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林芙美子是日本最具知名度的女作家之一,她的长篇小说《浮云》以反战争和爱情为主题,通过林芙美子细腻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日本战后颓废混乱的社会状况和男女不同的爱情观念。基于此,以小说曲折复杂的爱情故事为突破口,对林芙美子的爱情观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2.
《大连大学学报》2015,(5):46-51
林芙美子是日本昭和时期最为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其一生酷爱旅行,曾先后5次出游中国东北三省。她与这里似乎有着某种特别的情缘。通过梳理林芙美子的几次东北之旅并研读其相关游记作品,可见林芙美子心中的东北印象;结合史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可从主、客观两方面剖析其酷爱东北之旅的缘由;同时了解她对中国及中国人的认知。由于林芙美子几次访华的身份、时期及背景不同,她的中国印象也由单纯的喜爱转变为暧昧的敌意。由此可见,特殊时期下部分日本作家屈服于军国主义国家机器的事实。  相似文献   

3.
侵华战争期间日本绝大多数文学家都是“战争协力者”,然而战后关于战争责任问题的声讨和追究却虎头蛇尾,不了了之,半途而废。日本战后文学的总体倾向,实质上不是反对“战争”,而是反对“战败”;不是反省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而是刻意表现日本人本身的受害。更有一批作家反抗战后的和平秩序,发泄对战败投降的不满和悲哀,甚至公开为侵略战争辩解。而揭露侵华战争罪恶,真诚反省的作家,半个世纪以来寥若晨星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以"南京"为主题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层出不穷,这引起学界的关注和热议。而在日本侵华期间,也有一些南京主题的文学出现,这其中就包括林芙美子的『女性の南京一番乗り』、『南京まで』『黄鶴』等以中国南京为背景和舞台创作的一系列文学作品。作为"记录皇军不灭之战功,建构战争文学之高峰"的日本"笔部队"中两位女作家之一的林芙美子放弃了自由主义个人奋斗的思想,在举国迷狂的战争宣传中迷失了自我的方向。由于几次访华的身份、时期及背景不同,她的中国印象也由喜爱变为敌意。昭和12年12月31日林芙美子作为《每日新闻》的特派员在南京大屠杀刚刚结束后抵达南京,面对惨绝人寰的事实,却为迎合当时日本的国策,而写出种种与事实不符的报道,扭曲战争的真相。因此,林芙美子笔下的中国人形象是负面和丑恶的。目前,在国内对于日本国策文学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而对于日本女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呈现的南京主题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文章以林芙美子寓华期间创作的描写南京沦陷的一系列小说为例,解析小说中的南京主题,揭示日本女作家在战争背景下的精神选择和扭曲的心路历程,从而对日本的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进行批判,以史为鉴,进一步探讨战争对当今社会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作为昭和时期三大女流作家之一,林芙美子在她的小说世界里塑造了许多在物质世界艰难生存,在精神层面寻求救赎的女性形象。通过放浪来获得救赎,凭借逃离来确立女性的主体性认知是林芙美子的文学特质。一方面,林芙美子的文学赤裸裸地暴露了近代男权社会下女性话语权的缺失,对父权社会下女性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强烈的同情;另一方面描绘了女性为争取话语权进行的抗争与奋斗,体现了她强烈的女性意识和女性关怀。  相似文献   

6.
斯嘉丽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在<飘>中塑造的一个形象.本文按照美国內战的爆发,从战前、战中和战后的顺序来分析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历程,即斯嘉丽在战争中得到成长.她由一个战前的任性少女到战争中独自撑起家庭重担的坚强女性,让我们在战火硝烟中见证她人格的魅力与人性的光辉伟大.  相似文献   

7.
李明 《考试周刊》2012,(22):23-24
林芙美子在一生当中八次来过中国,而这八次访华性质可分为两个时期来看待。第一次(1928年)到第五次(1936年)访华,都是在比较安定的国情下进行的旅行或访问,可以分析出她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心情和行动。而第六次(1937年)到第八次(1941年)访华,则是在战争中参加的国家组织的行动,可以说是当时顺应国策而进行的从军之旅。  相似文献   

