张居正之先。这一论断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民国初年,从政失意的张东荪和张君劢转而从事学术研究,他们企图将西方国家的"社会主义"方案搬入中国,以期实现自由的梦想。而在这个过程中,张东荪和张君劢对于"社会主义"方案的理解则各有千秋。张君劢沿着自由宪政的思路,主张学习德国的民主社会主义;张东荪强调思想自由、借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衣钵,构筑自由路径。虽然俩人在"社会主义"方案的具体设计上意见相左,但都是以自由为核心、反对阶级斗争,同属于"假社会主义"的序列。  相似文献   

18.
张履祥是明清之际活跃于学坛的一位著名理学家。清朝入关后,他拒不出仕,隐居乡间,以耕读著述名世。张履祥治学最初源于陆王之学,以后通过阅读朱熹的《近思录》等书,且痛绝于王学末流的积弊,遂尽弃王学,归于程朱,成为清初程朱理学营垒中的一员骁将。尽管他未显达于仕途,始终是一名隐居乡里的布衣之士,但他关于理学的阐扬对于程朱理学在清初的复兴却起到了重要作用,受到清代理学士人的高度评价,以至把他推崇为与陆陇其并列的儒学道统的“传道人”。  相似文献   

19.
王维隐逸的心路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隐逸的心路历程。王维早年积极进取,以隐求仕,表现出风流儒雅的高士之风,以张九龄罢相为界,王维仕宦之心逐渐淡泊,隐对他有了新的意义:涤荡尘世之心,免去功名之累,澄怀静观,突显自我。一方面,隐作为仕的对立面,表现出诗人要在痛苦压抑的现实之外追求自由纯真的愿望。另一方面,隐又始终脱离不了仕,诗人笔下的山水田园呈现出模仿陶渊明的意向,但最终仍然难以成为独立人格的标杆,而只能充当美学欣赏的对象。  相似文献   

20.
心理的落差、入仕的不遇,社会的黑暗,个人的原本性格,死亡的威胁等等一系列因素集中在一起交相肆虐,使李贺这位天才诗人短暂的一生时间浸泡于痛苦的深渊难以自拔,当他把一腔悲愤之情渲泄于诗中时,自然就会出现十分浓郁的幽冷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