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虽然学校体育的场地、器材、师资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与改善,但是,学校体育的效果--学生的体质水平、体育能力等并未因此而得到较大的改观.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师生观、课程观的束缚下,教师强行教、学生勉强练的教学方法给上体育课的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出现了随着年龄增长年级升高喜欢上体育课的人数呈下降趋势的现象.不少学生上体育课时消极怠工、无精打彩,而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却生龙活虎、乐此不疲,两者成鲜明的对照.出现这么强烈的反差的原因何在?我认为,原因固然有多方面,但必须看到,要学好体育,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智力水平,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后者起着重要的推动、维持、调节学习的作用.体育教学艺术的本质就在于促进学生乐于进行体育学习,"深化旨在追求运动乐趣的体育学习,满足孩子们的运动欲求,就会产生运动的乐趣,这种欲求的水平越高,越明确,其满足后获得的喜悦也会越大.因此,体育课不能是带有教师强制性的,而必须是能使学生自发、自主地享受运动中的乐趣的体育课".基于这样的因素,让他们变苦学、畏学、厌学为乐学,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2.
"学生从运动中找到乐趣,就会喜欢体育、喜欢体育课"。这是清华大学张威老师对体育教学目标下的一个结论。毋庸置疑,有效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是顺利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和保证优质教学质量的两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张荟 《内江科技》2010,30(1):160-160
“体育课要让学生在运动中获得乐趣,在追求乐趣中得到教育”.要想明白好的体育课是什么,首先得明白体育课的性质,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体育运动技术和知识为主要内容,以通过锻炼学生身体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一门课程、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就能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的助手,成为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者和服务者.  相似文献   

4.
谢树伟 《知识窗》2012,(2X):73-73
<正>《体育课程新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小学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且求新、求异的心理较强,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用新鲜的事物、形式或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体会到上体育课的乐趣。  相似文献   

5.
戴木先 《知识窗》2013,(14):9-9
快乐体育教学是以情感教学为导向,对学生进行以健全的身体教育和人格教育为目标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使学生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体育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体验快乐的体育课,才能实现锻炼身体、发展技能的目标。一、创设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6.
体育课的任务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如果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忽视安全教育,就可能发生运动创伤,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安全教育,了解并掌握运动创伤发生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发生运动创伤后的现场急救处理,以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一、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运动特点1.力量素质的特点在激烈的运动中,力量素质的特点表现在突然启动、快速变  相似文献   

7.
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如何,直接关系体育课的教学效果。通过平时的教学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参加体育运动的乐趣,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奠定学生终身参加体育活动的前提。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从创设问题情境,合理组织安排,改进教学方法,沟通师生情感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和挖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和谐的发展,学生身心愉快地感受体育活动的乐趣,为学生终身体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张卫煜 《科教文汇》2012,(33):172-173
快乐体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得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使全体学生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氛围中生动地活泼地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体验到克服各种困难后的乐趣.让学生从最初的“想学”到“敢学”再到“乐学”,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上体育课的乐趣,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人.快乐体育简而言之就是寓教于乐.“快乐体育”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9.
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如何生动活泼地上好体育课使学生知道应该学,怎样学,喜欢学,直至学会,自然是当前体育教改中的主要问题。实践告诉我们,体育游戏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是“把运动中内在的乐趣作为目的和内容来学习的一种体育”。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廊坊市区中学体育课开展现状进行抽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体育课所开设的内容基本达到课时要求,在安排及成绩考核方面基本上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但是,体育课上课形式却仍按传统模式进行,中学所开设的运动项目严重没有达到课程标准,所开设的运动项目不能满足学生需要,不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学习技能。体育场地、设施、器材这远不能保障和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李永丰 《科教文汇》2009,(27):211-211,225
体育课上学生猝死,体育课女学生为救老师被标枪击中,体育课铅球伤人案,体育课跌倒脾脏破裂案等有关体育课上的运动伤害事故在新闻里时有报道。由于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使得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为了安全而“因噎废食”的现象。因为怕体育课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使得很多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过程中产生害怕心理,不敢做动作,上课就请假;  相似文献   

12.
体育技能教学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体育课是否感兴趣。因为兴趣是引导人们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重要动力。通过体育课的教学来培养学生对体育技能的兴趣,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会体育技能,不仅增加体育知识,而且给体育活动带来了乐趣,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本文将就如何激发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阐述笔者的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3.
《内江科技》2015,(11):153-154
在当下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班级人数多,运动器材及场地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的问题,而且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又参差不齐,高校学生心理趋于成熟,具备自己独立的个性和自主的学习能力,分组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该问题,体育运动又是以肢体语言为主的学科适合分组教学。因此,本文就高校体育课分组教学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游戏教学模式在中学体育课中的运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学体育课运用游戏教学模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主要体现在学生不但提高了运动参与程度,而且在积极兴趣和自主学习程度方面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此外,学生的消极兴趣也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并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且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以下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充分注意学生的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体育课选项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兴趣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理念下实施体育课选项教学,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上课的内容,并按项目分班教学,完全打破常规的体育教学内容顺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经过实验证明,该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满足学生的兴趣和身心要求,有助于学生达成目标.  相似文献   

18.
通过思想教育,到达大学生在运动技术学习过程中唤起体育兴趣的效果,使我们所授内容能够让学生改变对枯燥乏味的体育课传统思想,通过我们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变及有效结合,激发学生对运动技术学习和掌握的兴趣,帮助学生实现主动热情投入到每一堂体育课教学中去,同时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余生活、竞技运动中更好的掌握和熟练运用运动技术而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正确引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调动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欲望,唤起对体育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王振超 《科教文汇》2011,(15):149-150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是人生教育阶段的重要时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教学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与研究,分别从学生基本状况、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体育教学经费投入、体育场地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影响和制约中学体育课开展的主要因素,为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意志,以及为中学体育课的改革与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吴磊 《大众科技》2010,(3):151-152
目前定向运动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普及开展,如何在定向运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学习兴趣,已日益成为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文章就影响学生对定向运动教学兴趣的因素及高校定向运动课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阐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