8.
小说《对纯真的爱》是德国作家威廉·格纳齐诺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作为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代,格纳齐诺没有急于追问父辈应对二战所承担的罪责,而是将他们作为战争的受害者,描写战争如何摧毁了他们的信念﹑理想和希望,导致他们在战后因这种心理创伤而无法正常生活。小说不仅书写了战争亲历者的直接创伤,还书写了战争对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所造成的间接创伤。作品中所描绘的双重创伤既是对战争的控诉,又是对战争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林芙美子是日本昭和时代杰出的女性作家,因处女作《放浪记》而成名。因小时候跟随父母在九州各地辗转流浪,一生都喜欢旅行。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旅行,不仅在国内,也去国外旅行。在这些旅行中,唯独有一个地方--满洲她去了四次,并表达了对这个地方的喜爱,还把作品的舞台背景设置在此。满洲这块大地是具有自己特殊的历史意义和地位,这跟林芙美子的满洲之旅是有一定关联的。本文通过分析林芙美子满洲之旅的所见所闻,探究满洲之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林芙美子因女性书写而知名,但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并不符合近代日本“贤妻良母”的文化规约。本文以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为阐释框架,以《放浪记》《河沙鱼》《晚菊》三部作品为研究对象,梳理出林芙美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谱系及其内在的关联性,分析“芙美子”“千惠子”“阿欣”这三位女性是如何凭借身体表象僭越男权规约并重构自我的。通过考察三位女性对男权秩序的身份越境,指出了林芙美子女性形象谱系书写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鹤 《华章》2011,(13)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不朽之作.她的成功在于对女主人公斯嘉丽情感的真实写照,塑造了一个独特人物形象.小说主要描写的美国南北战争时一个女性的成长经历.主人公斯嘉丽既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她拥有许多少女的共同特征:热情、开朗、纯真、浪漫,但她又是一个不平凡的女子,面对环境变化,表现出她的坚强、勇敢、拼搏、自强.本文从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分析了斯嘉丽的性格变化.战前她是一个幼稚、任性的少女,战中经过磨难她变成了一个精明强悍、敢做敢为,但又吝啬贪婪的女人,战后的她经过战争的洗礼她变的成熟干练,更加的顽强,赋予备斗精神.  相似文献   

12.
蔡雨 《教书育人》2010,(5):110-112
一 林芙美子与萧红的女性意识之形成及发展 “花的生命是短暂的,而人世的苦难却是漫长的。”林芙美子一生的命运正如她自己笔下所写,虽只有短短48年,却充满了坎坷与波折。她生于山口县下关市,是一个货郎的私生女。在出生之后不久跟随母亲逃到樱岛,三、四岁就开始跟随母亲和养父在九州一代行商,做过女招待、保姆等工作。  相似文献   

13.
1931-1945年日本的对外战争与工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说明1931-1945年日本的对外战争与其经济发展的关系。日本之所以走上对外侵略战争的道路,是为了夺取海外市场和资源,而当时由于日本经济的相对落后性无法通过和平的经济方法实现这种目的。为支撑战争,这一时期日本进行了重化工业化,而基础的薄弱和资源的短缺,使以军需工业发展为内容的这种重化工业化只能以牺牲和平工业来实现。为战争目的发展起来的重化工业的设备、技术和劳动力成了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战争的经历从体制上塑造了战后日本的发展模式,是日本式资本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红高粱》是战争修辞话语的另类:其非宏大、非高调叙事,引导了关于战争的另类想象。对强悍生命的修辞书写,召唤着民族的刚健之魂,并接续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尚“力”传统。莫言的时间修辞改写了战争叙事流程。作家在战争现实之外,重建了一个关于战争的审美现场,也重建了战争修辞话语的审美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15.
从东史郎诉讼案看日本社会的二战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史朗诉讼案表面是两个日本老兵为了一起虐杀中国人的暴行而上法庭,实则反映了日本社会怎样对待南京大屠杀、怎样对待战争的性质问题。战后日本社会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对待南京大屠杀、对待战争的状况。日本为什么会这样?本文认为有四个因素,而日本能否正视日本对外侵略历史和承担战争罪责则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6.25战争在韩国历史上可以说是一场悲剧.这场由于意识形态分歧引发的动乱从1950年6月25日一直持续到1953年7月27日.这场战争除了一般战争的特征外,还具有理念战争、同胞相争以及参战国多而国际化等特殊性相交加的战争,至今仍没有完全结束,并作为引发许多现实问题的导火线尚存在着.6.25之前韩国民族获得了解放,南北方于1948年分别成立单方政府,但是在当时人们的心理仍抱有国家统一的希望.在战场上、俘虏收容所里、在大丘到釜山的避难路上匿名地流浪的生活状况,即使是战争结束后,从这种体验的黑影中解脱出来也不是容易的事.6.25是战后作家们像生命一样对待的题材,从而出现了战争小说、分段小说、离散小说、乡愁小说等小说样式.  相似文献   

17.
《红高梁》是战争修辞话语的另类:其非宏大、非高调叙事,引导了关于战争的另类想象。对强悍生命的修辞书写,召唤着民族的刚健之魂,并接续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尚“力”传统。莫言的时间修辞改写了战争叙事流程。作家在战争现实之外,重建了一个关于战争的审美现场,也重建了战争修辞话语的审美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18.
大冈升平在二战期间亲身经历了战争。战后,他根据自身的战争体验,创作了一系列的战争文学作品。他主要从微观的视角、受害者的视角和庶民的视角描写战争,揭示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与扭曲,而没有从历史的、社会的角度追究日本侵略战争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甲午中日战争是改变东亚传统国际秩序的大事件,对当时及之后的日本作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日本女作家樋口一叶为例,分析了战时及之后她的作品中对战争的态度及对中国的书写,总结了先行研究的成绩和不足之处,指明了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20.
井上靖的历史小说《敦煌》中弥漫着人道主义关怀的气息,小说中塑造了一位在历史的浪潮中坚韧前行的主人公形象,体现了作家对战乱中普通民众所承受的苦难的同情与关怀。本文结合史实以及井上靖日记等最新材料,解析了小说中所表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成因,其中外因为战后日本文坛的人道主义潮流以及作家亲历的战争体验,内因为井上靖自幼养成的冷静、客观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