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树人 《记者摇篮》2009,(12):22-22
许多记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被采访对象的事迹很生动,催人泪下。可是,稿子写出来后,自己一看或一读,采访时的感动不见了,眼泪说啥也不出来了。感人的事迹变成铅字后,为什么不感人了呢?这确实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有些记者一接触到采访任务,便径直找采访对象了解,立成稿件,至于周围群众反映和环境条件如何很少问津。这种采访方法是需要打一个大问号的。有一位记者去采访某地一个典型人物,关起门来和采访对象谈了大半天,挖了不少“事迹”,撰写了一篇报道。说来也巧,在稿件发表之日,正是这个“典型”被宣判之时,一边无线电波广播着他的“先进事迹”,一边公审着他的犯罪事实,真是让人啼笑皆非。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采访的成功与否,决定着稿件质量的高低。许多有名气、有造诣的记者,都懂得采访对于写作  相似文献   

3.
要想把党的优秀儿女的事迹变成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作为一名党报记者,加强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和作风修养十分重要。第一、为人要正派。这是新闻工作者的必备素质。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只有恪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被采访对象才会乐于同你接触、交谈,才能够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素材。1989年11月,我去采访来龙镇中心税务所所长  相似文献   

4.
我之所以只写高粮同志的采访事迹片断,是因为我只跟着他采访了一段时间,不可能了解更多的事迹。然而,就在这段采访的过程中,高粮同志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实事求是的采访作风,不为名利的高尚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3年5月,当年63岁的高级记者高粮来到云南边防采访,有关部门介绍他到中越边境某团采访指战员们五次扑灭山火,保护国家森林的事迹。当时,我刚调到团里当兼职新闻干事.高粮同志一到,我就向他介绍了扑灭山火的有关情况。我认为:凭着高级记者的手笔,又有我介绍的那些情况,他足  相似文献   

5.
元月3日,一支不寻常的队伍从北京来到南昌,他们是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十一家中央新闻单位的记者们,这些记者组成中央新闻单位邱娥国事迹采访组,对人民的好警察,南昌市筷子巷派出所户籍警邱娥国的先进事迹进行采访。这批记者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在他们笔下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不计其数,然而,当记者们走进筷子巷派出所辖区的大街小巷,与居民群众促膝交谈后,邱娥国那一桩桩感人的事迹,却给他们带来近年来少有的心灵的震撼。《中国妇女报》记者孔庆芸说:“经过采访以后,和居民接触,他们亲口所说出…  相似文献   

6.
简讯     
河南濮阳日报社青年记者张永峰,王启军骑自行车完成了濮阳市沿黄河乡村纪行采访。他们的事迹受到了市委宣传部表彰。该报这一做法,对一些青年记者转变作风起了  相似文献   

7.
在我20多年新闻工作实践中,有三次最难忘的突发性事件的采访。——女大学生邵小莉跳湖救人,献出了生命,记者连夜赶到现场…… 1982年6月17日,陕西中医学院中医系学生邵小莉,为抢救一名落水儿童,光荣献身。采访中,我深深被这位大学生的事迹所感动,噙着泪水,发了第一篇消息(健康报1982年6月24日)。  相似文献   

8.
简讯     
河南濮阳日报社青年记者张永峰、王启军骑自行车完成了濮阳市沿黄河乡村纪行采访。他们的事迹  相似文献   

9.
悼念叶邦瑾     
1946年秋天,我到苏中分社工作不久,分社举行了一次隆重的追悼会。在这个会上,追悼两位在前哨战地采访牺牲的记者,其中一位就是叶邦瑾同志。在会上,冯岗副社长和从南线(当时的前线,现在的苏北沿江地区)回来的记者介绍了这两位记者光荣牺牲的事迹。作为初到新华社  相似文献   

10.
贾凤玲 《新闻传播》2010,(3):127-127
记者提高审美观十分重要,有件事对我启发很大。1999年我刚来到秦皇岛时,一次到青龙满族自治县去采访无意听到一件事。一个在县公安局当户籍民警叫荣芳的姑娘冲破各种阻力,嫁给一个个体残疾青年,围绕结婚前后事迹十分感人。对于这件事我进行了深入多方采访,采访后煞费苦心地定了好多题,  相似文献   

11.
社会是纷繁复杂的。作为社会活动家的新闻记者(包括业余通讯员),应该培养自己辨疑的本领,善于从被人掩饰的假象中,发现问题,揭示问题,采写出真实、感人的新闻。在这方面,许多老记者或通讯员,都有体验和教训。比如,原解放军报记者何光先当年去采访一位护理员。刚接触时,觉得采访对象谈吐自然,事迹新鲜:她主动帮助别的护理员洗尿盆,用手抠掉大便池里的黄锈;她安心本职工作,在领导调她当院部文书时都“让贤”了  相似文献   

