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受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约束,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社会地位上存在着种种差别,农民工在社会结构中的弱势地位无论对于农民工自身,还是其家庭及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必须扩大县域经济,把农村就业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推进城乡配套改革,消除二元结构所产生的体制性障碍;坚持保障农民工的土地承包权。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社会问题时有发生,社会治理迫在眉睫。社会认同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是强化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的社会认同对确定群体符号边界以及社会整合的力度有着重要的影响。个体对自身的认知以及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感知构成社会认同的重要方面,并通过不同的认同途径影响着社会治理。社会认同的发展是双向互动的过程,社会治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积极的社会心理助推社会治理的善治;消极的社会心理则会削弱社会治理的凝聚力。正确认识到社会认同与社会治理的协同发展关系有利于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文化几经变迁,对中国农村社会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新时期,中国农村社会中的家族文化、乡规民约、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迁,这对农村社会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促使农村社会逐渐从封闭性向开放性、单一性向多元化、人情社会向理性社会转变。因此,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农村社会治理要重视重塑农村文化秩序,加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不断推进农村新旧文化转型,从而通过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实现农村社会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给农村人口带来的巨大压力,以及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系对农村学前教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创新成为党和政府新的时代使命和叙事话语.就目前来说,社会治理领域中社会整体结构、社会资源配置和社会问题情境还呈现出很强的非均衡性特征,使得社会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累积.传统社会管理模式无法很好地应对来自社会领域的各种风险和冲击,严重阻碍着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步伐.有必要通过社会治理理念、体制、机制和文化创新构建起包容、开放、和谐的社会治理新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从而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提供稳定的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6.
利益主体多元、行政区分割、绩效评估价值与区域性社会一体化的悖论以及多中心体制与合作协调的悖论等使得长三角地区的地方政府竞争呈现出较明显的无序状态,由此导致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而形成行政区个体,区域性社会突发事件治理资源得不到最优配置。文章分析了长三角区域公共合作关系、区域公共政策协调、区域公共治理合作主体、区域性社会安全构建的社会基础和可行性策略,指出,社会性突发事件治理中长三角地方政府协作机制关键在于区域性社会一体化,区域内的利益冲突应该让位于区域性社会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7.
提升重大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重大突发事件社会舆情的形成,是公众、媒体、政府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在融媒体环境中,重大突发事件社会舆情日益表现出"系统性风险"的特征,舆情风险"触点"增多、全平台扩散、演化更趋复杂。不同社会子系统之间交互影响,容易导致舆情风险的放大蔓延,造成公共失信、社会失序以及治理失败。融媒体环境下重大突发事件社会舆情系统性风险的治理需要整体策略,形成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舆情引导,从监测预警、风险研判、分类处置、信息发布、靶向供给、强势引领、社交传播、精准管控和形象修复等九个方面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城乡二元结构的主体下,社会结构多元化趋势不断加强,新的稳定的社会结构还未形成,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由此而产生社会潜在冲突的危险也大为增加.应该形成什么样的社会新结构?如何和谐地形成社会新结构?从和谐社会和社会结构概念入手,分析中国社会的结构,以四川省泸州市为个案,探讨该地区社会各阶层的形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可以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同1953年开始实施的统购统销政策有紧密联系,重工业、城市优先发展战略和以统购统销为中心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由此衍生的户籍管理制度导致了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和固化。改变以往城乡分治的做法,实现城乡同策,统筹城乡发展,是化解二元社会结构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期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深层动因十分复杂,是社会变迁过程中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从社会代价支付与补偿机制缺失、体制转轨过程中利益结构的调整、社会资源和收入分配不公、社会群体利益表达机制不畅等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11.
作为史学前沿,社会史完成了从边缘到主流的转变,代表着史学的发展趋向。然而国内社会史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研究对象的区域失衡现象,即"优势区域"与"弱势区域"的存在与巨大落差所造成的研究重心的极不平衡,这制约了社会史研究的全局性发展和实质性突破,也影响到社会史研究整体史目标的实现。针对失衡现象,改变与调适十分重要,务使区域社会史的研究能够建立在区域之间的相互观照和互为整体的基础之上。其中,建构区域社会史的研究范式,建立"优势区域"与"弱势区域"的对话机制,建立区域社会史研究的资料系统等皆不失为有效而具体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2.
社会管理与文化传统紧密相关。如果社会管理不能从文化传统的实际出发,便不可能实现社会秩序的可持续稳定。我国幅员辽阔,区域性传统文化多元化。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结合地域实际,尊重和利用区域文化传统。作为历史悠久的一种区域性文化——客家文化,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管理智慧。作为客家地区当下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因势利导,挖掘客家文化的积极因素,完成其历史时空的转换,将其融进当代社会管理实践之中。这一结论同样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社会分层、文化传统与高考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是由国家权力部门组织实施的国家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属性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考试评价方式,而是国家实施社会选择、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机制。高考制度改革并非单纯的教育改革问题,而是社会整体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思考高考制度改革的问题不能从单一的立场出发,而要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以韩江上游梅潭河流域的大埔县百侯墟为中心,探讨粤东北客家地区的墟市、商人与地域社会发展的关系。认为墟市的兴起与地理因素有关,而发展和繁荣则缘于区域间的经济分工和地方人文兴盛。墟市贸易的繁荣,商人对乡村社会的回报,不仅给当地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为当地文教的兴盛和社会建构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对梅潭河流域地域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区域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源于完善的区域创新系统,而社会资本在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完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文章首先社会资本的概念进行理论梳理,随后系统分析了区域社会资本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证明了区域社会资本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16.
社会捐赠与大学发展——中美大学社会捐赠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社会捐赠是个人、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方式。大学谋求社会捐赠是大学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比中美两国大学社会捐赠状况,我国大学社会捐赠相对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独立的非政府公益机构尚未形成,激励性制度体系不完善,以及社会文化环境方面存在制约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当代中国社会因巨大的社会变迁正在进入一个“风险社会”。在各种社会风险中,其中有一个因体制转轨所造成的特殊风险,就是社会控制的弱化。因而,健全社会组织机制,完善社会管理,建立完备的社会控制体系,防范社会风险,维护社会安全,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外部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条件。如何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控制模式,建立完善的社会控制机制,是当前我国在加强社会管理方面应着重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从法社会学的角度,在阐释社会控制的含义,社会控制的手段、方法和途径,社会控制与社会秩序建构关系的同时,对当代中国社会控制模式的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社会史研究是否关注重大的社会政治变革?对此问题的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以19世纪的重大变革而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一些例子向我们揭示了更为复杂多元的图景。宁波的例子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有上千年通商历史的港口城市,面对中外纠纷,可能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使这次纠纷成为本地此前多次中外交往的普通一次;土默特的例子则说明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游牧民族南下的趋势彻底扭转,而"三北"的拓垦所造成的社会变革,其重要性可与西方列强来华相比。这些从区域内部发现的历史轨迹,或许可以深化我们对这场变革的认识,由此社会史研究可以提供不同于传统政治史的解答。  相似文献   

19.
社会性规制是政府管理社会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正处在政府规制的改革与转型期,社会性规制理论将会对社会管理工作产生深远影响。从社会性规制的角度来看,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建构和实施以权利为导向的社会政策体系;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确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民生社会管理发展新机制;增强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世纪之交的中国正处在现代化进程的关键路口。我们对未来发展前景的思考是:一、构建一个更加有效运行的强大政治中心,增强政治系统的功能,扩大人民政治参与的程度。二、建构一个开放的社会经济结构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体制,三、构建一个双向互动的化吸纳与整合机制,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