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音乐在整个社会活动中自有其特定的位置,并占有社会一席之地,发挥其功用。本文主要简单论述了音乐与政治、哲学、宗教、科学的相互关系以及社会功用,即审美功用、认识功用、社会组织功用等  相似文献   

2.
论音乐的生活性和时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其根源无不深藏于社会生活之中,任何一种音乐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音乐产生于人类社会,并且作用于人类社会,音乐一旦产生就要在社会生活中发生影响,参与人际关系的交流,达到音乐本身对社会起某种作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从音乐社会学的角度看,音乐的社会功能分为非倾向性功能、审美功能和倾向性功能。音乐中的情感内容和非音乐因素是实现音乐倾向性功能的客观条件。人们在接触音乐之后进行的丰富联想是实现倾向性功能的主观条件,只有在上述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音乐才能发挥其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4.
音乐艺术产生于社会性的活动和人们的思维活动,音乐的社会功能是其存在价值的具体体现。音乐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随着时代的不断变革和进步,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多元仪式音乐和谐共生是云南佤族同其他民族和谐、团结民族关系在音乐范畴中的投射。民族迁徙、杂居形成的互嵌格局为佤族仪式音乐文化生成、交融提供了社会条件,“和而不同”思维模式是佤族多元仪式音乐和谐共生的心理基础,持续吸纳异质仪式音乐要素并将其整合于佤族民族文化是佤族多元仪式音乐和谐共生之根本。佤族多元仪式音乐构筑了佤族共同精神家园,其生成与演化模式契合了中华民族音乐“多元一体”特质。  相似文献   

6.
中学音乐教育能否加强学生音乐美感的培养,这是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重大问题。 一、要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与措施 学生的音乐美感的强弱。其实是由其后天的社会生活影响决定的,音乐美感和其它艺术美感一样,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现代音乐逐渐打破传统的作曲法则,创作手法重视求新、求变。其音乐的特点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特征;人们普遍个性张扬,要求创新,音乐观念和审美理想都有了极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音乐审美趣味具有主观性、自由性、封闭性、保守性,同时又具有开放性和可转移性;音乐趣味特点的形成不是浅显的感觉和单一的情感因素构成,而是由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心理结构系统支配着它;不同的时代、民族、阶级和不同的群体,由于其社会条件背景的不同而构成了音乐审美趣味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刘洪霞 《现代教育》2003,(14):52-52
音乐艺术教育对人深层素质的滋养与开发,是其它任何教育难以企及的,更是无法替代的。校园文化中的音乐教育着眼于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的音乐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其分别定位为乐以辅德、乐以益智、乐以促体、乐以怡情。其社会责任为普及音乐教育、传播音乐知识、讨论音乐问题、开展音乐评价,弘扬民族音乐优秀传统,介绍国内外优秀音乐作品。根据校园文化中的音乐教育的特征、功能和内容,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0.
美国黑人灵歌作为美国黑人音乐与宗教的集中体现,是非洲黑人音乐文化在美国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下的产物。文章论述了美国黑人灵歌的起源及发展脉络,探讨了其非洲渊源性、宗教性、斗争性和集团交流性,以及对世界音乐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阿多诺对现代音乐的贡献是巨大的。他通过对现代音乐的社会本质、精神内涵、风格技法、历史处境以及社会功能与前途等全面分析与批判,大胆犀利地揭露了垄断资本主义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他的音乐哲学思想启发了人们对现代音乐产生的社会根源、社会本质以及前途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和重新评价;他创造性地融合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并结合音乐美学、音乐文学以及对音乐本体的专业性分析。提出了独树一帜的音乐哲学观,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本文通过对阿多诺现代音乐哲学观的介绍与思考。意在加深音乐研究者对西方现代音乐及其背景的理解,并以此管窥阿多诺哲学思想的基本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欧洲浪漫主义音乐文化有鲜明的哲学美学基础,其产生、演变深刻地体现了音乐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对当时欧洲浪漫主义哲学、美学的回应.  相似文献   

