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中山在建国大纲中规定 ,政权建设分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 ,在训政时期 ,实行地方自治 ,以建立宪政基础。南京国民党政权自奉为孙中山遗训执行者 ,在训政时期 ,推行地方自治 ,颁布了一些自治法令 ,开展了一些筹备工作。由于坚持一党专政 ,仅自上而下推行 ,不愿发动民众 ,加上社会动荡不安等原因 ,最终失败。但地方自治毕竟是一种先进的地方政权形式 ,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先生为完成民主共和的任务,提出"革命程序论",将革命程序从开始到结束分为军政、训政和宪政三个阶段。"革命程序论"是实现民主宪政建设的路径选择,孙中山认为训政时期是完成民主宪政必不可少的过渡阶段,训政理论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仍有缺陷。文章主要从以党治国和地方自治两方面论述孙中山的训政理论,并简要分析其对我国宪政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地方自治思想在孙中山的思想体系中既相对独立,又从属于其所构想的革命建国方略。孙中山把地方自治视为立国之本,主张通过推行地方自治来训导国民,为革命建国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他积极倡导实行"分县自治",明确表示反对"一省自治"或"联省自治",并要求在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分配方面实行"均权主义",以维护"内治统一"。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体现了一种通过推行地方自治而实现"主权在民"、建立民主宪政国家的真诚愿望。但另一方面,这一思想在理论和思维逻辑上也存在着某些难以自洽的矛盾与纠葛,且对后世不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的地方自治观与南京政府之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行政建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体制建构,构成它所承载的政体的底层结构。清末民初以来,地方自治成为一个“举国耳熟能详”的政治思潮,无论是主张改良还是革命的政治家,都不约而同地主张建立地方自治制度,以解决中国基层社会控制与管理的难题。孙中山也不例外,地方自治构成其革命程序论的重要内容。孙中山本入虽来不及将其付诸实施,但从20年代末以来取得全国政权的南京国民党政权,施行了他的训政主张。自称是孙中山学说忠实执行者的国民党政权,以孙的《建国大纲》等著作为理论依据建构了一系列地方自治法规与制度…  相似文献   

5.
“革命程序论”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由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建成民主共和国家是孙中山关于宪政建设路径的美好设想。南京国民政府以孙中山遗教为指导,开启了宪政建设的实践进程,取得了民主建设的一定成绩,然而孙中山“革命程序论”思想的固有缺陷与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最终使中华民国的宪政建设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6.
“主权在民”的思想,是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主权在民”的真实实现有赖于人民共同普遍直接参与的民主程序的推行,孙中山提出了“直接民权”的理念。“权能区分”鲜明地体现了孙中山“主权在民”这一民权主义基本原则,“地方自治”则是实现“主权在民”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为了把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改造成为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共和国,在民主革命的道路上苦苦探索。地方自治思想是孙中山民权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加深对孙中山民权思想的了解,地方自治理论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一地方自治是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初期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要求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而提出的一种新政体,具有反封建的强烈要求.欧美地方自治思想和办法,给予孙中山以极大影响.1897年,孙中山在英国《双周论坛》上,发表《中国的现在和未来》一文,宣布他对中国改革的政见,他在文中指出中国人民遭受“巨大的长久的苦难”,“饥荒、水患、疾病、生命和财产的毫无保障”①则是由清政府“普遍的、又是有系统的贪污”②造成的.实行地方自治人民有自选权,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下,贪官污吏、土豪劣绅,自不敢明目张胆,公然作恶,1903年,孙中山在《江苏》提出:“居今日之中国而欲议改革政体者,不必侈言立宪,研究自治之道为尤要也。”③1905  相似文献   

8.
四川联省自治是四川资产阶级联省自治人士发起的,但为四川地方军阀利用和操纵,最后被直系军阀扼杀,四川地方军阀借以自保的迷梦和四川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的愿望均告落空。四川联省自治的结局说明,北洋军阀和地方军阀都是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的障碍,在军阀纷争的格局下,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必然归于失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成为时代主题的新阶段,资产阶级联省自治运动的破产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国民党推行的新县制是以孙中山的“县自治”学说为理论依据,主要内容是将保甲融入地方自治,健全基层组织,以强有力的保甲组织来推动地方自治。这一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国民党的基层政权,加强了国民党在基层和农村的统治,也有利于国民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坚持抗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抗战前十年,安徽各级政权与国民党党部较早地形成了完备的体系,但各级地方政权和国民党各级党部中始终存在着复杂的派系斗争,同时也夹杂着中央与地方的争斗和各级政府、党部之间的尖锐矛盾。这既与训政时期国民党地方党政体制有关,也与安徽的政治区位有关。  相似文献   

