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姜峰  刘丽莉 《教育》2012,(22):64
澳大利亚是由来自120个国家的140个民族组成的典型的移民国家,被社会学家喻为"民族的拼盘"。澳大利亚从最初土著民族居住的地方,发展到以英裔为主体,同时排斥其他民族的单一的同质社会,再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国家,历经了政策上的改革和观念的转变。作为在澳大利亚人口总数中只占2%的少数民族,土著民族并不是主流群体,他们的文化也不是主流的文化,但是作为澳大利亚人口构成的一部分,土著民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土著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澳大利亚土著文化是形成澳大利亚民族文化的重要源流之一。本文通过对澳大利亚土著的历史文化,尤其是诗歌的翻译与研究,从土著人民的民族意识以及图腾崇拜两方面来解读澳大利亚土著文化的具体特色。  相似文献   

3.
1788年英国殖民者在澳大利亚建立罪犯流放地,从此打破土著在澳大利亚的宁静。为了夺取土地与资源,白人殖民者对土著进行剥夺、屠杀。殖民者带往澳大利亚的疾病与瘟疫(主要是天花和性病)也不断侵袭土著部落。这些导致澳大利亚土著人口锐减、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的破坏。白人殖民对澳大利亚土著种族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4.
在澳大利亚土著女性生命故事中,《我的位置》和《别把你的爱带到城里去》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展示土著民族在当代社会的真实生活状况,这两部作品都表达了对土著民族能否继续生存的关注,评论界为此也常把二者相提并论。然而,就土著民族的自我表现而言,这两部作品实际上代表了斯图尔特.豪的"表现"理论的不同阶段,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虽然澳大利亚土著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但是由于外界对他们知之甚少,或者因翻译之故,其独特的语言现象也鲜有研究.本文基于土著人特殊的居住环境,发现他们的语言经历了四个发展过程,其语言特征也有别于其他语言.笔者认为,土著英语的出现是澳洲土著人自己民族归属感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文章根据2005年澳大利亚土著民族高等教育研讨会的报告,分析了2001年~2004年澳大利亚土著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概述了澳大利亚土著民族高等教育2006年~2008年战略计划的主要内容,并从机构设置、文化传承、以人为本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建立一个可以给土著民族提供平等共享生活和就业机会的高等教育系统。  相似文献   

7.
随着20世纪70和80年代多元文化政策的兴起,澳大利亚政府开始逐步关注土著民族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土著民族教育机会均等的法律政策,保障和维护了土著民族的教育公平。本文在深入考察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澳大利亚土著民族教育法律政策的主要内容、特点、实施成效,指出了其对加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法规政策建设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澳大利亚土著英语是土著语言和标准英语经过长期融合、发展而形成的一系列英语变体,其发展深受土著文化和世界观的影响。词汇是反映土著英语内涵和变迁的最活跃因素之一,能指和所指的变化使其与标准英语有显著差异,常常会引起交际误解和障碍。从符号学视角分析土著英语词汇及其背后蕴藏的历史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土著英语及土著民族。  相似文献   