13.
韩冰  王宏 《教育艺术》2006,(8):41-41
音乐艺术教育对人深层素质的滋养与开发,是其它任何教育形式所难以企及的,更是无法替代的。校园文化中的音乐教育着眼于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的音乐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其定位为乐以辅德、乐以益智、乐以促体、乐以怡情;其社会责任为普及音乐教育,传播音乐知识,讨论音乐问题,开展音乐评价,弘扬民族音乐优秀传统,介绍国内外优秀音乐作品。根据校园文化中的音乐教育的特征、功能、主要内容,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充分运用艺术教育的特殊功能来促成青少年学生素质的提高,使他们从音乐自娱升华到人格的完善。  相似文献   

14.
音乐自古以来便存在,随着其数千年来的发展,音乐艺术的作用从最初的抒发情感、记录事情逐渐发展到后来反映社会发展情况、培养民族文化素养、教育群众等。根据现代社会哲学对音乐艺术的理解,我们可看出音乐艺术是和人类思想息息相关的,其最终所表现出来的成果是人们思想内容与思考模式的结合,人与人、人与自然甚至社会交流情感的载体,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音乐艺术的社会效果越来越重视,无论是普通群众还是专业音乐工作者,都需要清楚音乐艺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正视其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力。本文基于此社会背景,对音乐艺术的社会效果进行基本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5.
唐太宗的音乐观分作两个层面。其一是音乐认识论。由于他不懂得音乐表现人的感情,更不懂得音乐以其特殊的语言来表现感情,就认为音乐作品本身不带悲苦欢乐的情绪,而是作为作品接受者的人,由自己心情的悲苦欢乐而赋予作品以情绪的。这便无限夸大了接受者的主观认识能力,从而取消了作品自身质的规定性。其二是音乐社会学论。由于他不懂得儒家功利主义音乐观,不懂得音乐同政治、社会、风俗等的关系,就认为音乐作品同国家的兴亡、社会的治乱没有什么关系。他的音乐认识论,是音乐社会学论的理论基础;音乐社会学论,是音乐认识论向社会生活、政治活动的必然推演。音乐对于唐太宗来说,还是一片盲区。  相似文献   

16.
对当前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的评析徐晋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和器乐已成为人们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环。为此,家长为孩子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其取得的成效是:第一,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音乐人材;第二,为下一代提供...  相似文献   

17.
裴菊安 《高教研究》2006,22(3):24-26
音乐反映社会,又给予社会以深刻的影响。音乐的审美、认识和教育三种功能对社会有着深远的作用。论述了音乐的审美、认识和教育三种社会功能对社会及人们生活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音乐化的发展历史中,音乐化基于其传承和发展的需要赋予音乐教育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存在价值,而音乐教育则给音乐化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因此,探讨音乐化与音乐教育的关系,认识音乐教育在民族精神培养、音乐化传统保持、音乐化的创新与发展及其在音乐化传承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学习和借鉴其它音乐化传统和音乐教育体系中的成功经验,对于繁荣我国民族音乐化以及发展我国的现代教育具有现实意义,章从三个方面对音乐化与音乐教育的关系给予论述。  相似文献   

19.
如今的社会,一个现象正越来越被大众所认识、所接受,那就是艺术考级。而其中又尤其以音乐考级种类最为繁多,级数高低明显,参与人数最广。音乐考级对社会考生的音乐学习提供了一个方向,使其在音乐学习的路上得到更多的规范和专业的指导,从而使其更快地更好地达到其本身所需要的水平阶梯。但同时音乐考级的一些负面问题也难免暴露,社会对考级的盲目看待,正在或者已经导致了很多反面典型,这不但会降低音乐爱好者的学习积极性,更会违背音乐考级的目的,从而阻碍音乐普及的发展甚至倒退。为了更好地对研究并认识音乐考级,进而对其发展提供积极的意见,本文主要从社会音乐考级的利弊等方面给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它通过人们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音乐除却其本身特有的乐音和乐音组织形式含有净化人们心灵的因素外,其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在于接受主体的感性体验和最终的理性参与。一、音乐道德教育功能溯源所谓音乐的道德教育功能,即乐音及构成音乐的形式对人们之间或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和人的善恶观念、情感、意向、信念的教化功效。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师旷首先把音乐与道德联系在一起,认为靡靡之乐是“亡国之音”,不能听,“清微”、“清用”,德薄之人不能听。说音乐是通过各地风谣的交流传播德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