11.
训政体制是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时期实行的主要政治体制,该文从整体上探讨了南京国民政府训政体制的内涵、特征及其与孙中山训政构想的关系。南京国民政府训政体制的内涵主要包括以党治国、五院制、地方自治等方面,这一体制在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上具有一定特色,但其中传统和现代混杂、中央与地方脱节、政府能力低下、武力至上,难以承担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训政体制在形式上对孙中山的训政构想有一定遵循,但在根本精神与原则方面和后者相云甚远,可以说貌合神离。  相似文献   

12.
地方自治是晚清宪政的重要内容,曾在清末民初社会乃至以后的中国历史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张謇始终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办实业、办教育是如此,参加立宪运动和倡议地方自治也是如此。张謇的地方自治思想及在江苏的地方自治实践具有历史进步性。浙江大学历史系,  相似文献   

13.
地方自治是晚清宪政的重要内容,曾在清末民初社会乃至以后的中国历史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张謇始终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办实业,办教育是如此,参加立宪运行和介议地方自治也是如此,张謇的地方自治思想及在江苏的地方自治实践具有历史进步性。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中前期南京国民政府对地方自治政策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20年代末30年代初全面推行地方自治出现的弊病,南京国民政府于30年代中前期相应地对地方自治进程作了富有弹性的规定,将保甲制度纳入地方自治之中并大力推行县政改革。保甲纳于自治、国民政府似乎从事实上避免了在基层推行两套政治制度的矛盾冲突,在形式上又给传统的旨在加强基层社会控静的保甲制度披上民主自治的外衣,看似一种完美的制度创新,实则使地方自治开始实行初期的一些民主自治思想遭到极大损害,更加败坏了自治名声。由于民众对推行保甲出于被动而非主动,以从上而下的保甲制度来培植从下到上的地方自治不仅未能走出“以官治求自治”的老路,反而越走越远。同时,保甲本身也无多大成效。  相似文献   

15.
地方自治学说评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地方自治是近代宪政的有机组成部分,最早起源于罗马的自治城市,后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实现参与和人权保障的表现形式。各国在长期的历史流变过程中,结合本国情况,发展了不同的地方自治理论,大体有:保护说、钦定说、传来说、固有权说、制度性保障说、人民主权说、人权保护说、法人说、地方政府论、权力分立制衡说。地方自治被认为是对全国性政府过度集权的一种制衡力量,其理论有一些共同之处,即以中央地方利益上的对立作为解决中央地方关系的观念前提,发展和确保地方自治权力的实现,在坚持国家主权和国家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尊重地方居民的意愿,满足他们的参与愿望,实现生动、活泼的地方生活。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地方自治理论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与地方军阀"自治"不同,孙中山和毛泽东所主张的自治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民权,他们都深刻认识到地方自治是建设国家的基础.不同的是,孙中山所主张的自治是半自治,而毛泽东则主张全自治,他们的地方自治思想对传统观念的冲击和改造的程度也是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当前民族法律制度核心部分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兼有调整国家与自治地方民族关系和国家与自治地方关系两方面的内容。从宪政理论的视角而言,一方面,民族自治地方的宪政建设必须要与国家的宪政结构相匹配,受国家宪政体制的制约,不能逾越国家宪政体制设定的边际。另一方面,其宪政设计的根本目标应当是在尊重各民族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既能满足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的发展需要,又要做到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的和谐共存.以此满足多民族国家统一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袁世凯与清末天津地方自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期间 ,积极在天津举办地方自治。天津地方自治的兴办 ,对清末全国各地自治的开办与宪政风气的养成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相伯吸取西方宪政学理论,对宪法所研究的国家和国体,政治和政体,国权和民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严历批评了袁世凯及其继任者所推行的武人政治,积极维护民主共和,倡导地方自治,虽属照搬西方政治理论,有其理想化的一面,但他始终维护宪政和民主共和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20.
在清末,随着清政府对地方社会生活领域控制和民间结社限制的放松,在一些政治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市民社会化的趋势。此后,清政府在推行新政“立宪”的过程中又启动了地方自治运动,促使地方控制政策发生了新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