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人从强光处进入暗环境时,最初对任何物体都看不清,经过一段时间后,又能逐渐看清物体,这种视觉的敏感性变化,称为“暗适应”。现在城市孩子的暗视应能力普遍较差,应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暗适应是怎样产生的呢?视网膜上的视觉细胞有视锥、视杆细胞两种。视锥细胞内含视紫兰质(感光物质),能感受强光和颜色;视杆细胞内含有视紫红质(另一种感光物质),能感受弱光刺激。强光下的视觉以锥细胞活动为主,而杆细胞基本上无作用。由明处进入暗处的最初7~8分钟内,锥细胞的感光色素迅速合成,但由于其对暗光的敏感性极弱,无法起作用,而对暗光敏感性强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外出采集植物或室内制作动、植物标本,常是由明处进入暗处,开始看不清物体,认为是自己体质变差了,是身体虚弱的表现。对此,我们认为不是体虚是属正常现象,是视觉适应过程,也就是生理学中讲的暗适应。 大家知道,多数脊椎动物眼球的视网膜中有两种感光细胞,即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分布在视网膜的中央部位,视杆细胞分布于视网膜的周围部分。前者是感受强光刺激并能分辨颜色,主要在白天视物时起作用。后者主要感受弱光刺激,对光的  相似文献   

3.
视网膜的感光成分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网膜后部偏内侧,即靠鼻侧的一边有园形隆起,名视神经乳头,此处没有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神经由此离开眼球。当物象落在此处时,不能引起视觉,生理学上又把该处称  相似文献   

4.
读了贵刊89年第2期黄老师的《解释现象题五则》后,对第4小题中的视觉暗适应现象的原因归结为“瞳孔来不及放大”和“瞳孔在弱光下逐渐放大”,笔者认为,这并非根本原因其理由如下:1.据笔者测试,人由明处进入暗处,瞳孔大小的调节只需几秒钟即可完成,而视觉暗适应韵整个过程却需七、八分钟,甚至半小时。2.培适应与视网膜上感光细胞的感受阈的变化有关,即与感光细胞中感光色素的光化学变化有关。人的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可分成对弱光刺  相似文献   

5.
颜色与色盲     
视觉是人体所有感觉中最重要的。外部信息约70%是由视觉系统接收、处理和感知的。人眼对于环境中光线和色彩的分辨最重要的在于视网膜中感光细胞层。感光细胞又分为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图1)。视杆细胞细而长,视锥细胞  相似文献   

6.
维生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及调节生理机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体需要的几十种维生素,其中缺乏任何一种,都可造成机体某一部位的损伤。与眼睛密切相关的维生素A、BI、BZ缺乏时,就会导致眼病的发生。维生素与正常视觉关系密切。眼睛的光感觉器由视网膜中的维状和杆状细胞组成,其中维状细胞负责明视,杆状细胞负责暗视。杆状细胞中感弱光的视紫红质,就是由维生素A和蛋白质构成,如果维生素优供应小足,就会影啊视紫红员的百肌理度湾导致弱光下视物不清,也就是眼科所称的幻交盲症N多戴维生素A能增强对…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科学家最近发现,终日生活在昏暗中的深水鱼之所以能保持一定的视觉,得益于独特的视网膜结构。他们认为,普通鱼类的视网膜中含有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前者适于感受正常强  相似文献   

8.
在人眼睛的视网膜感光有一种特殊的感光物质,叫做红质。它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后,使眼睛能在暗处或夜晚看清四周的景物。视紫红质是一种含色素的结合蛋白质,它在亮光照射下被分解,到了暗处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逐渐合成,在合成时需要维生素A。人们常在较暗的环境下收看电视节目,这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物理、生理和心理学,在讨论感受器及其一般特征,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和编码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为什么眼睛只能感受“可见光”,视网膜上感光细胞的分布和感光功能,以及听觉、声强和声强级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猫头鹰是一种白天休息夜间捕食的夜行性动物。为了在夜间看清目标,猫头鹰练就了一双与之相适应的“夜视眼”。生物学家告诉我们,动物视网膜的感觉细胞分为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类型。猫头鹰的视网膜上主要由视杆细胞构成,在较弱的光线下就可以看清物体,因此它们能够在漆黑的夜里捕食。猫头鹰眼睛的奇特构造,使科学家深受启发。于是,他们仿造猫头鹰眼的视觉原理,研制出“夜视仪”。  相似文献   

11.
德国的一个研究小组最近发现,光线变弱时,整个世界好象变慢了。视网膜上的视杆细胞能够感知弱光,它们所看到的运动比对颜色敏感的视推细胞所看到的同一运动显得慢。大多数人通过四种视觉接收细胞来认识这个世界。视杆细胞只能感知光线强弱,其他三种视推细胞能够感知红,绿,蓝三种光线。我们能够感知颜色,这都要归功于视推细胞。该研究小组的组长格根弗特纳认为,视杆视觉系统与视推视觉系统对运动的感知有所不同。格根弗特纳认识一个患色盲症的人,三种视推细胞都缺失,他经常抱怨抓不到飞碟。大约有2%的白人不能区分绿色和红色,这…  相似文献   

