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刚开始尝试着写稿时,因没有投入真情实感,又随随便便地把稿子寄了出去,结果,寄出10多篇稿子竟未实现零的突破。后来,我又写了一篇反映我真实想法和情感的稿件──《列兵之梦》,确实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说了出来,表达了一个列兵的梦想和追求。结果,很快就被《文学艺术报》采用了。而且,编辑老师还给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鼓励信。这说明,凝聚着我真情实感的稿子,打动了编辑。再以后,每次我写稿时,尽量带着感情去写,结果,又陆续发表了不少作品。由此,我深深地理解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吉言。写稿要凭真情感@余永春!济南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 今年以来我有两件喜事。一是5月16日观看了总政歌舞团的慰问演出。二是6月9日我代表基层官兵写给彭丽媛等演员的一封感谢信被军报采用。 看了总政歌舞团的慰问演出以后,为了表达我们基层官兵由衷的谢意和感激之情,我写了《致彭丽媛的一封信》。信写出来了,可是往哪里寄呢?有的同事说:“只有在解放军报上发表,才有可能被艺术家门看到”。也有的同事说:“你一没资历,二没关系,这么长的稿子,人家编辑看都不会看的”。我有点犹豫了,但转念一想,既然写出来了,试一试吧,遂将稿子寄给了周末文化版责任编辑曹慧民老师…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人到三十不学艺,可我正是这个年龄走上了新闻写作这条路的。1998年秋天,我所在的河北省清河县农发行行长看我文字基础还可以,让我搞宣传报道。我自知才疏学浅,可又不敢推辞,只好硬着头皮干了起来。凭着自己干什么工作都尽心尽力的热情劲,半年时间就赶写了几十篇稿子寄出去,结果仅是在《邢台日报》上看到一篇几十字的“火柴盒”。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搞报道的“料”。迷茫之时,我被农发行邢台分行推荐,于1999年初参加了《邢台日报》新闻培训班,经过编辑老师们的点拨,我很快悟出了:写新闻,光有热情还不够,关键…  相似文献   

4.
小的不做,大的又做不来,这是一些人的一种通病。我想起了我自己写稿的一些经历。记得我工作后,也是我有生以来发表的第一篇稿子是在山东省教委《中学生报》“青春短笛”栏目里发表的一首自由诗,一共16行,150多字。那时我的学生都争相传阅那期报纸,读那篇稿子。一位老哥说:“这样的稿子也能发表,好,咱也写!”我还半带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其实有些稿子很容易发表,就看你写不写。你只要写,就能发表。”而我,  相似文献   

5.
我先讲一段往事:我家在苏南,一九四九年春解放,当时工作队住在我家里,他们的言行和作风很使我感动,我就给苏南日报写了一个稿子。我刚把稿子寄走,心里又有顾虑,因为国民党几天前还到我们村里来过。于是我又写信给报社,要求把稿內的具体地址勾掉。接着,报社马上写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不少报刊开辟了生活版或生活专栏.给通讯员开辟了新的写作阵地。我最早写“百味人生”稿还是在1989年。那年.我看到我家的沙发在短短的几年内.更新换代几次。回想起沙发这类家俱,建国初只有高手才使用.而如今沙发不仅进了寻常百姓家.且式样是换了一茬又一茬.我便写出了《我家的沙发》这篇反映生活变化的稿子.被某报采用。此后.在写好新闻稿的同时.我总喜欢捕捉一些生活类信启、,写一些生活搞。去年我探亲时,给80高龄的父母买了一个可以发出笑声的“老人乐”玩具,父母高兴极了。我便写了《还给爹妈一个笑》的稿子被采用…  相似文献   

7.
人民日报总编辑给我写回信1996年12月21日上班时,我看到办公桌上放着一封人民日报社给我的信。我以为这不过是一封千篇一律的铅字退稿信。可是拆开一看,是一封手写回信。那清秀工整的笔迹,亲切的话语,使我异常高兴,我迫不及待地逐字逐句地阅读,等我看到最后...  相似文献   

