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30多年的记者生涯,对记者这个行当,似乎悟出了一些道道。简言之:记者应“无冕而不王”。有人称记者为“无冕之王”。意思是说,记者本事大,什么地方都能闯,什么官都能见。比有冕的官吏还厉害。“无冕之王”一说,似是褒,褒中有贬。无冕的记者,同有冕的官吏完全是两回事。有的记者自诩为“无冕之王”,自以为凭自己的一支笔,挥东扫西,无冕自称“王”,那是他自己的事。其实这种人,已不是真正的新闻记者了。记者不是官,新闻原来与“官”无缘。就是当了总编辑,下去采访,写稿子,署名头衔,仍然是平平常常的“本报记者”、“本刊…  相似文献   

2.
当了几十年记者,还真的对记者的“身份”问题有点儿模糊。有人说“记者是官”。君不见,个别记者下去采访,当地领导没有接见或陪餐,没有小车接送,他就说人家小看了自己,大发牢骚甚至不辞而别;采访会议,主人出于礼貌也请记者讲几句话,他便毫不容气地对人家的工作评头品足,天南海北胡扯一通;还有的“拉大旗,当虎皮”,开口是某市长怎么说,某书记怎么说,俨然一副“天子近臣”姿态;有的记者对采访对象“逼供讯”,象法官审案犯一般,老喜欢居高临下,威风  相似文献   

3.
有一位记者长期在下头跑,时间长了,人们给他一个评价,说他这个记者没有架子。没有什么架子呢?没有官架子。在我们国家里,不少人是把记者也划在“官”这个框框里的,在一个县,有人就直接了当地对我说过:“你们记者就是官。”在西北一个省,我也遇到一位记者,他对我说:“有时就得有点架子,不拿点架子,人家会小看你。”他说的架子,也是指官架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笔者在《新闻战线》发表了一则“记者感 言”,题目为《无冕而不王》。说的是人们把记 者称之为“无冕之王”,作为干新闻记者行当的,就 不能因此而飘飘然,忘乎所以。记者不是王、不称 王、不为王。记者应当“不计名利,敬业爱岗,廉洁从 业,无私奉献。”文中引用了一首记者理应读懂的 歌: 城里走,乡里走,山里走;握纤手,握绵手,握茧 手;风也受,雨也受,气也受。有道是:名不求,利不 求,官不求;伐恶效狮吼,逄善魂相就。 图一个,天无垢,地无垢,心无垢。 同行评说:“这才是真正的新闻记者。”同时又 指出“感言在理…  相似文献   

5.
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早成共识;并因此使记者在群众中享有颇高的威望。而记者还有另外一面,则尚少提及———那就是:记者还堪称“无枪之将”。如果记者的这一面得以宣扬,既能加强记者自身的激励,又可进一步光大记者的形象。为“无枪之将”提供佐证的,莫过于最近的阿富汗战争了,因为那里同时进行了一场“新闻战”。阿富汗战争,已经被称为“新型战争”、“反恐怖战争”、“第四代战争”、“灰色战争”、“不对称战争”、“不对等战争”……令世人目眩。而同时进行的“新闻战”,则也不乏激烈壮观,其样式不仅带有自己的特色,而且…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1995,(5)
论记者的形象编者记者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说到这个问题,人们脑子里也许就会冒出个“无冕之王”来。好象也真是这样,记者想到哪里去,就到那里去;想采访谁,就采访谁。似乎什么人都不敢怠慢,俨然一个未加冕的君王。其实,这不过是西方新闻界自诩记者社会地位崇高的比喻...  相似文献   

7.
最近,有个重要的全国性会议在某省召开,省王的新闻单位无人光临。我以为是“新闻鼻”未闻到这个信息使然的,一打听,原来有些记者是知道的,只是因为没有“请”。有人告诉我:有些记者应付“请”尚且不暇,请还未必请得到呢,何况不请。我不反对请记者,也不反对记者应请。因为,请也是传递信息,加上人家热情,必然会为工作提供方便条件,许多记者都在“请方”抓到过活蹦活跳的好新闻。但是,记者也只能把请当作“信息传递”。人家请来了,提供了好线索,自己无动于衷,这表明对捕捉新闻缺少热情,不象记者;自己得到了好线索,却要等人家来请,这更不象记者。  相似文献   

8.
记者的社会责任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者充其量是一个“无冕之王”,要获得别人或社会的尊重,靠端架子是不行的,光靠牌子也不行。只有靠真本事,靠下苦功,写出让人看了说“行”的报道来,人家自然会给你正衣加冕,对你抱有应有的尊重。  相似文献   

9.
社会上的吃喝风吹到新闻界之后,昔日的这块净土变得不干净了,滋生出一种“餐桌记者”。这种“餐桌记者”成天算计着吃人家的、喝人家的,还要拿人家的。“餐桌记者”都是有“帮”的,餐桌上总是那一伙子人。企业要宣传产品,除了花钱登广告外,再一个办法就是请记者写稿子宣传。在企业来讲,这是一种无可非议的做法。过去,企业只要开个记者会,一杯清茶也就可以了,现在则必须请吃,还得加上送礼。此风一开,越吃越高级,礼也越送越贵重,少则十几元的东西,多到上百元,有的除了请吃送礼之外,还  相似文献   

