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文〕余尝①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②,心眼既不专一③,却漫浪④诵读,决⑤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⑥。心既⑦到矣,眼、口岂⑧能不到乎?(选自朱熹《训古学斋规》)〔注释〕①尝:曾经。②子:子通“仔”。③专一:专心一意。④漫  相似文献   

2.
薛荣华 《生活教育》2014,(13):45-46
正南宋著名学者朱熹曾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此乃读书之道,甚为精辟!在小学阶段,学生读书最难做到的就是"心到"。他们读书常犯"有口无心"的毛病。比如,低年级学生常常是"认字式"读课文,不能真正读懂字词的意思;中高年级也有不少学生读课文只满足于把生字读正  相似文献   

3.
<正>近几年,人们不断反思语文教学,许多传统的方法被重新抬到了很高的地位。比如诵读,就几乎被人们当成了语文学习的法宝,在不少语文教师看来,语文阅读教学大可一读了之。其实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大力主张诵读的朱熹说:“余常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到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是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能到乎?”如果上溯得远一点,我们会发现荀子也是这样看的“: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这就告诉人们,诵读也好,听讲也罢,关键是学习的主体要  相似文献   

4.
读书有三到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热,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者乎。  相似文献   

5.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他学问渊博,对经学、史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对读书很有探究,在总结前人读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读书三到”。他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三到之中,心到最紧,心即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训学斋规》)眼到口到表现于外,心到表现于内,朱熹强调读书用心的内在作用。若是像俗话所说的“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也不能真正——做到眼到口到。朱熹说明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朱熹“读书三到”的精神实质体现在“实”、“思”、“勤”这三个字上。先说“实”…  相似文献   

6.
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朱莲倡导三到读书法,他说:“读书有三到:调心到、眼到、回到,心不在此,则限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是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者乎?”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不仅加快阅读速度,而且加深理解的深度。列宁的读书速度和理解深度异常惊人,别人询问是什么原因,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回答说:“当他阅读时,精神非常集中,所以阅读报快。”有一回,一位摄影师走进列宁的办公室,列宁正聚精会神地读报纸。这位摄影师不慌不忙地安装好很笨重的摄…  相似文献   

7.
朱熹曾说过:“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起初,我对这句话不太理解,并且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要先说“心”,再说“眼”,最后说“口”呢?  相似文献   

8.
怎样读书?宋代大学者朱熹曾提倡过“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不过,我还想补充“一到”——手到。因此,这篇短文的题目名之曰:读书“四到”。  相似文献   

9.
“余尝谓”     
韩文丽 《班主任》2010,(10):62-62
我们语文课上学过宋代朱熹的读书名言:“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紧。”这段话右下方醒目的位置写着作者“朱熹”。期末考试填空,要求写出这段话的作者,一个学生的答案是:“余尝谓”。  相似文献   

10.
名家论阅读     
《中文自修》2008,(7):F000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读书有三剑,谓心到、口到,限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漏涌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二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相似文献   

11.
朱熹先生说: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我觉得在低年级汉语拼音教学中,若能充分做到这三到,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口到,读准音的法宝无论是声母还是韵母,都有它自己的发音方法。如:发单  相似文献   

12.
名人读书经     
读书,历来是人类高尚的精神活动。悉心揣摩古今一些名人学者的读书经验,我们将获得有益的启迪。心眼专一宋代大儒朱熹强调读书要“心眼专一”。他说:“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这就告诉我们:读书必须聚  相似文献   

13.
南宋哲学家朱熹的这一名言指明了读书必备的3种能力。“眼到”是指用眼睛“阅读”,“口到”是指用嘴巴“吟诵”或“朗读”,它们是“心到”的基础。换句话说,离开“眼到”、“口到”,“心到”便无着落。然而,“三到”之中,最重要的读书能力是“心  相似文献   

14.
<正>朱熹先生说:"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我觉得在低年级汉语拼音教学中,若能充分做到这"三到",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口到",读准音的"法宝"无论是声母还是韵母,都有它自己的发音方法。如:发单  相似文献   

15.
名人读书谈     
名人读书谈读书,历来是人类高尚的精神活动。悉心揣摩古今一些名人学者的读书经验,我们将获得有益的启迪。心眼专一宋代大儒学家朱熹强调读书要“心眼专一”。他说:“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这就告诉我们:读...  相似文献   

16.
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学习和考试的重点,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精彩的句段,这些句段有的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的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直接赞颂了主人公的品质,还有的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古人早就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就说明,要想把文本读懂、读透,必须要高度集中注意力,  相似文献   

17.
三学:西汉文学家刘向少年、中年、老年时都酷爱读书学习,他总结自己一生的学习经验时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三余:三国时著名学者董遇认为读书时间可用“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三到:宋代著名哲学家、儒学大师朱熹提出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相似文献   

18.
书的诱惑     
现在许多孩子喜欢泡在电脑游戏里面,可是玩游戏又有什么好处呢?能让我们增长见识吗?——不:能让我们提高文采吗?——不。我以前空闲时间也喜欢玩游戏,看书都是被逼的,但是慢慢被书的精彩吸引之后,我明白了被动看书是没有用的,因为那样看书就会不用心,我们要用心看书,就如朱熹所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既然要读书,就要好好读,不用心的话,那读书又有什么用呢?要真正理解深层次的含义,不能像  相似文献   

19.
一提起朱熹,人们自然就联想到“大儒”。在“四人帮”横行时,朱熹被骂得狗血淋头,谁还敢谈论他学习语文的方法。其实,“儒”是指读书的人,“大儒”者,知识渊博的读书人之谓也。研究研究大儒朱熹学习语文的方法,对我们中学语文教师,何尝没有益处呢?心眼专一,是朱熹学习语文方法的要旨。他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不正中了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只片面强调读、写,而不重视听、说的弊病吗?他特别强调“心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有则谜语的谜面是“耳到、眼到、口到、心到”,要求打一字,其谜底是“聪”,即“聪明”的聪。细细玩味这个谜语,觉得其中蕴含着深刻道理。“聪”的确是由“耳”、“眼”、“口”、“心”四个部件构成的,使人很自然地想到:一个人在学习时,只有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发音、思维各个器官的作用,全方位投入,才会变得思维敏捷而“聪”,也才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基于这种思考,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坚持要求学生做到“耳到、眼到、口到、心到”等,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耳到”,即课堂上要专心听讲。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只有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