8.
初学新闻写作,我很痴迷。一个月就往报社发稿30余篇。可几个月后,都如泥牛入海──毫无消息。但我没有心灰意冷。一天夜里我拿出昔日的底稿反复琢磨,突然发觉其中的《连长,能否与我谈谈心?》这篇稿,题意很好,就是条理有些紊乱,于是我又对原稿认真加工修改眷清,把稿子寄了出去。十余天后,竟被《解放军报》刊用了。这篇稿子,使我尝到了甜头,我也悟出一个道理:上稿本必凭关系,“熟了的瓜自然有人采”,已经被枪毙的稿子中也有基础好的,只要认真加工,仍可使它起死回生。从此以后,我写稿不图写得多了,而是一篇稿写了改,改了又…  相似文献   

9.
惊悸     
一个同事将一封读者来信丢在了我的案头,一瞅那来信上贴着我写的那篇稿子的剪报.和那上面鲜血般勾勒错误的红道道,我的心立即哆眸剧跳起来。我心急眼雾地把来信扫了一遍,就像突然遭到电击一般,我在坐椅上呆愣死默了好长时间。未了,一个声音从我心底升起,在耳畔轰响:“存不得侥幸,偷不得懒呀!你有一丝侥幸,偷一时懒,就会给你个人造成负面影响,给你的报纸造成很大损害!”那篇稿件内容是替编辑部寻找一位热心读者。报社从今年四月初起,每隔一个星期左右都会收到一个信件,那信封里装的是先几天出的本报,每张报几乎每篇文章都写…  相似文献   

10.
我最初认识潘国平是在稿子上,那是1980年的事。他不仅经常写稿,还常常附上一封简短的信, 什么“不求见报,只求赐教”,“我已作了修改,请再指点”云云。这三言两语,看得出他是个虚心好学的人。虚心使人进步。到了九十年代,潘国平采写的新闻作品不仅在《徐州矿工报》面世,而且上了省广播电台、《新华日报》和《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最难忘的是自己第一次在《解放军报》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那次,我写的稿寄出不到一个星期,就收到贵报的报样,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别提多高兴了,兴奋得一夜没睡好觉,心想我也能写稿了,尤其是不相识的编辑还在回信中在我的稿子上加了一段评语,让我继续努力写稿子,将具有新闻性的稿寄给报社。就是这篇稿激励我笔耕不辍20年。如今,自己虽有很多稿子见于各报,但很少能遇见像军报这样负责任的编辑。现在是信息社会,报纸林林总总,但可怕的是有些报刊是老虎屁股摸不得,读者的意见听不得,通讯员的槁子看不得。广告效益生辉,…  相似文献   

12.
徐盈和彭子冈夫妇有很成功的记者生涯,为中国家命事业做过很多事。他们夫妇都是沈从文的朋友。我因为搜集名人手迹的缘故,看到一封沈从文致彭子冈的轶礼。写信的时间大约是沈从文主编《大公报》副刊的年代,还是流水一样活泼而灵气的语言,说理说事都是那么婉转潺缓,没有丝毫的霸气。“于同兄:得你一信,才知道我信上发了牢骚。你不说我还不明白,因为一写信就随便说说事实的!(写长信成习惯不是牢骚!)”彭子冈是女子,对着一位女子称兄表示尊重。沈从文喜欢写长信是出了名的,这点他在自传中也多次提到,特别是他的两个好朋友胡也频…  相似文献   

13.
一切都似乎是在不经意中发生的。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有人说我去年另辟蹊径,寻出一条自己的路子,在重大题材上有所尝试。说实在的,去年的一年,在忙乱中我几乎是遇到什么写什么,很少有另外的想法。这里,只能回过头去,寻找一点采写的体会。(一)我感觉中的“重大”1992年聂荣臻逝世,我很快写出了近万字的《十大元帅都走了》的稿子,被《中国青年报》和《中国工商时报》抢着先后在两天时间里用整版刊登,接着被几十家报纸转载、连载,全国发行量最大的《读者文摘》以6个页码的篇幅在头条全文转载。如果说重大题材,这是我写的第…  相似文献   

