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什么是同一性? 由黑格尔提出和加以表述的辩证法的同一性,指的是具体的同一性、真实的同一性。这种具体的、真实的同一性,无非是告诉人们,每一具体事物,既是这同一事物又不完全是这同一事物,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同一是一个有差异的东西”,“概念以及理念,诚然和它们自身是同一的,但是,它们之所以同一,只由于它们同时包含有差别在自身内”。从黑格尔的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同一性这个概念同具体事物一样,既有其肯定的一面,又有其否定的一面。其肯定的一面即事物“诚然和它们自身是同一的”,这说的是事物与自身的等同性——某物就是某物,统一体就是统一体。其否  相似文献   

2.
论具体概念内涵和外延之间的正变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客观事物作为概念反映的对象,其本身有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这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就是事物的类和事物的整体。任一客观事物,既是一个类或类中的一个分子,又是一个整体,类与整体,就是客观事物存在的两种不同的形式。所谓类,是指具有共同属性的那些事物的集合。我们常说,物以类聚,指的就是事物以类的形式而存在。正如黑格尔所阐述的:“我们所讲的自然界中的类,那是普遍的东西。狗是动物,动物就是狗的类,狗的实质,狗本身就是动物。”①类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客观事物总是处在一定的类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论黑格尔的国家概念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的国家概念源于古希腊的、马基雅弗利的和近代契约论学派的国家概念,是上述三种国家概念的综合.“市民社会”和“国家”的核心涵义指个人与社会整体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结合的两种类型.“市民社会”的本质特征是个人与社会整体的分离,“国家”的特征是个人与社会整体达到了内在的统一.黑格尔对“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关系的论述,表明了他超越近代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意向.  相似文献   

4.
在哲学上,“具体”有两种含义。一是用来强调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如“具体事物”、“具体的同一”……。二是用来揭示对象的多样性,指许多规定的综合统一。马克思说过:“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这里的“具体”是和抽象相对而言的。很显然,所谓“具体的对立”也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对立的客观实在性,二是指对立是一个许多规定综合统一的范畴。本文主要想从第二种含义,对“对立”做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在他的《小逻辑》再版时,加入了“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这部分内容,其论说充分深入,思想深邃成熟,富含辩证法思想。关于旧形而上学的缺陷的说明是诸多方面的一个内容。在黑格尔看来,旧形而上学是用片面的、抽象的、孤立的概念去表达全面的多样性的统一体,把抽象的思想概念等同于真理;用表象的方式把握理性的对象,以表象为标准去评判理性的对象,坚持非此即彼的独断论思维方式.因而达不到多样性的统一和具体的真理。  相似文献   

6.
所谓概念,即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联系的思维形式。概念在思维运动中产生,又在思维运动中发展。人类思维运动经历了两个性质不同的阶段,即抽象思维阶段和辩证思维阶段。在抽象思维阶段,思维撇开对象的特殊性、个别性,撇开对象的联系,从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某一方面的共同属性,形成关于对象的抽象规定。在辩证思维阶段,思维经过分析综合,达到了关于对象内部多样性的对立统一,即“‘不只是抽象的普遍,而且是自身体现着特殊、个体、个别东西的丰富性的这种普遍’(特殊的和个别的东西的全部丰富性!)”(列宁《哲学笔记》98页)使具体对象以精神方式再现出来。抽象思维所建立的是抽象概念,辩证思维所建立的是具体概念。由此可见,抽象概念和具体概念的区别首先并且根本上在于它们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不同,即在于能不能全面地、具体地反映对象,能不能深入事物的内部矛盾关系,把握事物多样性的对立统一,揭示事物的运动发展。划分抽象概念和具体概念,应以此作为根据。  相似文献   

