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陶渊明诗文“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本文对其诗文“序”在善叙事理、读解正文和佐证校勘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阐释,同时,其诗文“序”是绝妙小诗美文,在文学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也加以论述。重点对其诗文“序”表述的文学观念进行了多层次的历史和理论探讨,揭示了其文学观念的时代意义。特别指出其诗文“序”表述的文学观念对于全面研究陶渊明尤其是创作倾向、审美意识和生活思想等有着特殊价值。并为陶渊明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是古代大量创作咏酒诗文的开拓者和第一人。其作品与醇酒完美结合,内蕴丰富:借咏酒诗文言志抒怀;表现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慨和鞭挞;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观点的流露;展示农村的恬美静穆及诗人归隐后悠然自得的生活、心境;描述与亲友乡邻之间的情谊;以酒浇愁、避世,寻求解脱。陶渊明真正将酒作为表现人精神世界的主要意象,完成了使酒这一客观外在之物转化为主观心灵内在之物的嬗变过程。他的咏酒诗文对后世作家和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叶梦得与苏轼门人、后人及其追随者有着复杂的情缘、学缘和血缘关系,叶梦得心中有浓郁的“景苏”情结,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刘意规模苏轼,特别是其《石林词》与东坡乐府有着惊人的相似,其清旷、达现的词风以及直接隐括苏轼诗文入词,用东坡词韵乃至词意作词,善于点化前人诗文典故,在“以诗为词”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已初露“以文为词”的端倪等方面,均体现出一种的特殊的创作取向。  相似文献   

4.
近代“洋务运动”以来,国际风云激烈变换,古老的中华文化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裂变,大批知识青年走出国门留学,他们的留学生活都著述于笔端。该文论述了徐志摩的留学生活与其诗文灵动性的相关性。徐志摩的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的留学生活对其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他的诗文充满灵动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诗文创作大都与创作主体的思想境界紧密相联。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与思想特色,往往会在其诗文创作中表现出来。作为处于玄风盛行时期的文学家,嵇康的诗文创作中具有着强烈的玄学个性,在一定层面上显现出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6.
吕阳 《文教资料》2011,(9):12-14
萦绕一生的愁是李清照词作的一大特点。本文将李清照词中的"愁"分为三个时期进行研究:婚前到新婚期;婚后第二年到南渡前;南渡后。未婚前李清照词中的愁表现为闺中寂寞、伤春思春的少女情怀,是少女的闲愁;婚后词中表现词人新婚生活的甜美与短暂离别的苦痛相交织,是少妇的离愁;南渡后,国破夫亡,词人的晚年就在满目疮痍、困顿飘零中度过,词人依旧多愁善感,但其忧患、思虑较前有了更为丰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在唐传奇初期,文体地位不高的唐传奇与诗文特别是最有可比性的叙事古文之间在思想内容上相互渗透。这种渗透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传奇之佛道怪奇倾向渗入诗文;诗文之儒家道德渗入传奇;诗文夸耀盛世的创作思想渗入传奇,传奇也开始博物颂盛;诗文拒语神怪的特点渗入传奇,传奇也关怀现实。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自称"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柳宗元好佛对他的诗文创作影响相当大,既有表层的浸染,在他的诗文中释碑铭,记佛寺,赠僧人及其他有关佛的文字占有相当的比重;又有深层渗透,使他的诗文具有多重含义,使他诗文的思想感情,观念意识具有多元性.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诗与画之间就有着互相取资的传统。中职美术专业学生"据诗文作画"是一项基本的技能。首先,"据诗文作画"遵循"由文本到画作"创作的基本原则。其次,作画内容基于对诗文的解读;画作品位基于对诗文意境的品读;画作高度基于对诗文人文内涵的体悟。再次,作画不是对诗文的简单复制,而是对诗文进行的再创作。  相似文献   

