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5 毫秒
1.
李贽提出了"琴者心也"的观点,这是其"童心说"在琴道观上的体现。在李贽这里,琴虽被抹去了传统乐教加诸其上的道德属性,被还原为一种单纯的乐器,但他仍然认为学琴和学道有很大的相通之处,学琴的经验对于学道来说,亦具有相当的启发与借鉴意义。由此可见,李贽并没有完全同传统琴道观一刀两断。其"琴者心也"说为古琴艺术冲破长久以来的某种僵化的外在束缚,真正地走向创新与发展之路,提供了新的契机和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者,莫甚于李贽",这是晚明时期名教士大夫们对李贽所下的一方定论。然而,李贽被视为"异端"也绝非偶然,它是由其所生处年代的主、客观环境共同促成的。  相似文献   

3.
李贽是明代最具叛逆精神的思想家,晚明人文主义的先驱者。李贽的思想性格的形成与他出生于商业繁荣的沿海城市和七岁丧母后的生活经历有关。李贽的叛逆精神与人文思想最鲜明地表现了主张独立思考,反对盲从;认为圣人并非万能,孔子亦有不能,反对神化圣人;提出童心说,崇尚自然真实。坚决反对一切假道学和伪君子作风。李贽的思想对晚明思想界和文学界有重大的直接的影响,开创了一种新风气。晚明人文主义新思潮涌现得快,消失得也快,除了自身的弱点外,最主要的是当时的社会未能提供使之繁荣壮大的阳光雨露与土壤。李贽是战士,也是作家,他的杂文和诗歌都取得了相当成就。  相似文献   

4.
杨梅 《考试周刊》2009,(40):23-24
作为“异端”的李贽,受心学思想影响,高扬“真”之大旗,以一己之身,向整个社会发出挑战,倡导存“真心”、做“真人”。他将心学思想运用到文学领域,是晚明文学从“良知”向“性灵”演变中的关键点。在李贽的创作观中,“真”是核心:他强调自然为文,表达作者的真性情,在这一点上,与当时处处充斥着假的文坛是根本对立的。  相似文献   

5.
对李贽写作目的的探讨是李贽研究问题域中的首要之义和应有之题。笔者以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对李贽的论述为切入点,初步探讨李贽“为己”与“经世”,“自适”与“教化”相互冲突而又对立统一的写作目的,并深入剖析其成因及思想来源,指出李贽的写作在晚明文化语境中的历史意义。以期对李贽的思想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李贽,晚明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追求个性自由和真性情,反对理学对思想的禁锢和对人性的扼杀,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和理学的虚伪;他直面现实,批判历史,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然而,他的“异端”思想及行为与现实格格不入,因此世人或以为狂,或以为可杀,对他百般诋毁、驱逐和迫害。李贽狷狂孤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一位勇敢的斗士,一位伟大的孤独者。  相似文献   

7.
周怿 《学语文》2007,(3):37-38
一、纯真自我——“童心说”的历史涵义与现代解说“童心说”是明代文学家李贽的文学创作主张。他在《童心说》一文中提出:“夫童心者,真心也;……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李贽所说的童心即真心,是未受过虚伪理学浸染的“赤子之心”。他认为凡天下最好的文章,莫不是童心的表现。文学写童心,其实质也就是表现作者自己的真情实感,反对表现受儒家礼仪束缚的“伪情”。李贽的童心说,推动了  相似文献   

8.
明中叶崛起的王学打破了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但其自身包含了否定性因素,那就是对个体独立性的尊重和“心”(良知)之感性化。泰州学派极端地发展了这一点,以唯意志论形式造成了对社会秩序的冲击。李贽以泰州学派为起点,在理论上又向前跨越了关键性的一步。其“童心说”标志着他要彻底摆脱儒学封建义理的束缚,而他对“假道学”的公然宣战使他以异端的面目完全站到了传统儒学的对立面。  相似文献   

9.
“琴德为优”源于嵇康本人的生命体验,他以生命的悲剧赋予琴以独特的审美意义。“琴德为优”体现出嵇康对琴乐的审美本质的认识在于“含至德之和平”,因此,“琴德为优”又与君子人格紧密联系在一起。琴乐的功用在以和谐特性满足个人的审美欲求,以“平和”精神使个体得以养身养心,超越世俗的是非得失而进入美的境界,以寻找个体在精神上的自由空间。  相似文献   

