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0 毫秒
1.
为了探析大学生手机成瘾和孤独感、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抽取贵州师范学院388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样本,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孤独感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孤独感与手机依赖总分、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呈显著正相关;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都与手机依赖总分、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呈显著负相关,且都对手机成瘾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及其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孤独感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421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1手机成瘾检出率为19.2%;2手机成瘾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专业和家庭来源地差异;3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与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显著负相关;4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孤独感、社会支持对手机成瘾都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手机成瘾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并受到孤独感和社会支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对326名大学生施测。结果发现:(1)大学生成人依恋比较积极,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程度均较低。(2)大学生社会支持存在年级和生源地差异,大四学生对支持的利用度显著高于大三学生,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其主观支持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3)大学生孤独感程度较低,但大三学生孤独感显著高于大四学生。(4)成人依恋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5)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对孤独感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对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6)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在依恋回避和孤独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运用元分析方法对国内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进行探讨。通过文献检索和筛选,共纳入36项研究,样本总量为22456。元分析结果表明:(1)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存在中等程度负相关(r=-0.212,95%CI为[-0.289,-0.132],Z=-5.111,p<0.001);(2)出版年代对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3)被试类型、社会支持测量工具和出版类型对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结论:中国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呈中等程度负相关,社会支持是手机依赖的有效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5.
为了了解大学生手机使用的现实状况、大学生孤独的基本特点、大学生手机使用对其孤独的影响作用,大学生孤独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采用孤独量表、大学生手机使用问卷和社会支持量表对52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技术和相关分析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发现:(1)随着手机时代的到来,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加入了手机用户的行列,成为"手机世代";(2)大学生的整体孤独程度较低,他们的社会孤独倾向尤其不明显;(3)手机媒体使用对降低大学生孤独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4)大学生孤独与社会支持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认为:合理使用手机,增强社会支持,有助于降低大学生孤独感,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高职学生人格特质、孤独感和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采用艾森克人格简式量表、U C LA孤独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某高职院校302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目前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主要表现在戒断行为,但不存在性别、年级和专业的显著差异;高孤独感组高职生手机依赖程度显著高于低孤独感组;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孤独感与人格特质的神经质、精神质呈显著正相关,与内外向性显著负相关;孤独感在神经质与手机成瘾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孤独感增加高职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相似文献   

7.
文章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和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测查云南省5所高校492名大学生,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基本心理需要内在关系机制。结果显示,手机依赖组和非手机依赖组在基本心理需要、孤独感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手机依赖组孤独感总分高于非手机依赖组,手机依赖组在关系需要、胜任需要、自主需要得分及基本心理需要总分都低于非手机依赖组,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基本心理需要存在显著相关,孤独感可以正向预测手机依赖,基本心理需要可以负向预测手机依赖;基本心理需要是孤独感对手机依赖的中介变量,中介效应值为0.114。因此,可以通过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和减少其孤独感来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的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表露、手机依赖、孤独感三个变量的关系.研究方法:采用自我表露指数量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问卷调查476名大学生.研究结果:(1)自我表露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2)自我表露与手机依赖呈显著负相关(r=-0.18,P0.05),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r=-0.35,P0.01),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r=0.28,P0.01).(3)孤独感在自我表露与手机依赖之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大学生自我表露通过孤独感的中介作用,从而对手机依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日益凸显,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良影响。为此,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深入了解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最新状况,结果表明,孤独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手机成瘾都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孤独感越强,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越差,应对方式越消极,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就越强。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措施,引导他们合理使用手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查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孤独感的影响作用,进一步探讨领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提供依据和支持。