10.
元结是中唐的作家,其诗文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他的诗没有太多修饰,语句简洁,语义浅显.但并非浅陋,而是有着深沉的感情与充实的内容.本文试从其诗文主张、创作实践、及其所处家、国环境还有其思想性格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1.
云南古代诗文理论是云南与中原文化交流、对中原文论认同过程中自觉总结文学创作规律的产物。它在表现形式及其内容上,都表现出对中原文论的认同和接受。其主要表现为文论写作表现形式的借鉴、云南古代诗文理论对儒家诗教传统的继承、文学本质论的同一性以及对“养气”说的接受。云南古代文论对中原文论的接受主要是由中原文化对云南边地文化的影响、云南对中原文化的汲萃及云南古典诗文创作的繁荣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科学的进步与发展,虽然文学与美术已经形成了两个单独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但是它们的联系却并未被完全割断。在绘画中表现诗文,是让观赏者在有限的画面中增加更多的想象;而在诗文中呈现画面,则是要求文士用绘画的角度去观察。两者都属于艺术范畴,既存在差异,又相互融合,有着深层次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赵树理小说在通俗化中呈现出了高雅的氛围。在其塑造的形象系列上表现为:写出了农民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主人公的行为、心态、命运以及农民的光明前景和农民成长的必然趋势,有着崇高的执著的使命感。在艺术风格上表现为:对文学功用有着独立的思考,对农民群众生活发展趋势有着总体把握;在日常具体事件的描述中,表现了对农民命运的严肃关注和对农村新生活本质的深刻认识;融鲜明的爱憎感情于平直的叙述之中,充分传达出作品的意旨;在口语化中,既注重了具体语言的艺术风韵,又照顾到了整个语境的融洽和谐。  相似文献   

14.
颜延之极力追求一种典雅文风,在诗文中大量隶事用典,使其诗文呈现出用典繁密与多样化的特征。繁密具体表现为广、多、密三个特征;多样化主要表现为套用典籍中的字句、使用典籍中的故事、对典籍中的字句进行加工改造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饮食作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初盛唐时期表现十分明显。在当时政治、经济以及对外交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文人的诗文、笔记中,有着对食物的丰富书写。这种书写,表现出当时饮食文化中豪奢简略的特征,是文人狂放不逊的行为外显与求新求奇的心理表现。同时,亦是当时社会食风流变与文学雅俗走向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6.
活跃在北宋文坛的孔文仲,积极参加诗文改革运动,所写诗文平易晓畅,意境清新。为宋代文学的发展和文风的改变作出了贡献。研究其诗文成就,对我国文学的传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其诗文所反映的史观,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杜仁杰生活在金元易代之际,身为汉人的他无法实现政治抱负,一生颠沛流离,以教书为业。他以曲闻名于世,淹没了其在诗文方面的才华,又流传下来作品甚少,导致他诗文的研究在文学史上一度无人问津。本文试图对杜仁杰的散文进行研究,探究其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8.
徐子苓为清朝重要的文学家,诗文兼工,尤雄于诗笔,著有《敦艮吉斋诗存》,其诗学杜,诗风鸷悍,内容则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揭示了晚清社会百姓生活的艰辛与悲凉以及自身生活的困苦与挣扎,同时也表现了诗人不乐仕途却爱交游的率性、真诚的一面。《敦艮吉斋诗存》为徐子苓自定稿,影响深远,后世对其评价极高,因而也奠定了徐子苓在诗坛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欧阳修,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其为人深得儒家正统思想的精髓,庄重严肃,温纯雅正。和他的人品性格相一致。其诗文风格表现为温柔敦厚,和婉有致。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欧阳公所以为一代文章冠冕者,固以其温纯雅正蔼然为仁人。”这就是说,欧阳修的人格力量对于他的散文(也应当包括诗歌)的风格有着较深影响。但当谈到他的词时,论者往往只看到它和作者在诗文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出身寒庶,并非元勋贵族后代,在他的诗文中非但没有表现强烈的门第观念和消极颓废、没落的思想情调,相反,正是他的归田思想才显露出他对门阀制度的鄙视,从而表现出他归隐田园的思想与沽名钓誉的隐士和门阀世族思想表现有着本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