14.
笔者是一名基层通讯员,由于喜欢新闻写作,经常采写一些新闻稿件并投寄报刊,偶有豆腐块见诸报端,但这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稿子投寄出去便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从事写作几年来,不知是何原因,至今笔者还从未收到过一封退稿信。听一些老通讯员讲,80年代通讯员经常能收到退稿信,有时一些报刊编辑还会就某篇立意取材好、写作技巧不当而未被刊发的稿子邀请通讯员到编辑部现场给予指导、修改,不仅增进了编读往来,而且还能使通讯员从中受益,提高采写水平和稿子质量。笔者以为提高新闻写作水平一方面要靠自身努力,另一方面还要靠那些…  相似文献   

15.
这几年,我发了些作品。加起来,也能编个小册子了。我第一次给杂志投稿,是给《星星》诗刊。一篇很一般化的稿子,虽说自己是费了一番劲的,可也知水平不高,未必会有着落。谁知,二十多天后,竟收到了采用通知。这稿子发在1982年3月号的《星星》杂志,对我来说:意外!再回头看那稿子,经过编辑的一番“装扮”,也很有些意思了。这一下,我激起了兴趣,一篇一篇投出去,也陆陆续续发了一些。有人说:“你编辑部有人!”想想吧,我一个地道的山里人,认识哪个编辑呢? 记忆最深的是《飞天》诗编辑张树申老师。我寄去六七次诗稿,他也回过六七次信,信是那么中肯、亲切:错别字、错用的标点符号哪些要改,哪一节可删去,哪些词语意境不够,今后从哪些方面抓起,等等。记得有一封信有这样的话:今后把字写  相似文献   

16.
记得那是1989年初夏的一天晚上,我静静地坐在电视机前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当看到播音员解说沈阳军区某部注重搞好官兵的艰苦奋斗教育时,我转念一想:近年来,我部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系列教育搞得也不错,经验还被上级转发了呢!我部住房简陋,条件艰苦,如今官兵仍住着50年代建的房屋,但官兵没有抱怨,个个精神振奋,工作、训练热情高涨。我联系这一事实,结合部队系列教育中的做法和成果,对照军地反差,写了篇《在待遇上知足常乐在事业上永不满足》的稿子寄到报社。没想到这一“枪”打中,一个星期后,此搞就在军区报…  相似文献   

17.
1946年2月的一天,宋庆龄收到一封从美国的来信,信中写道: 亲爱的孙夫人: 我非常恭敬地写这封信给你。因为我对你有一个很重要的请求。  相似文献   

18.
我的处女作发表在1991年9月18日的《太原晚报》上,谁能想到一篇“豆腐块”的小文章竟使我走上新闻报道之路。 大学三年级时,我班一名女同学父母双亡,只有高考落榜的妹妹和她相依为命,生活无经济来源,面临退学的困境。班里的同学知道后纷纷捐款,并到家中看望她。我觉得这件事很感人就连夜写了篇500字的表扬稿,第二天送到《太原晚报》社会部。一位编辑看过我的稿子淡淡地说:“写的有点像板报,先放下吧!”我当时感到稿子没有希望,但仍坚持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太原晚报》从头看到尾。就在我几乎绝望的时候,1991…  相似文献   

19.
去夏我以古稀之年害了一场大病,出院后身体虚弱,稍一劳累,比如说写一封千字左右的信吧,就会心律失常。所以什么事都不敢做。《出版科学》要我写写“甘苦谈”,想了半天,还是把50年代中期记得起的写几句塞塞责吧。  相似文献   

20.
前些天去参加一个会,散会时随口对另一家媒体的一个朋友说了句:“要回去写消息”,朋友笑着回了句“副总编还写啥消息”。虽是一句玩笑话,但事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记者可以不写稿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