9.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于2000年出台《土著民族教育(目标援助)法案》,2004年又重新修订了该法案,旨在通过增加拨款支持土著民族教育,提供教育机会,促使其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最终实现保留和发展土著民族文化的目标。该法案重视少数民族的群体利益,促进了教育机会均等的发展,是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主义教育政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殖民者以文明和进步的名义,为他们强占澳大利亚提供正当理由。在殖民主义文化霸权统治下,已有200多年的土著文化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和同化,土著居民的民族意识逐渐淡化。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的土著作家萨利·摩根在《我的位置》中揭露了帝国主义的虚假性,以及澳大利亚土著人的悲惨历史。土著人在长期沉默之后民族意识觉醒,开启寻根之旅。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多元文化政策的兴起,澳大利亚政府开始逐步关注土著教育问题,制定了一系列土著教育法律政策,旨在实现土著教育公平,提升土著学生的学业成就.本文基于澳大利亚民族教育立法的历史背景,研究分析了澳大利亚民族教育法律政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归纳总结了澳大利亚民族教育立法的主要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2.
民间美术是在历史发展中人民智慧淬炼的结晶,体现了人民的文化思想和审美取向,已成为我国民族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此,将民间美术与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多、更全面的在课堂内外的生活中发现美术艺术之美无处不在,提高他们对美的鉴赏能力,也可以在长期的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同时自身的文化品位也可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3.
等级婚姻是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与世界上其他原始民族不同的婚姻制度,也是土著居民重要风俗习惯.我国民族学界对澳大利亚等级婚姻十分关心,我于1985年4-5月访问土著居民区时也作为一项内容来考察,在这篇文章中,把等级婚姻的特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与民族存在和发展永恒的物质前提,人类在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创造出相应的适应其所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文化,民俗文化中的民间信仰就是其中的一部分.特定的生态环境生成了特定的民俗文化,因此在其中必然涉及到民众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虽然这是一种自发的、朴素的生态意识,但在民俗传承中有意无意地保留了这种意识.  相似文献   

15.
澳大利亚作家凯瑟琳·苏珊娜·普里查德,在她的土著题材作品中,努力克服种族偏见,对土著民和土著文化倾注了同情、理解和尊重;不仅如此,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她还对土著女性的不利生存地位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这使得她的土著题材作品既有反对种族主义的一面,又有关注性别歧视的一面。本文结合《库娜图》等四部作品,探讨了澳大利亚土著女性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殖民时期所遭受的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  相似文献   

16.
数字技术在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尤其是很多弱势群体在获取数字资源和掌握数字技术过程中,被排斥在数字环境之外,引发了数字时代的数字鸿沟问题。土著人作为澳大利亚的少数族裔群体,他们中大多数人在数字接入、可负担力和数字能力三个维度存在严重的数字鸿沟。澳大利亚以数字包容为理念,将提高土著人数字技能作为弥合其数字鸿沟的重要抓手,旨在解决因数字鸿沟导致的土著人教育不公平、数字经济参与深度不够、被数字排斥等现实问题。在具体实施路径上,澳大利亚构建了连贯土著人生命周期的数字技能教育体系,即注重学校课程教育,提高土著中小学生的数字素养;发挥职业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土著数字技术技能人才;以社区为主导,为土著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需要的基础性数字技能。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姑师(车师)族就是乌古斯族、高车族,也就是后来的乌纥、乌护。他们使用的是突厥语,属突厥语族。维吾尔族的先祖—姑师(车师)族,在其历史的发展中。同化、融合了许多当地和西迁而来的其它民族的人民。文章最后对公元840年回鹘西迁的人数及当时在西域地区原有土著居民的人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记录并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语言所具有的民族性,亦可以把不同民族的人们加以区分.回族人民拥有不同于其他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传承作用,而文化亦可以促进语言的发展.由于回族人民拥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心理,他们所使用的汉语中具有很浓厚的本民族气息,因而,在回族人民的日常用语中,往往体现出本民族自身特色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9.
自从1973年引入多元文化主义概念并制定多元文化政策后,澳大利亚的民族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表现在拓宽受教育机会、制定国家教育目标、加大民族教育投资和加强土著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等方面。澳大利亚有关民族教育立法和政策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土著民族争取其文化教育权利的呼声日趋高涨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的双重压力之下,加拿大加快了土著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土著民族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及毕业率,土著民族高等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在加拿大人口构成中熏土著民族是一个重要的群体。根据1982年的宪法熏加拿大的土著民族主要指北美印第安人、因纽特人及早期印第安人和法国移民的后裔梅蒂人。2001年的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加拿大共有土著民族976,305人,占总人口的3.3%。土著人口中,62.4%是印第安人,30%是梅蒂人,4.6%为因纽特人。加拿大土著民族主要以渔猎为生熏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