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书传至今日,存在多种讹误,所以校勘工作尤为重要。清代是校勘发展的鼎盛时期,俞樾是清末著名的校勘训诂学家,他将丰厚扎实的小学知识运用于校勘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所著《群经平议》、《诸子平议》以及《古书疑义举例》都以校勘取胜。本文以《古书疑义举例》为例,结合书中阐述的校勘条例,对古书讹误类型予以梳理总结。  相似文献   

2.
浅论互文与变文山西\史晓川互文,是古汉语特有的修辞格之一。唐人贾公彦在《仪礼注疏》中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清人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也指出:“古人之文,有参互而见义者。”由此可见,互文是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并...  相似文献   

3.
田姽婳 《成才之路》2009,(31):40-41
互文,是古汉语特有的现象。也有学者称之为古汉语的修辞格之一。唐人贾公彦在《仪礼注疏》中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清人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也指出:“古今之文,有参互而见义者。”由此可见,互文是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并列词语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4.
节短:一种容易被误解的文言修辞法周照明白话文中表示否定一般都要用"不",而文言文表示否定有时却不用"不"。如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语急例》说:"古人语急,故有以'如'为'不如'者。隐元年《公羊传》:'如勿与而已矣。'注曰:'如,即不如'是也。有以'敢'...  相似文献   

5.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以“鱼鲔”为“大名冠小名例”。即“鱼”为大名,“鲔”为小名。本文沿用其“大名”“小名”的旧概念,而论述的是《诗经》中结构与之相反的语言单位:大名缀小名。如《周南·汝坟》“鲂鱼(赤页)尾”。其中的“鲂”为小名,连缀在后的“鱼”是大名。笔者在研读中发现,《诗经》的注释者对这种语言结构时有误解。为了确切地理解诗的原意和这种语言现象,今不揣鄙陋,对三百篇中的大名缀小名这一语言结构的成因及注释等问题作些探讨。一、大名缀小名的正解欲正确理解大名缀小名这种语言结构的  相似文献   

6.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教参译作;“现在那颛臾,城廓完固,而又离费很近”,其中“今”被译为“现在”,“夫”被译为“那”,这是完全错误的。尹君《文言虚词通释》释“今”时说:“语气助词。用在句首或篇首,和‘夫’的作用差不多,表示下面要提出问题或设想一种情况来予以议论。‘今夫’连用,作用相同。”《汉语大字典》(第一卷)释“今夫”时说:“发语词。《礼记·中庸》:‘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古书发端之词例》:《礼记·中庸篇》‘今夫  相似文献   

7.
清代国学大师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一书被刘师培叹为"绝作",谓"发千古未有之奇"。我们认为它的"奇"并不仅仅在于它对于训诂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也在于它在文言修辞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旨在分析、归纳书中的一些常见修辞现象。  相似文献   

8.
陆精康 《语文教学之友》2000,(6):40-40,F003
杨树达先生在《中国修辞学》《古书疑义举例续补》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古人行文有“省句例”。杨先生指出:“古人文中,常有省略一句者。其所以省略之故,有由于说者语急不及尽言,而记事者据其本真以达之者;有由于执笔者避繁而省去者。”从求简练、避繁复这一角度看,省句是古汉语特殊的修辞手段,其与语法范畴内的“句子成分省略”不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9.
同义连文,是指古文中若干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并列连用的行文现象,是古汉语中一种普遍而重要的语言现象.古人对这一语言现象早已有所认识.清硕儒对此有专门的研究,著有不少专论,顾炎武称之为“重言”(见《日知录》卷二十四),高邮王氏父子叫它为“连语”、“经传平列两字上下同义”(见《读书杂志·汉书第十六,“连语”》、《经义述闻·通说下》),德清俞樾在《古书疑义举列》中把它列为注家易误的情况之一来加以讨论(见《古书疑义举例》卷四“语词复用例”、卷七“两字一义而误解”),诸硕儒利用同义连文这一规律,研究古代汉语和古代文献,多有发明,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但是,建国以来  相似文献   

10.
“古人用助语词,有两字同义而复用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这种情况,前人称为“重言”、“复语”或“连文”。例如《左传·僖公十年》:“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顾炎武《日知录》注:“尚即犹也。”刘淇《助字辨略说:“尚犹、犹尚,并重言也。”虚词同义复用,是为了加强语气,或者调整音节,使文句整齐流畅,便于诵读。我  相似文献   

