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邹忌讽齐王纳谏》为《战国策·齐策》中一篇由己及人,以小喻大。因事悟理,纳谏除蔽的优秀历史散文。其魅力之大,使人百读而不厌;生命力之强,虽历千载而不衰。斯文短小精悍,论事缜密,炼句若诗,笔触细腻,篇章逻辑性强,于无华的文字上“流美”,在和颜悦色中“服人”。 文章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属直陈其事一类。“讽”字,乃微言婉词劝谏之意。换言之,即运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纳,(即)接受。谏,指臣子、晚  相似文献   

2.
《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历代所推崇的名篇。而其所以成为名篇,一般学家多认为是因为邹忌巧妙设譬。但我以为这不是主要原因。我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所以能够在封建社会中经久不衰,主要是因为它反映了一种理想的君臣关系。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君臣关系是有着严格的规定的。“君  相似文献   

3.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通过记叙邹忌以切身感受的“比美”之事设喻讽劝齐王纳谏除弊最后成就霸业的故事,说明了统治者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富国安民的道理。邹忌巧妙设喻,不仅做到了“忠言顺  相似文献   

4.
钱文海 《语文知识》2016,(21):58-59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的课文应该做到"三读"——读篇章智慧、读民族精神、读言语情味。一、把篇章智慧"读"清楚《邹忌讽齐王纳谏》作为传统文化经典,有着传统艺术的表达智慧,蕴藏着丰富的民族写作经验。《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传统智慧首先表现在篇章结构上的智慧。《邹忌讽齐王纳谏》正文共分4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的是生活小事。  相似文献   

5.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与评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读过了.那么我们现在做两个练习,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纳谏与止谤——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是臧克家以读后感的形式写的议论文。此文文笔老练生动,比喻丰富多样,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但品味之余,发现一个瑕疵——文中“责无旁贷”用得不准确。“《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  相似文献   

7.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此句写邹忌身材高大魁梧,容貌漂亮,可谓美男子.这八尺到底  相似文献   

8.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写齐国谋臣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选文情节生动,语言精炼,细致地刻划了一个精细、聪明、勇敢的谋巨形象。全文不到三百五十字,主要是通过记事,说明纳谏才能强国的道理,叙事委婉生动,说理浅近易懂而富于说服力,能给人深刻的启示,确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教学这篇课文我觉得重点是在邹忌的“讽谏”和齐王的“纳谏”上,而难点应放在邹  相似文献   

9.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的名篇。标题可作如下题解:邹忌,美人也;讽,美言也;齐王纳谏,美政也。全文以邹忌问美开篇,继以入朝美言进谏,最后使齐国战胜于朝庭美政收尾。一个"美"字贯穿全文,一气呵成。  相似文献   

10.
读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人,无不为邹忌高超的语言技巧所折服。邹忌语言极富鼓动性,堪称齐之国嘴。邹忌的一番话,使齐王心悦诚服,纳谏除蔽,进而使齐国走上了内政修明的道路。那么,邹忌到底用什么办法使齐王甘心纳谏除蔽的呢?“自读提示”(高中语文一册)说:“本文写邹忌用自己的切身感受设喻,讽喻齐威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  相似文献   

11.
一、取舍处理一取文章主干。抓住了主干,脉络自然分明。《邹忌讽齐王纳谏》主干是“讽”。“比美”的“三问”是讽的原因,“规劝”的“三比”是讽的经过,“纳谏”的“三赏”“三变”是讽的结果。没有邹忌的讽谏,就没有齐王的纳谏,就没有“皆朝于齐”的“国际影响”。“战胜于朝廷”的政治见解就无从立意。通过抓主干,便于学生理清作者的思  相似文献   

12.
何平同学问:《纳谏与止谤》中作者明明提到“小时候”在《古文释义》里读过的两篇古文,为什么本文的副题只是“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呢? 《纳谏与止谤》是一篇以读后感的方式来写的议论文。所以文章从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写起,并概括地认为“六十年后,再读一篇,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为什么“重读”此文会感到“格外亲切”呢?下文中作者剖析了这样五层意思:  相似文献   

13.
高一《语文》(人教版试验修订本·必修)选编先秦谏说类历史散文三篇:《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情动词警、谏说巧妙而使人君采纳,几达“一言兴邦”之功效。现就三篇文章的“巧谏”艺术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纳谏与止谤——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是臧克家以读后感的形式写的议论文。此文文笔老到,比喻生动,但文中有一小小瑕疵:“《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词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句中的“责无旁贷”用得不是地方。“责无旁贷”指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作为臣子的邹忌,对齐王尽忠进谏是他“责无旁贷”的份…  相似文献   

15.
胡天泉 《现代语文》2006,(5):128-128
高一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选编先秦谏说类历史散文三篇:《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情动词警、谏说巧妙而使人君采纳,几达“一言兴邦”之功效。现就三篇文章的“巧谏”艺术略作探讨。1.烛之武:巧借矛盾公元前630年,秦晋围郑。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一是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这事本与秦无关,但秦想借此“捞一把”,扩张一下势力。国难当头,郑国老臣烛之武临危受命,身赴敌营,劝秦撤兵。他谏说成功的关键,是巧借了秦晋之间的…  相似文献   

16.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文中的名篇,其语言技巧、思想意蕴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其实,《邹忌讽齐王纳谏》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下面,笔者将从四个方面谈谈其中所蕴含的审美因素。  相似文献   

17.
<正>古语云:“文死谏,武死战。”历史上的各朝各代都不乏善于劝谏的臣子,也有很多积极纳谏的君主。战国时期的齐国人邹忌就是一个以劝谏立足朝堂、扬名后世的人物。史料记载,邹忌曾听齐威王弹琴,便趁机借“大弦”“小弦”之喻,与其谈论了一番治国安民之道。邹忌因此受到齐威王的赏识,不久就获封相国。《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讲述的故事,也是邹忌劝谏之路上的“高光”时刻。那么,这场由“比美”引发,最终为齐国赢得“战胜于朝廷”的良好局面的劝谏,体现了他什么样的劝谏艺术,又为何会被后人所津津乐道呢?  相似文献   

18.
时间:2006年10月28日地点:郑州九中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读过了,那么我们现在做两个练习,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  相似文献   

19.
有些中学语文教师对训诂学不大熟悉,遇到疑难问题往往感到棘手.这里谈谈用训诂学指导中学语文教学的几个问题. 一、用训诂学帮助理解古代词语的精确含义如《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  相似文献   

20.
示羊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语言有何特色?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语言,朴实无华,栩栩如生,委婉动听,具有鲜明的特色。朴实。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更没有堆砌什么形容词。无论是记叙还是描写,所使用的语言都是非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