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不久前,“邮市”里拥挤不堪,一个个“邮商”忙得不可开交,有时甚至顾不上吃午饭,但他们却喜上眉梢,因为在邮票的进出之间,他们挣钱了。集邮者也有高兴的,上周,一个老朋友在笔者的办公室说到“邮市”的“火爆”仍然是滔滔不绝。我问他是不是买进中意的邮票了,他赶紧否认,他说,他借着“邮市”的热闹,卖掉了许多邮票,因为现在集邮太累了。集邮者买卖邮票并不新鲜,但集邮者因卖掉邮票而如释重负这个问题就值得研究了。  相似文献   

2.
相当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经常能够听到集邮活动滑坡、邮票市场低迷、集邮协会会员流失的议论。如:“邮政部门为了一时的利益,不规范的发行邮票,制作大量邮品向市场倾销,造成集邮者队伍日益缩小,集邮活动严重滑坡。”(《中国集邮报》2006年8月1日)。“邮市的  相似文献   

3.
11年前《上海集邮》曾连续刊载笔者所撰“邮市漫步”系列文章达一年之久,但由于当时人们对“集邮与投资密切相关”的理解还比较肤浅,总觉得集邮者是非常“清高”的,一切都应强调集邮的文化性,而少谈集邮的经济问题,似乎集邮者一旦参与买卖活动和了解邮市动态,就“走味”了,也就不再那么“高雅”了。因此,那时集邮界对“邮市漫步”的评价褒贬不一,笔者也就中途歇手了。 一晃10余年,现在的“邮情”完全不同了,尤其是近二三年来,在上海,除各家邮票公司、集邮中心和邮社等在不断加大经营力度外,10余家大中型邮市也纷纷以新面貌开张迎客,使邮品交易空前活跃,广大集邮  相似文献   

4.
齐敬岩 《中国集邮》2001,(11):32-33
说起今年的邮票和型张,被邮商和邮人重彩包装,着墨最多的要数2001—7《聊斋志异》小型张及邮票。从年初公布邮票图稿,就在邮市引起不小的波澜,受到邮人的期盼和追捧。面值8元的《聊斋志异》小型张,期货价格由12元、18元,一路冲高到24元。等到4月21日正式发行,果然不负众望,一路以每枚45元高开,随后借助市场人气,领涨到每枚52元,形成了复苏邮市中一道不可多得的景观,让人感觉到好像新一轮邮市热已经来临。随着人们预期的“红五月”邮市行情没有出现,邮市一路向淡,  相似文献   

5.
张海军 《上海集邮》2004,(11):29-29
“邮市涨了,涨得很厉害,是暴涨”,议论邮市的文章无不津津乐道。但上涨行情的主角不是已经开始销毁的1992—2001年间发行的邮票,而是尚在发行期之内的新邮。面对如此状况,炒家亢奋了,邮政微笑了,集邮者无奈了——也许此事与大多数集邮者无关。因为新邮发行面世而非面市;因为国家邮政局承诺新邮的发行期是半年;因为集邮者的  相似文献   

6.
一版"庚申猴"能换一套房,不少老邮票价格翻几番……在经历了长期的低迷后,邮市回暖的点滴迹象牵动人心。闻听各路传言,集邮人心中难免暗喜,连一些不集邮的人也开始打听邮票那些事儿了。热闹表象的背后,人们也在理性地思考:邮市的又一次高峰真的来了吗?这次究竟能持续多久呢?对今后的发展有何影响?而面对纷繁的市场,普通集邮者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呢?带着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集邮博览》邀请在京相关人士,畅谈近期动向,纵论邮市格局,谈笑之间,不乏真知灼见。现将部分发言整理成文,也算是为您"借一双慧眼"吧!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有人(邮政部门的员工占多数)把国家邮政发行的JT邮票(这里专指未使用过的新邮票)分为“集邮邮票”和“寄信邮票”。一些集邮者把自己从集邮公司预订或从邮市里购买的新邮票拿到邮政局寄发邮件时遭到拒收:理由是邮票必须在邮政窗口现买现用,必须是本窗口出售的标有特殊印记或符号的  相似文献   

8.
集邮大众视为特大利好,并为之一振的邮票销毁正式启动后,邮市却并未出现人们所预期的上涨行情,仅在销毁初始有过一阵短暂的反弹,而后又重归往日的宁静。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销毁固然必要,但只能治标,邮政和邮品发行体制的弊端与问题才是造成邮票打折和邮市长期萎靡不振的根本原因。一、“政企合一”的邮政体制形成“官与民争利”的局面。由于邮政部门直接参与邮票市场的经营,不但挤占了集邮投资者的利润空间,而且加大了投资者的风  相似文献   

9.
长春巡邮     
张宇 《集邮博览》2011,(2):90-91
每次外地的邮友来长春,见面问的第一件事就是“长春的邮市在哪儿,怎么走啊?”同样爱好集邮的我,如果去外地一定也会这样问。邮人逛邮市可以说是最惬意的享受了。现在全国各地的邮市很多都与古玩市场在一起。长春的邮市也不例外,邮市在市区内分布得比较零散,对外地来长春寻邮的集邮者来说,要想逛遍长春邮市并非易事。今天,笔者就当回向导,带您一道将长春的邮市“连连看”。  相似文献   