7.
“有”和“无”是黑格尔逻辑学的第一对范畴,纯存在或纯有是整个逻辑学的开端。下面试探讨一下黑格尔逻辑学中关于“有”与“无”的论述及其意义。一,黑格尔论“纯有”和“纯无”黑格尔认为作为逻辑学的开端只能是纯粹的无规定性,纯有就是这种东西。因为“纯有既是纯思,又是无规定性的单纯的直接性,而最初的开端不能是任何间接性的东西,也不能是得到了进一步规定的东西。”(《小逻辑》第189页)开端只能有直接性而不能有间接性,“有”就是先于一切规定的直接性,它是“纯是”,是不可感觉、不可直觉、不可表象的。但这种纯有只是纯粹的抽象,因此是绝对的否定。“有”自身具有的这种矛盾性,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在《小逻辑》的“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中指出,他要把逻辑学与形而上学统一起来,使二者合流(参阅《小逻辑》,第24节)。这一规定使得“逻辑学”在黑格尔哲学中有了特别重要的地位,它实际上成了黑格尔全部哲学的主体。 对于黑格尔的逻辑学与形而上学合流的理解和评价,在我国哲学史界似乎早有定论。大都认为,由于逻辑学与形而上学的合流,使逻辑学这门科学把对思维形式的研究和对思维内容的研究统一起来了,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逻辑学——辩证逻辑。对于这种传统的定论,笔者不敢苟同。本文认为,要对  相似文献   

9.
辩证法(续)     
(5)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从略) (6)黑格尔在《逻辑学》等著作中对概念辩证法的论述黑格尔说他的“逻辑学是研究纯粹理念的科学”,“理念并不是形式的思维,而是思维的特有规定和规律自身发展而成的全体”(小逻·63)。黑格尔的逻辑是辩证逻辑,它旨在论述概念的辩证法。“真正对这个方法的陈述则是属于逻辑的事情,或甚至于可以说就是逻辑自身。因为方法不是别的,正是全体的结构之展示在它自己的纯粹本质性里。”(现上·  相似文献   

10.
“纯有”是黑格尔逻辑学的开端,从抽象的“纯存在”过渡到具体的“定在”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逻辑运演过程。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共同构筑了结构相似的黑格尔哲学体系与《资本论》,“纯有”作为概念辩证法的起点是思辨抽象的结果,最终又回归抽象概念。而商品作为《资本论》的起点具有一般的抽象规定性,它是以现代社会为基础的科学抽象,实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以商品为《资本论》的起点超越了作为黑格尔哲学体系开端的“纯有”,在本质上改造了黑格尔辩证法。  相似文献   

11.
关于黑格尔逻辑形式的分析魏新安一、黑格尔的逻辑形式──“正、反、合”在黑格尔的逻辑体系里边,他所采取的具体方法,是“具体概念”以自身说明自身的自我推演的方法。与此相适应,他所采取的基本的逻辑形式就是从“正”经过“反”再到“合”的三段式。这里“正、反、...  相似文献   

12.
李国君 《教育艺术》2002,(11):36-37
今年5月 ,李瑞环同志在英中贸易协会演讲时强调了“和”的思想 ,即万事万物都由不同方面和要素构成统一的整体。在这个统一体中 ,不同的方面和要素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 ;它们相异相合 ,相反相成。“和”的思想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规律 ,它包含了和谐、和睦等内涵。和谐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 ,一直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据《国语·郑语》记载 ,最先提出“和”这一概念的是史伯 ,他提出 :“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认为“和”即是相异东西的综合统一 ,能不断产生新的事物。和谐存在于事物多样性的统一之…  相似文献   

13.
贵刊2002年第3期第34页刊发了《建议摒弃“等分除”与“包含除”》一文,对其中某些观点本人不敢苟同。首先,“包含分”不等于“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存在两种分法———“平均分”与“包含分”,“包含分”并不是凭空想像出来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且这两种方法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分东西),同时存在质的不同(分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不同)。认为“平均”与“包含”叙述上是相关的,可以统一用“平均分”来表述,脱离了生活实际。我们必须承认分的方法的同时,让学生实践操作,领会这两种不同的分的方法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逻辑学的最高成就和实质,就是辩证的方法,而其中最精彩的又是关于范畴的“整体性”和“流动性”的思想。所谓“整体性”即指范畴的普遍联系和内在的有机的统一;“流动性”是指范畴的变化发展。在黑格尔那里,范畴的这两个系统性原则是他用来建立唯心主义辩证逻辑体系的两个基本原则,是他建造“理性的大厦”和“思维的王国”的两个基本原则。黑格尔在建造辩证逻辑这座“理性大厦”的同时,他毫不留情地批判了旧逻辑(形式逻辑)和康德的先验逻辑,清算了以往逻辑范畴论中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进而深刻地阐发了范畴的整体性和流动性的辩证法思想。列宁精心研读了黑格尔的《逻辑学》,用辩证唯物主义批判和改造了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把范畴的整体性和流动性的原则改造成为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质量基本特征探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世纪之交 ,中国大规模扩大高校招生。扩招后如何保证高等教育质量 ,许多专家学者和教育管理部门都表示了极大的担忧 ,但是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 ,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值得很好地讨论。一、高等教育质量规定《辞海》说 ,“质”和“量”是哲学概念 ,哲学意义上的“质”指的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一种内部规定性 ,是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规定的 ,事物的多样性就是事物间的质的差别的表现 :哲学意义上的“量”指的是事物存在的规模和发展的程度 ,是一种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辞海》还说 ,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辩证统一 ,事物的质以一定的量为…  相似文献   