12.
一次采访中,一位采访对象感叹地说,你们有些记者不像记者,像导演.他告诉我,一家电视台记者来采访时,要什么镜头,该做什么,从头到尾都是记者在提要求,作为被采访对象,只是按照记者的要求去做.一次采访下来,感觉就像在拍戏.  相似文献   

13.
《国旗手陶维革病故》的报道引起的思考戴艺6月7日《东方时空》播出了《国旗手陶维革病故》的报道,并采访了曾7次采访陶维革的记者。陶维革的事迹《东方时空》曾做过4次报道.记者多次追踪采访为的是通过旗手陶维革在身患重病后对国旗的热爱,歌颂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4.
隐性采访是指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新闻采访形式,常被人称为暗访,它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的。考察记者暗访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作为一种采访手段,它是新闻史上激烈的报业竞争所催生的。隐性采访近年来被新闻媒体广泛采用,但随之而来的是滥用隐性采访、侵犯被采访对象的合法权益、违反记者职业道德的事件时有发生。同时,隐性采访在理论上也始终处于一种法律和伦理的悖论、记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的悖论之中。隐性采访所引起的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冲突与平衡、准公权和私…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常常与被采访对象产生交流障碍的问题,提出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该注重的提问技巧,即在提问中应包含语言、策略、情感三种素质,以达到记者从被采访对象处了解真实情况、顺利完成采访任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暗访是新闻采访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采访方式由于记者隐藏了自己的身份和意图,不会引起被访者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易深入到事件的本质层面,了解到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有助于记者把握采访时的主动权。记者采访可以明察也可以暗访,而暗访已被业内看作记者深入采访的一种标志。在信息不对称的  相似文献   

17.
记者职业在百姓眼中,既神秘又威严,因此在百姓心中对记者充满了敬畏。当记者下到基层进行采访时,常常受到的是较高层次的礼遇。然而,也有记者在采访中,被冷落,被拒绝,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包括记者本人在与被采访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交往失误。采访是记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作为交流中的主动方,记者要能够驾驭采访活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记者与被采访对象都是第一次打交道。在采访前,双方的人际交往关系处于零接触状态,为得到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记者必须要与被采访对象由开始的彼此无关,到逐渐引起对方的关注,直至产生情感…  相似文献   

18.
近两年来,我们许多记者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的号召,纷纷奔赴老少边穷地区,奔赴厂矿、农村、牧区,奔赴部队边卡哨所和科技试验、研究场所,向战斗在第一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解放军指战员学习、采访。在这次抗洪救灾中,我们的记者又以灾情为命令,迅速奔赴第一线。他们涉深水、顶酷暑,以顽强的战斗精神,及时地向全国、全世界报道了我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英勇抗洪,自力更生,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可歌可泣事迹。本刊从这期起,开辟《来自采访第一线》栏目,专门刊登记者们来自采访第一线的报告、日记等稿件。这期刊登的是人民日报几位记者采访抗洪救灾第一线的一组记录。  相似文献   

19.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00年一年中,全国就曾经连续发生过:沈阳“白玫瑰”美容保健公司非法拘禁《焦点访谈》记者事件;济南记者被保安殴打事件;东莞塌楼事故记者采访被群殴相机被抢事件;南方都市报记者被打事件;山西煤矿爆炸记者采访被殴失踪事件;3家媒体记者采访江门事故遭围攻殴打事件;深圳记者被打摄像机被砸事件;上海两记者厦门遭殴打事件;衡南暴力殴打记者事件;广州《羊城晚报》记者被恐吓、追打事件;质量万里行记者西安遭暴力事件;南京围殴记者事件……在以上列举的事件中,我们不难发现,一部分采访对象在面对记者时…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来,我们许多记者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的号召,纷纷奔赴老少边穷地区,奔赴厂矿、农村、牧区,奔赴部队边卡哨所和科技试验、研究场所,向战斗在第一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解放军指战员学习、采访。在这次抗洪救灾中,我们的记者又以灾情为命令,迅速奔赴第一线。他们涉深水、顶酷暑,以顽强的战斗精神,及时地向全国、全世界报道了我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英勇抗洪,自力更生,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可歌可泣事迹。本刊从这期起,开辟《来自采访第一线》栏目,专门刊登记者们来自采访第一线的报告、日记等稿件。这期刊登的是人民日报几位记者采访抗洪救灾第一线的一组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