10.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乐”就是愿意学,就是喜欢学。可见培养兴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呢?一、做好预习,产生兴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的课前预习和学习兴趣的产生密不可分,教师在授课前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学生,设计预习提纲,给学生一个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礼乐文化多注重研究音乐的外部联系,注重音乐文本理论的著述和研究,而较少涉及、深入到音乐的形态和本体及其内部人文精神,进行审美观照。古琴寄寓了儒家深刻的载道、明志与修身、养性的愿望和希冀。道家所唱之情,佛家所唱之性,儒家所唱之礼,使音乐沦为礼的附庸、政治的奴婢,失去独立的地位和自由发展的可能。在中国传统儒家礼乐文化中,音乐的作用和功能只是停留在了经世致用和比附道德,服务政治的层面和狭隘的范围之内,而真正能体现音乐怡情、畅神、审美的功用和价值,却因此而几乎消弭殆尽。礼乐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肢解了音乐本体,最终显现为无情之礼乐之道。  相似文献   

12.
音乐人类学的“音乐”观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人类学认为,音乐从本质上讲是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音乐教育也是特定音乐文化的反映。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平等地看待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借助音乐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能够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音乐也同样源远流长。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中国音乐的欣赏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溪山琴况》不仅是一部音乐美学专著,而且还深入细致地论述了古琴演奏技术、技巧和音乐表演理论。古人对琴的描述则有"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众器之中,琴德最优"之说,它因为长期在士大夫手中而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溪山琴况》的解读能让我们看到中国古典音乐之精髓。  相似文献   

14.
荀子作《乐论》,集中阐述了儒家的音乐理论,然而音乐在儒家的思想中并不具有独立的地位与价值,音乐是附属在儒家伦理学之中的。荀子赋予音乐以深刻的伦理价值,重视音乐在道德建设过程中的特殊功用,并将伦理作为音乐评判的根本标准。荀子音乐思想的伦理学维度既使得传统儒家极其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但又忽视了音乐自身的审美价值,阻碍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溪山琴况》不仅是一部音乐美学专著, 而且还深入细致地论述了古琴演奏技术、技巧及音乐表演理论。诸多学者着重研究其音乐美学思想, 而忽视其古琴演奏技术、技巧及音乐表演理论的研究。如果能将《溪山琴况》中古琴演奏技术、技巧及音乐表演理论与当今器乐教学与演奏结合起来, 将对当今器乐教学与演奏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The idea of"neutralization" ha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ancient musical aesthetics and the shaping of solid music theory.It is also the supreme realm that Con~cianism has been pursuing.From the standpoint of Confucianism.the"Records of Music in Book of Rites'clearly reveals this important aes吐ledc characteristic of China's ancient music in the aspects of the music neutralization,the neutralization of ritual and music,the neutralization of music and politics,the intgnty of humanity and nature.  相似文献   

17.
秦始皇是中华帝制的缔造者,他创立"皇帝"名号,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主张以"法令"治国并且统一臣民的言行思想.秦始皇的政治思维以"一"为典型特征,秦制便是对"一"政治理念在组织制度上的实现.秦始皇推崇法家却未独任法家,他以现实主义态度对先秦各派政治思想综合利用.从历史发展轨迹看,秦始皇是先秦政治思想和制度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8.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已超出了乐器本身的演奏功能。古琴音乐的发展主要受儒家"中正平和"、"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清微淡远"思想的影响。从古琴的形制、古琴音乐的审美准则等方面揭示古琴音乐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学堂乐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杰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4):79-81,85
在中国音乐史的分期中,常常把学堂乐歌看作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开端。学堂乐歌缘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变法新政",为适应中国人民富国强兵、抵御外侮、追求民主自由的强烈要求,由李叔同、沈心工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所倡导,它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文化在音乐领域的发展,不仅在思想启蒙方面给当时的青少年学生以深刻的影响,而且为音乐知识的普及和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古琴艺术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记谱法、弹奏法、指法、乐律、关学等体系,故又有“琴道”或“琴学”之称.古琴不仅仅是用于演奏的一件乐器,可以说是集中国传统音乐、文学艺术之大成者,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中孤寂黯淡的“雅”的审美倾向的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