10.
当前集邮界,有股“气”,有些“怨”。是“恨铁不成钢”之气,是无可奈何之怨。邮市、购邮者,抱怨邮票市场不景气,邮票打折,不赚钱,甚至亏本。邮票发行主管部门,抱怨购邮者太挑剔,难伺候,赚钱不说,亏了就叫。集邮组织,发愁集邮队伍萎缩,会员流失。  相似文献   

11.
香港过去发行邮票只有邮商才可以预订,一般集邮者只能在邮票发行当天到邮局排队购买。到邮局排队也很方便,一般来说只要等候三十几分钟,有时只要十多分钟就可以了。但在1996、1997年邮市炒风炽热时,等候两个小时以上是等闲事。不少人本来不集邮,只因转手出售有利可图,于是全家  相似文献   

12.
邮市见闻(51)     
每年一度的“歇夏期”又一次光临邮市,稀疏的出摊者与偶而光顾的集邮者让人感到今年夏季邮市的“低温”。经过1年多的大浪淘沙后,纷纷开张的邮市已所剩无几。在上海,也只“卢工”和“云洲”有些规模。少数多次经历邮市暴热骤冷的邮商仍驻守“岗位”,成为邮市中的“铁杆”,从某种意义讲他们是维系邮  相似文献   

13.
尽管有些集邮报刊刊登文章说什么邮市渐入上升通道,但笔者认为我国邮市正在经历着由炒作新邮到正常的集邮收藏市场的转折期。眼下,一部分人怀念上世纪80-90年代炒作发财的日子,还在做着集邮发财的梦;还有一部分聪明人早已改变了经营模式,以函购为主,在为集邮者服务中赚取微利。下面笔者与各位关心邮市的读者一起对目前邮市作一个粗略地回眸。请各位分析一下,现在的邮市是不是到了转折的关头。  相似文献   

14.
陈谷 《集邮博览》2010,(2):35-35
2010年1月5日,中国邮政发行了"庚寅年"虎票,生肖邮票是集邮者比较关注的邮品,社会上一些不集邮的人也会买一些生肖票做纪念或送亲朋好友。由于销路好,一些"聪明"的人开始坐不住了。下面这个邮折是朋友在北京的马甸邮市买的,一本43元,同样邮折,邮局卖48元。那么,这本邮折会有什么故事呢?  相似文献   

15.
邮市怎样了?这是每一位集邮者都想知道的消息。笔者感到,集邮者始终关心邮市, 当前这个市场毕竟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26年,从自发形成的市场,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被承认为正规合法交易市场,邮市的壮大与发展让集邮者和投资者瞩目。  相似文献   

16.
在邮市,最受人们欢迎的也许就是小型张(包括小全张)了,几十几百元一枚的早就数不胜数,成千上万元身价的也已见多不怪。小型张作为邮票中的佳品,因设计精美和发行量较小,始终备受广大集邮者与投资者的喜爱,被人们称为“邮市贵族”。1956年1月1日发行的纪33《中国古代科学家》小型张,拉开了新中国发行小型张的序幕,并开创了一套邮票多枚小型张的先河。  相似文献   

17.
最近有媒体发表文章要“救救邮市”。邮市里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谁有力量、有办法去救邮市。救活的邮市是什么样?我们不是常常说要与国际接轨吗?据了解,类似月坛邮币卡市场这样的邮市国外是不存在的。我们与谁去接轨?这几年邮市为什么能够生存下来?到底有多少集邮者去邮市买邮票?邮市向何处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12月21日,本刊在迁址后重新开张的大钟寺宜美嘉月坛邮币卡市场召开了座谈会。与会的邮商、邮市管理者和集邮者畅谈了他们对目前邮市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徐鸣 《集邮博览》2003,(5):13-13
在如今邮市不景气,集邮出版物尤其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我们还是有必要讨论一下集邮目录出版中的几点问题。在此,我提出一些比较粗浅的建议,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1.尽快出齐《中华世界邮票目录》中的“非洲卷”和“大洋洲卷”。《中华世界邮票目录》自从1993年出版“亚洲卷”以来,受到了集邮界的好评。这是中国第一部自己的世界邮票目录,结束了国内没有自己的世界邮票目录的历史。可惜后来就没有音讯了.集邮者期盼的“非洲卷”和“大洋洲卷”迟迟不见踪影。  相似文献   

19.
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第一季度,邮市不断升温。邮市旺盛本来是好事,有利于集邮者调剂余缺,但把邮票当作股票来炒作,就会打乱邮市的正常运作,起到干扰作用。所以,真正关心集邮事业的人们,真正爱好集邮的朋友,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紧紧把握住集邮的正确方向,坚持正确的集邮观。 集邮,是一种高雅的文化娱乐活动,是丰富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有益形式。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  相似文献   

20.
自从1840年邮票诞生以来,由其派生的集邮创造出两大奇观:一是文化奇观,风靡全球的集邮活动和多姿多彩的邮票艺术,令一代又一代的集邮爱好者如醉如痴,集邮曾被誉为“王者嗜好,嗜好之王”;二是市场奇观,大批珍罕邮票不断飞升的价格和世界各地邮票拍卖、邮票市场长盛不衰的景象,刺激着集邮者的求购欲望,促使各国邮政部门千方百计发行更精美的邮票,邮政部门、集邮者、邮商都盼望能从市场中获取更大的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