16.
<正> “上升法”是辩证思维的重要方法,普通逻辑体系的构建遵循了由思维的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的逻辑步骤,“上升法”也是指导普通逻辑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 “上升法”即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是把从对象中抽取出来的各种抽象的规定再加以综合起来,以再现对象整体的一种逻辑方法。(注:这里指的抽象和具体是指理性阶段中思维的抽象和思维的具体。所谓思维的抽象,是指反映客观事物一般属性和关系的抽象思想或抽象规定,这种抽象思想和抽象规定是从复杂的整体中抛开其它一般属性和关系而抽象出来的。思维的具体是各种抽象思想或抽象规定所组成的完整思想,它再现了客观事物的整体。)从思维的抽象到思维的具体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包括起点、中介和终点三个基本环节。作为上升过程的逻辑起点,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①它是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②它是构成具体对象的基本单位;③它以“胚芽”的形式包含着对象整体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矛盾。作为上升过程的逻辑中介,是指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整个过程中,从上升起点到上升终点之间的一系列范畴的联系和转化的中间环节。上升的中介具有三个特点:①抽象和具体的两重性。上  相似文献   

17.
黄坚同志认为“概念的重叠”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美术》1986年第3期《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体系的构成初探》,以下简称《初探》)我认为这个论点不能成立,因为《初探》为论证这个论点所列举的一些论据是不足的.《初探》的论据之一:“‘气韵’包含着‘生动’这个概念”.理由是“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这怎么是概念的包含或重叠呢?这里一个“高”就说明了问题,既气韵与生动之间是一种条件关系,亦只有当气韵高时,才能生动起来.若气韵不高呢,能够生动吗?一个“高”字也说明生动是气韵的效果.因此“高”的体现,必然要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诉诸于形象,作用于观者,而让人们有所评判.不然如何评定“高”,你只是在心里如何如何的气韵,别人如何觉得“高”?如何觉得“主动”?由此可见,生动是气韵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艺术手段呈现出的好效果.这是两个内涵与外延都不同的概念,是反映着事物的不同质的阶段,它们是既联系又区别的,是一事物向它事物的条件转化.这里我们不能将此看作是两个概念的包含或重叠.不然,按《初探》去理解,郭若虚的原文是“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难道“人品”这个概念也包含或重叠于“气韵”这个概念之中吗?  相似文献   

18.
《老子》第四十二章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体现出了老子的自然观、演化观,认为所有事物都具有阴、阳两种属性(联系),其演化的基本过程是“冲气以为和”。张岱年对“冲气”的解释是“冲气是阴阳会合之气”,所谓和主要指多样性的统一。多样性表示事物的千姿百态,千差万别,也就是很大的差异性、个性。多样性是“和”的先决条件,同时亦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通过实践来检验”其潜在前提就是承认多样性的存在。事物仅停留在多样性是不够的,还要达到“和”的状态,这就必然要使多种事物能互相取长补短,和谐地相处,只有和谐才能“生物”,才能使事物都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9.
矛盾是指客观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联系系列与差异系列之间的对应的辩证关系。矛盾是有层次的:普遍联系和普遍差异的统一,构成了事物的表层矛盾;多样性的联系和多样性的差异的统一,构成了事物的中层矛盾;本质联系和本质差异的统一,构成了事物的深层矛盾。在教学过  相似文献   

20.
“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西汉毛亨所谓“兴”,包括两种情况。一个意义是指“发端”作用。《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就是由物象引发情思的作用,物象与情思不一定由内容上的联系,有时仅是音韵上的联系。《毛传》所说的“兴”,还有另一意义,是指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