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饮用水消毒是将化学物质添加到水中,以除去水中的病毒和细菌等有害物质。经消毒后饮用水中会产生副产物,这是由水中有机物同消毒剂经过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消毒副产物对人体的健康有很大影响,长期饮用还会有致癌的可能。因此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去除已经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产生原因及其对人体的危害,对消毒副产物去除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饮用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文章将饮用水中的有机物按其性质的不同划分为天然有机物(NOM)、消毒副产物(DBPs)和新型有机物(ECs)3大类进行起源与危害介绍,并对混凝、吸附、膜过滤、AOPs(高级氧化工艺)以及离子交换等水中有机物的去除净化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处理效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导致许多饮用水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目前自来水厂采用的传统工艺很难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致使加氯消毒时容易产生消毒副产物。此外。给水管网也会造成二次污染。据统计全国有76%的水厂所供应的自来水有些指标尚未达标。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管道直饮水”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4.
张琛 《大众科技》2010,(11):94-95
不论采用地面水或地下水作为水源,为保证水质安全都必须进行消毒,而自来水厂常用的几种水处理消毒技术分别是氯消毒、二氧化氯消毒、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消毒的目的是去除水中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达到安全饮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剑水蚤分泌和排泄产生的代谢产物包括氨基酸、蛋白质、脂肪等消毒副产物的前质物,其在消毒过程中会产生消毒副产物。介绍剑水蚤的危害,消毒副产物,氯化条件对剑水蚤加氯消毒生成消毒副产物的影响,以及加氯、氯胺消毒剑水蚤生成消毒副产物的对比,表明相比较氯消毒,加氯胺消毒能有效的减少大部分消毒副产物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我国常规饮用水消毒方法是加氯,会产生消毒副产物三氯甲烷(THMs),它是一种致癌物,为取代氯消毒,介绍使用二氧化氯、美氧、氯胺、紫外线消毒方法的优缺点,并阐述使用改进工艺、活性炭吸附、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方法减少三氯甲烷的前驱物,进而可以减少水中三氯甲烷的数量。  相似文献   

7.
对饮用水中常用几种杀菌消毒方法进行介绍,讨论液氯、二氧化氟、臭氧和紫外线消毒的作用机理以及优缺点,同时研究了一些新型的消毒处理技术,认为二氧化钛光催化、等离子体技术无二次污染且处理范围广,组合工艺更能应用于饮用水的深度处理,在饮用水杀菌消毒方面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臭氧是一种应用范围较广,而且对人体无任何有害残留物的物质,它具有的强氧化、消毒、催化性能、被广泛应用在杀菌、除污、净化饮用水等方面,尤其对饮用水中大肠杆菌的灭菌作用,非常快捷、高效。  相似文献   

9.
应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饮用水中的铝含量,确定了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饮用水中铝的最佳实验条件.该法测定饮用水中铝含量,精密度和准确度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得出淮河流域(淮南段)饮用水中铝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0.
饮用水安全是当前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一个重点攻关,对此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徐斌教授体会尤为深刻。"读博士期间,我曾在上海市黄浦江偏远取水口现场开展了一年多的科学研究。看着异常混浊、色度明显、氨氮与有机物含量颇高的黄浦江原水,我不禁为我国饮用水水源水质现状担忧,同时,也对高效饮用水处理技术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徐斌教授说。依托于多项国家重点项目课题,徐教授近年来在饮用水处理技术、消毒副产物生成机制与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巴经济走廊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处,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先试区,战略意义重大。受特殊的自然条件控制,中巴经济走廊滑坡泥石流灾害广泛发育、活动性强、危害严重,是走廊建设与民生安全的重大威胁。文章聚焦中巴经济走廊滑坡和泥石流的空间格局,评估灾害风险,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并针对性提出相关应对策略。中巴经济走廊共查明滑坡584处、崩塌116处、泥石流1 669处,主要分布在走廊北部山区。总体而言,走廊北部区域危险性和综合风险较高,东南部较低。在未来极罕遇地震情景下,中巴经济走廊高与极高滑坡易发区域的面积将由多遇地震条件下的0.01%显著增长至1.4%,且主要发生在艾肯尔特断裂带北部段和卡兹克阿尔特断裂带北部段之间、米亚断裂北部段和布伦口断裂中部断裂区域;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分析表明降雨和温度都将呈不同程度增加和上升趋势,大部分流域的泥石流易发性均有所提高,其中高易发流域将达到总数的13.5%,较之前明显增多。建议加强中巴经济走廊孕灾基础数据采集和重点灾点详查,开展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同时提前制定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12.