12.
初中物理第二册中介绍了光的色散和物体的颜色等内容,本文试就人眼的彩色视觉功能及物体的颜色问题作一简述,供教师参考。我们所说的物体的颜色是指可见光对人眼的作用,并通过大脑产生的视觉印象。人眼中接收光信号的是视网膜的光敏层,其中杆状细胞仅能感受光的强度,对颜色不敏感,不能形成彩色印象;而锥状细胞感受一定光强的颜色信号,能在大脑中产生颜色印象;若光信号强度太低,锥状细胞也不能感受颜色信号,因此在黑夜或黑暗的环境里,人们只有“黑白”的印象;即使光强足够使人眼感受颜色,而当光强有变化时,人眼看  相似文献   

13.
猫眼夜视仪   提起夜视仪,就一定要提到猫.漆黑的夜晚,猫能清楚地观察到老鼠的一举一动并敏捷地抓住它.   猫的眼睛为什么能在黑暗中看清东西呢?其原因在于猫眼的视网膜上具有圆锥细胞和圆柱细胞,圆锥细胞能感受白昼普通光的光强和颜色,圆柱细胞能感受夜间的光亮.只能在白天活动的鸟、鸡等动物的视网膜中只有圆锥细胞;而另一些只能在夜间活动的猫头鹰等动物的视网膜上只有圆柱细胞.此外,猫眼还有一个特点,在它感受弱光时,瞳孔能够随着光的不同强度而自动调整.……  相似文献   

14.
视觉细胞分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在暗光下,视杆细胞灵敏度可比白天增加几十万倍,所以能引起暗视,但辨色能力很差;而视锥细胞则适宜在强光下工作,能辨别丰富的色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C57小鼠视感光细胞的发育及微细结构,为应用C57小鼠提供实验依据,对了解人类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发育提供参考和帮助。方法将出生后第3、7、14、21、28d的C57小鼠及成鼠采用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后,取眼球,冰冻切片,应用opsin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感光细胞的发育。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C57小鼠出生第3d,视网膜尚未完全分层,染色阴性,未见成熟感光细胞;出生第7d,有少量细胞染色阳性,可见少量的感光细胞;出生第14、21、28d及成鼠染色阳性的感光细胞逐渐增多,视网膜分层达到10层。结论 C57小鼠视网膜感光细胞在出生后开始发育,至第7d可见阳性细胞,第14d视网膜层数及感光细胞基本和成年鼠一致,而后逐渐达到成熟。  相似文献   

16.
<正> 人的正常眼有精确、完善的色觉功能,可区分波长在380~760nm可见光谱中的150余种不同的颜色,主要是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色。色觉使我们拥有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1.颜色视觉1.1 视觉的产生。视觉的外周器官是眼,光波的感受器是眼球壁内层的视网膜。外界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进入眼内,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的实像,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引起超极化型的电位变化,经过视网膜内复杂的细胞网络传递和初级信息处理,最后诱发节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沿视神经传入视觉中枢——枕叶距状裂上、下缘皮质,形成视觉。因此,视觉是由眼、视神经和视觉中枢的共同活动完成的。据估计,在人脑获得的全部信息中,90%以上来自视觉。  相似文献   

17.
猫头鹰是一种白天休息夜间捕食的夜行性动物。要在黑夜里看清目标,猫头鹰就必须有一双与之相适应的“夜视眼”。动物眼睛的视网膜的感觉细胞分为圆锥细胞和圆柱细胞两种类型。人眼感觉细胞是属于前一种类型,它需要较强的光刺激才能看清物体;而猫头鹰的是圆柱细胞,在较弱的光线下就可以看清东西,因此它能在夜间捕食。猫头鹰眼的构造和功能,使科学家深受启发,仿照猫头鹰眼的视觉原理,研制出了夜视仪。夜视仪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对光线极为敏感的光电阴极,能够将弱光照中的物体反射出的微弱光线加以接收,然后转变为电信号;二是增强器,电信号在这…  相似文献   

18.
鼠目为何只寸光我们常用“鼠目寸光”来形容目光短浅,这是因为老鼠确实是深度近视眼。高等动物的眼睛里有一层视网膜,上面有两种感觉细胞——圆柱细胞和圆椎细胞。在暗弱的光线下,只有圆柱细胞有感光作用,而强光下主要是圆椎细胞起感光作用。鼠眼的圆柱细胞比圆椎细胞发达,只能  相似文献   

19.
人造视网膜将外来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用人造视网膜替代外层受损视网膜的功能,直接用人造视网膜处理之后的信号刺激视网膜内部神经细胞,从而使外部视网膜病变引起的失明得到恢复.而微电极之前的图像信息处理过程需要一个视觉信息处理模型为基础.该文利用子波变换对图像信息处理的灵活方便性,以及子波变换与人眼视觉信息处理过程的相一致性.在目前子波研究的基础上,把子波变换的思想应用于可恢复盲人视觉的视觉信息处理模型之中.  相似文献   

20.
视觉器官眼球,在胎生期最早形成结构框架时还没有视觉功能,婴儿出生后在外界光线刺激中飞快成长发育,尤其是感光屏幕视网膜,由视细胞和传递神经纤维组成的黄斑区,接受光线刺激发育最快,生后5个月左右,黄斑中心发育基本完善,感光能力逐渐提高。孩子3—4岁时眼球和球内组织发育成长已完成78%左右,5岁前后视觉功能已达正常水平。婴儿发育成长全靠丰富的营养和必需元素,母乳对婴儿的生长发育元素品种齐全,比率适宜,科学家称为最佳健康食品。所以全母乳喂养的婴儿视觉器官发育正常,视觉功能灵敏,笔者在几十年中观察了10万人群,发现视功能欠佳的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