11.
"文例"是古今训诂学家在古代文献训释过程中逐渐总结出的有关行文和表达方式的特殊体例。直至清末,对"文例"的探讨大多停留于笔记式的经验总结。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开启了对"文例"问题的专门性探讨,此后随训诂学、语法学、修辞学的建立,《古书疑义举例》中的诸多术语被划入各学科体系之中,但呈交叉状态;现有的"文例"体系分类庞杂,逻辑构架欠清晰,且在现有体系下,大量"文例"仍无法归入其中。面对现状,可以从单个文例做起,综合历史上各个阶段和现有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做通观式考量,以期在不远的将来寻找到研究该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俞樾是清末著名的经学家、小学家、校勘训诂学家,与瑞安孙诒让、定海黄以周并称为清末浙江三先生。他将丰厚扎实的小学知识运用于校勘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群经平议》《诸子平议》以及《古书疑义举例》三部著作,都以校勘取胜。他多年的校勘实践,包含着丰富的校勘学思想:说明校勘的起源与必要性;归纳校勘条例;指出校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为后人校勘古籍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3.
著名学者曹之升在其《四书摭余说》中指出:“(《论语》所记隐士,皆以其事名之。门者谓之‘晨门’,杖者谓之‘丈人’,津者谓之‘沮’‘溺’,接孔子之舆者谓之‘接舆’,非名亦非字也。”曹氏认为《论语》中许多隐士都是以所从事的职业及形象命名的。他这种说法,在宋人金履祥的《论语集注考证》及清人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中都曾经出现过,所不同的只是曹氏在中间加了一句:“接孔子之舆者谓之接舆”。而错误恰好就出在这一句里。因为接舆是一位有姓、有名、有字的楚国隐者,《战国策·  相似文献   

14.
《古书疑义举例》是清人俞樾的著作,学界普遍认为该书是一部训诂学著作。实际上该书涉及范围远不止于训诂,文字、修辞、校勘、语法等内容都不同程度被囊括其中,它的语法价值更是有待深入挖掘。我们运用语法理论对书中提及的虚词进行探析,分别从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五个方面展开,希望我们的研究能从一个侧面来揭示俞樾的虚词观及其语法思想。  相似文献   

15.
训诂学是我国古代知识体系中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注音释义,衔接传承的重要作用,作为清代的一部补缺类的注书《古书疑义举例》,对历代古书中存在的一些重要问题做出了总结和解答,在类型的全面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本文试从语法的角度对《古书疑义举例》的得与失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6.
陈垣先生在《史讳举例》卷七(《因犯讳知有衍文脱文例》中肯定:“晋时后讳甚严。”同书卷八《晋讳例》中又说:“东晋后讳比历代特多。”陈先生曾举例来证明其结论: 一是举《晋书·后妃传》:“成恭杜皇后讳陵阳”为例:“成恭杜皇后讳陵阳,改宣城陵阳县为广阳县。若以宋武公名司空,改司空为司城之例例之,则‘阳’字不生疑义。然晋时后讳甚严,陵阳既因讳而改,则是否改一字即为满足,须待有其它之证明。”因而,陈先生肯定“阳”为误衍之字  相似文献   

17.
《论语·微子篇》:“子路从而后,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这段对话,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以为是荷蓧丈人责子路或隐讥孔子之词,持此说者以朱熹为代表;另一种则认为乃荷蓧丈人自谓之言,盖丈人自谓年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尔之师为谁又安能知?持此说者以宋吕本中为代表。 以上这两种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一经推敲都成问题。对此早已有人提出过疑问,例如清人俞樾在他的《古书疑义举例》一书中,对朱熹的这种解释就曾提出过质疑云:“若谓  相似文献   

18.
俞樾改《三侠五义》为《七侠五义》之不妥石玉昆述之《三侠五义》,俞樾“改题《七侠五义》以副其实”.我认为.俞樾之改不合适.在《(七侠五义)序》中.俞樾认为“侠”远不止“三”,即不止南侠展昭、北侠欧阳春、丁氏双侠四人,加上小侠艾虎.黑妖狐智化、小诸葛沈仲...  相似文献   

19.
“互文”与“并提”都是古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互文者,即上下文互相省略,而其意义又互备或互用。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称为“互见义”、“互义”,并将这种语青现象列为“参互以见义”一类。互文的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义互相交错、补充。而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 ①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②耳目聪明。(《后汉书·华佗传》) 例①用了互文修辞手法。而非并提修辞手法,否则文意不畅:将军历经千百次残酷的斗争都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为什么死去的都是“将军”,胜利归来的都是”壮士”呢?其实,“将军”和“壮士”,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第三册载《论语·微子》中《荷蓧丈人》一文,本文有句话:“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里所出现的问题是如何认识荷蓧丈夫对子路说的话,即荷蓧丈人的话是用来指责谁的?关于丈人的话指责谁有三种权威的说法。一、吕本中《紫微杂说》:“四体不勤二句,丈人自谓也”。清人俞越《古书疑义举例·助词用不字例》中说:“‘丈人盖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