Self-driving cars promise solutions to some of the hazards of human driving but there are important questions about the safety of these new technologies. This paper takes a qualitative social science approach to the question ‘how safe is safe enough?’ Drawing on 50 interviews with people developing and researching self-driving cars, I describe two dominant narratives of safety. The first, safety-in-numbers, sees safety as a self-evident property of the technology and offers metrics in an attempt to reassure the public. The second approach, safety-by-design, starts with the challenge of safety assurance and sees the technology as intrinsically problematic. The first approach is concerned only with performance—what a self-driving system does. The second is also concerned with why systems do what they do and how they should be tested. Using insights from workshops with members of the public, I introduce a further concern that will define trustworthy self-driving cars: the intended and perceived purposes of a system. Engineers’ safety assurances will have their credibility tested in public. ‘How safe is safe enough?’ prompts further questions: ‘safe enough for what?’ and ‘safe enough for whom?’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使用常用皮肤消毒液(酒精、碘伏、安尔碘)时,蘸有消毒液的无菌棉签在皮肤上的涂擦力度、螺旋消毒方式,以及皮肤消毒面的干燥情况对皮肤消毒效果的影响,及使用常用皮肤消毒液2次涂擦消毒后,消毒处皮肤的干燥时间。方法:随机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80名志愿者,随机分为A、B组各40名,A、B组均接受三种常用皮肤消毒液进行皮肤涂擦消毒,但涂擦力度、螺旋消毒方式、消毒面待干与否均有不同。结果:A、B组志愿者使用不同皮肤消毒液后,手背皮肤菌落数均减少,均可达到皮肤消毒效果标准要求。但只有使用碘伏和安尔碘消毒皮肤时涂擦力度不同,A、B组志愿者手背菌落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皮肤消毒液均可达到良好的消毒效果;涂擦力度的轻重对消毒效果有影响,建议在临床实际中消毒皮肤时使用力度重的消毒手法,而螺旋消毒方式和消毒面待干与否对消毒效果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summarizes biophysical and bioengineering studies of biological hazards which may result from exposure to microwaves. Various phases of this study include: determination of the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tissues; determination of microwave and membrane characteristics; studies of a variety of electromechanical phenomena which can be evoked by RF fields; investigations of the mode of propagation of microwaves into man and animals, including absorption and reflect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radar cross-section of man. One outcome of this work is a standard of safe exposure which is presently accepted in most Western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5.
杂填土,其成分复杂、结构松散、压缩性高,物理、力学性质不均匀,稳定性较差。如果在堆积之后不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很容易发生地质灾害。本文结合山西省某高速铁路明挖段杂填土地层高边坡防护工程,利用数值模拟手段,采取放缓坡、加强坡脚、防渗处理、绿色防护等措施,结合监控量测信息反馈,提供了一种杂填土高边坡防护方案和思路,在很好地遵从“安全可靠、先进成熟、经济适用、保护环境”原则的基础上,解决了杂填土高边坡的防护问题,并经受了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16.
17.
水体腐殖质危害及去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体中腐殖质是消毒过程中产生三氯甲烷类(THMs)物质的前体,其中腐植酸和富里酸又是水体腐殖质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水体腐殖质的形成与基本性质,分析了由其引起的危害,并结合国内外目前对水体腐殖质去除的研究现状,评述了水体腐殖质的主要去除技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徐俊峰 《中国科技信息》2011,(13):51+50-51,50
本文描述了核电站建造阶段的安全文化建设和动态危险源识别与控制。危险源识别和控制是一项事前控制,准确及时地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和有效的控制,采取"六结合"的安全管理措施对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和提升安全管理绩效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冰川灾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是除南、北两极地区之外全球最重要的冰川资源富集地。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冰川整体处于快速退缩状态,这不仅影响水资源储备,而且伴生了相应的冰川灾害,如冰崩、冰川跃动、冰湖溃决洪水、冰川泥石流等。这些冰川灾害的发生具有各自的时空分布规律、发生机理和灾害过程。总体上,气候变暖、变湿导致冰川不稳定性增加,进而导致冰川灾害风险的发生。从统计结果来看,近期气候变暖使得这些灾害表现出增加的趋势。特别是极大陆型冰川和海洋型冰川都出现了冰崩灾害,可能表明青藏高原的冰川在整体上已经处于不稳定状态。并且,随着气候变暖的持续和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灾害的风险程度也在加剧。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自然灾害发育现状与未来关注的科学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构造隆升强烈、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敏感多变,是地震、泥石流、崩塌、滑坡、冰湖溃决、山洪、雪灾、干旱和冻胀融沉等灾害的多发区。受区域地质构造、地形条件、水文气象和人类活动影响,青藏高原自然灾害的分布呈现为沿断裂构造带密集分布、沿深切的高山峡谷区成带状分布、地带性分布、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区集中分布的特征。灾害活动呈现高强度与高频率、突发性、季节性、准周期性、群发性和链生性的特点。在气候变暖与地壳运动活跃的环境背景下,青藏高原自然灾害的危险性逐渐加剧,灾害风险也会随着人口数量和社会经济水平提升不断增加。进而分析了当前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成灾机理、灾害防治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成灾因素变化与灾害发育的区域规律、自然灾害动力学过程与灾变机理、气候变化与地震耦合作用下的巨灾演化规律、青藏高原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适宜高寒区特点的监测预警和防治关键技术等未来应该关注的科学技术问题以及需要开展的相应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