方法: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UCLA孤独量表对27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领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着重要的影响;(2)大学生感受到来自家庭、朋友和其他人的支持对他们产生孤独感有不同的作用;(3)领悟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人支持良好的学生孤独感显著地少于领悟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人支持不好的学生。结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新的环境中总会产生孤独感,而让他们感受到良好的社会支持对他们孤独感的产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并能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600名独立学院大学生进行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①16.8%的大学生为手机依赖者。②大学生的孤独感存在着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男生孤独感强于女生,年级的孤独感从强到弱依次是:大三大二大一。③大学生手机依赖和孤独感存在着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使用自编"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调查问卷"、UCLA孤独量表、Scheier and Carver修订的社交焦虑量表及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6所高校的542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孤独量表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2)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社交焦虑量表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3)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社会支持量表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4)孤独感和社会支持对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负面影响程度有预测作用。进而提出了减轻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年级大学生亲子依恋、孤独与手机依赖三者的关系。方法:采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亲子依恋问卷(IPPA)和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Emotional versus Social Loneliness Scales)对甘肃省四所高校的1800名一二年级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检出率为17.31%;(2)手机依赖的大学生与非手机依赖者在亲子沟通、亲子疏离及孤独上得分均呈显著差异(P<0.001);(3)亲子沟通与孤独和手机依赖都呈显著负相关,亲子疏离与孤独和手机依赖均显著正相关,孤独与手机依赖显著正相关(P<0.01);(4)孤独分别在在亲子沟通、亲子疏离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低年级大学生亲子依恋对手机依赖的影响是部分通过孤独的中介作用实现的。这些结果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年级大学生亲子依恋、孤独与手机依赖三者的关系。方法:采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亲子依恋问卷(IPPA)和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Emotional versus Social Loneliness Scales)对甘肃省四所高校的1800名一二年级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检出率为17.31%;(2)手机依赖的大学生与非手机依赖者在亲子沟通、亲子疏离及孤独上得分均呈显著差异(P<0.001);(3)亲子沟通与孤独和手机依赖都呈显著负相关,亲子疏离与孤独和手机依赖均显著正相关,孤独与手机依赖显著正相关(P<0.01);(4)孤独分别在在亲子沟通、亲子疏离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低年级大学生亲子依恋对手机依赖的影响是部分通过孤独的中介作用实现的。这些结果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孤独感的关系,选取浙江省三所高校大一至大四1 368名学生作为被试,采用手机依赖评定量表(MPAI)、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和UCLA孤独量表分别测量被试的手机依赖程度、社交恐惧情绪和社交回避行为指数,以及孤独感水平。结果表明:大学生MPAI平均得分存在年级差异;同时,女生MPAI平均分显著高于男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和社交焦虑呈正相关,也和社交恐惧、社交回避分因子呈正相关;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孤独感在社交恐惧、社交回避与手机依赖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为50%、13.6%。结论表明,社交焦虑、孤独感和手机依赖关系密切,且社交焦虑能够通过孤独感对手机依赖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使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问卷调查,了解高职学生手机使用和依赖的现状,了解其手机依赖影响因素及心理成因。调查结果显示手机依赖检出率为32.14%,与孤独感成显著正相关,与社会支持成显著负相关。通过个别访谈了解手机依赖与课堂学习效率存在负相关,手机依赖也降低了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采用UCLA孤独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281名贫困女大学生和145名非贫困女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贫困女大学生的孤独感与非贫困女大学生无显著差异.(2)理科贫困女生的孤独感高于文科贫困女生,年级差异不显著.(3)孤独感与社会支持、内外向、掩饰性显著负相关,与精神质、神经质显著正相关.(4)回归分析显示,神经质能正向预测孤独感,主观支持、内外向、客观支持能负向预测孤独感.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探讨大学生的神经质、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结果发现:(1)神经质与心理弹性呈显著负相关;(2)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与心理弹性呈显著正相关;(3)神经质对心理弹性有负向预测作用,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对心理弹性有正向预测作用,神经质、社会支持对核心自我评价有显著预测作用;(4)核心自我评价在其神经质、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之间具有中介作用,社会支持在神经质与核心自我评价和心理弹性之间也具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85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使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手机依赖在恋爱人群中存在显著差异,手机依赖在人格特质中的差异显示,精神质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外倾性在恋爱人群、年级中差异显著。在社会支持上的总分上,恋爱人群显著高于非恋爱人群、非独生子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手机依赖与精神质、神经质之间存在正相关,与外倾性、社会支持之间存在负向相关。社会支持与外向型呈显著正相关,与精神质、神经质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在精神质与手机依赖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河北省石家庄学院160名学生关于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和孤独感现状的调查,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在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和孤独感上的差异,对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与孤独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使用手机应用最多的类型为社交类,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使用比较广泛,依赖的程度普遍较高;在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总分上,各项人口学因素均无明显差异,仅在依赖的个别维度上有差异;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总分及社交增益、强迫性、戒断性这三个维度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