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周应喜 《江西教育》2007,(12):16-16
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决这些“冲突”(问题1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  相似文献   

2.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想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  相似文献   

3.
王金祯 《甘肃教育》2008,(11):42-42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会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4.
一、教师提问要善于抓住契机,设置矛盾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孔乙己》一文,应抓住“孔乙己是站在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来设问,这句话看似矛盾,实则交代了孔乙己的特俗身份,在社会中的特殊身份也就预示了他的悲惨命运。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相似文献   

5.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取得最佳效果.与教师课堂提问的技巧有很大关系。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几点看法:(一)提问要注意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意味着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6.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他  相似文献   

7.
一、围绕兴趣点,设空以激趣。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阅读理解的知识点。兴趣点上设空白,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昂的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学习《死海不死》时,学生对文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们就抓住时机提出疑问:海怎么会有生死?死海又怎么会不  相似文献   

8.
一、设疑悬念法这种方法就是利用新授课开讲的头几分钟最佳时机,通过设疑,留下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下把学生导入问题情境中去。如有一位教师在开讲《死海不死》一文时,先板书并带点课题:死海不死,然后向学生提出疑问:“‘死海’在什么地方?地理课学到过吗?这个‘海’为什么叫‘死海’呢?既然是‘死海’,可为什么又说‘不死’呢?‘不死’是指什么?课文最后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篇说明文,仔细阅读,看作者是怎么说明‘死海’的死——不死——死,这样一些奇特情况  相似文献   

9.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意提问的艺术,成功的课堂提问往往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一、巧设矛盾,激活思维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可能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种“冲突”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一篇好的说明文,不仅要注意说明的科学性,能准确地向读者介绍有关知识,而且要注意说明的生动性,使读者饶有兴味地阅读。不少优秀的说明文,还能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对读者进行思想教育。说明文《死海不死》就具备以上这几个特点。例如,在介绍死海的特征和形成过程时,课文从揭示“死”与“不死”这一对看似矛盾的概念的涵义入手,除列举了数字、事例加以说明外,还穿插了大段的神话传说,这样,原本并无情节又不动人的科学知识,就可以使读者兴趣盎然,爱不释手。教学本文,就应让学生理解; (一)说明事物,除只抓住其特征外,还应选择吸引读者的“突破口”,抓住读者的阅读心理; (二)神话传说,不少都无案可稽,但在说明文中若能运用得当,却有助于科学的说明; (三)运用数字,是说明的常见方法,但运用中,应掌握严密的科学性。以上三点,既是本课文的特色,又是学生应当而且可以理解的说明方法。教学中,当视为重点。二、疑难字词句补说  相似文献   

11.
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活思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肆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善于生疑,鼓励学生踊跃提出问题。如教学《死海不死》时,我出示题目后问道: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从题目处提出问题,学生思考片刻后,纷纷提出:海怎么有“死”“活”之分呢?既然是“死海”,怎么又“不死”呢?“死海”的“死”指什么?“不死”又是指什么?层层疑问,激活了…  相似文献   

12.
一、从课题突破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以从课题人手。如《死海不死》这篇课文,“不死”是全文文眼所在,也是其结构线索,教学就可以从解题突破,围绕“不死”设计教学思路: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死海”?②“不死”的现象是什么?怎样造成的?③“不死”原因的形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一、从课题突破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以从课题人手。如《死海不死》这篇课文,“不死”是全文文眼所在,也是其结构线索,教学就可以从解题突破,围绕“不死”设计教学思路: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死海”?②“不死”的现象是什么?怎样造成的?③“不死”原因的形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14.
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死海不死》,标题别致精彩,巧用回文设置悬念,引人思索。既然是“死海”,何以又“不死”呢?岂不自相矛盾吗?读了全文就知道了“死海”指的是这海里不具备任何动植物生长的条件,没有任何生物存在;“不死”是指这海水的浮力大,人在海里不用担心会被淹死。“死海不死”一点也没说错,而且饶有兴味。像这种对同一个描述对象既肯定又否定,看似自相矛盾,其实合情合理,从而使语言风趣幽默、耐人寻味的修辞方法,就称为“矛盾”修辞格、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巧用“矛盾”格的范例,撷例赏析,以供借鉴。①……照例的是提着他的两条小鱼,登上岸来向我笑了笑,并且说:“我是为钓,不是为鱼.”(《钓胜于鱼》)  相似文献   

15.
掌握文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理解数字的准确性;了解神话、传说在说明文中所起的作用。一、分析课题,引入新课本文的标题似乎自相矛盾,它本身就给读者设下一个悬念:既然是“死海”,又为什么说它“不死”呢?教师抓住这个矛盾点导入新课:标题中“死”和“不死”的含义...  相似文献   

16.
死海不死     
死海不死【课文题解】既积“死海”,又是“不死”,蕾似矛盾售谬,然而又是g观事实。以揭示这一事特现象为契机,逐层说明了现象的本质、死涵的成因以R死海的现状目前景。【课文简析】本文的目的在于科学地解释“死海”的奇特自然现象,由于树梢的怕当进择自巧妙安排,...  相似文献   

17.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揭示文章内容的窗口。抓住题目就等于找到了文章的脉络。本文试以《死海不死》、《中国石拱桥》为例,说明如何从题目入手分析说明文。《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题目新颖、巧妙。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死”与“不死”入手,精心设计若干个问题,让学生自读、解答。这样设计数学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把握文章内容,另外,也可以使枯燥的说明文教学变得饶有趣味。设计的问题有这样几个: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为“死海”?为什么说死海“不死”?②死海是怎样形成的?③死海的利用价值及发展前景怎样?…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记叙文、美文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那些介绍事物的特征.性质等的说明文.学生往往觉得枯燥无昧.且老师在教说明文时,也无非按以下形式授课事物的特征是什么?应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等等。因此,老师教起来也毫无激情。然而,我在讲授《死海不死》时,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采取“旅游”的形式了解“死海”,学生热情高涨,效果非同寻常。以下是我上《死海不死》的课堂实录:  相似文献   

19.
杨中林 《甘肃教育》2010,(12):23-23
一、解读文章题目得出研究课题 在研读一篇课文时,我们往往可以从题目中知其内蕴,窥其文意,得其意趣。因此,从解读文章题目入手得出研究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收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教《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不安排预习,主要是考虑到课文和课文题目的特点,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题目中两个“死”字的含义,让学生在小组内提出问题,然后集体汇报,得出研究课题。紧扣题目阅读、品读、探究,解读了文字内蕴,理解了文章的重点内容,培养了学生借助文章题目进行有效阅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课文《死海不死》,标题的注释为“根据有关材料编写”。据查对,该文是根据顾玉清所写的《死海不死乎?》(载《世界知识》1981年第3期)一文改写的。改后标题,既与原标题有出入,也与本课文内容所不恰。标题《死海不死》是一个主谓短语。“死海”是名词,作短语的主语部分。中心语是。不死”。短语所陈述的是“死海”的“不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