10.
孙焕英 《新闻界》2003,(6):58-58
幼稚的时候,非常崇拜有“无冕王”之称的大记者们:虽无官衔,却有喉舌;代人民利益,为真理立言。后来发现,这并不是自己幼稚,而是那种时代幼稚——这是自己也做了段小记者之后的感悟。在我行记后,有一次到一地采访。此地很穷也很小。我对陪同的宣传干部说:饭食越简单越好,就我一个人。不料,当我被带进餐厅时,已有两大桌陪客在等候了。而且,特别显眼的是那成排的烟酒。寒暄之后,再也没有人和我谈工作,只听得金戈铁马,偶尔有不隐的交易——官场的、商场的。最为奇特的,宴还未罢,就有专人将那些原封的宴品打起包来,且那包们颇有梁山泊聚义厅排座…  相似文献   

11.
陈中祥做梦也没想到达辈子还有人叫他“老师”。上高中的时候,不少人劝他毕业后去考师范学院,将来当老师。对此,他不想,也不愿意。当记者,他倒想过,五十年代在兰州大学读书时,还当过校刊的特约记者。但人生没有单行道,命运往往是在人们自觉与不自觉的选择过程中,将人送到那纵横交错坎坷不平的道路。近几年来,记者陈中祥的学生愈来愈多,学生多了,“老师”也就名正言顺了。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记者的崇高地位在人们的心目中已大打折扣,有的人甚至把记者与“赵公元帅”等同起来,都害怕记者前来单位采访。究其原因,就是招了那些另类记者的祸。有一天,我们工厂附近的一个乡镇宣传干事,请我为他们乡镇写一篇关于建设新农村的稿子。我看了这位干事交给我的材料,听了她的介绍之后,感到这个乡镇在建设新农村中没有什么创新之举,很难报道出去。于是,我便向她推托说,此事我写出稿子很难上报,你干脆请报社记者来采访,他们的采访一般都可以见报。但她却对我说,他们也想请记者,可费用承担不起啊!接着她为我算了一笔账:往返…  相似文献   

13.
1、“一官独用”的弊端说“看”重要,并非提倡“一官独用”——记者在现场观察时只用眼睛这个视觉器官去看就可以了。然而,出自有些同志手笔的稿件却说明,他们真的犯了“一官独用”的毛病。譬如,表现劳动场面,常常是“你看吧……”往下都是写作者在现场看到的东西,一“看”就让人家“看”好几张稿纸。“一官独用”有时还表现为现场观察者只用耳朵这个听觉器官去听。譬如,报道音乐会,常常是“你听吧……”往下都是写作者在现场听到的音响,一“听”就让人家“听”好几百字。如此采写报道,起码有两点不足:  相似文献   

14.
幼稚的时候,非常崇拜有“无冕王”之称的大记者们:虽无官衔,却有喉舌;代人民利益,为真理立言。后来发现,这并不是自己幼稚,而是那种时代幼稚———这是自己也做了段小记者之后的感悟。在我行记后,有一次,到一地采访。当地很穷也很小。我对陪同的宣传干部说:饭食越简单越好,就我  相似文献   

15.
记者的选择     
记者的选择瞿长福最初,记者称为“访员”;后来,称“记者”。称“访员”时,记者的地位还很不行,称“记者”时,就伴随有了“无冕之王”的美称。可见记者对社会的贡献日益为人们所认知,记者的形象也逐渐树立起来了。然而不幸,现在,大街小巷的人们对“无冕之王”又不...  相似文献   

16.
记者是什么?     
记者是什么?人们都说是“无冕之王”。正是这顶桂冠一戴,一些记者就不知姓甚名谁了。把自己当成了救世主,包打天下者有之;天马行空,我行我素者有之;自命不凡,自誉名人者也有之。但是,结果往往主观与客观相反。 记者不是无冕之王了,那么,记者是什么呢? 有人说,记者是抹布。不是吗?哪儿脏了,被人捡起,抹干净了,往墙角一扔,等需要时涮净了再用。还不是用时想起你,不用时则忘了你?听说有一个记者,第二次去先前去过的一个单位,自认为人家认识,结果人家问他“君从何处来?”弄得很是尴尬。他不说自己自讨没趣。反而直骂人情冷落。 有人说,记者是棍子。一头安着耙,一头可以打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的贫困县政和县原县委书记丁仰宁说:“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他卖官、受贿一百多万元,被抓了起来。他终于进了垃圾堆。 谁请他来的呢?党和政府一再有决定、通知:当党政干部是不准以权谋私的。而且已经打了一大批以权谋私的官员。可是谁也没请他来发财,是他自己硬要爬上那个他认为能发财的位置的,他是自觉要当社会垃圾的。 过去有过一部电影《大浪淘沙》。  相似文献   

18.
记得在孩提时代,每年腊月二十三,家里总要祭灶。在灶台前供些糖果、糖茶之类,磕头之后,把灶王像一烧算是送他上西天。大人们说,灶王爷吃了甜食,就会到玉皇大帝那里报告家里做的好事,而不说坏话,保佑一家老小来年平安。长大之后,我才明白,天上本无玉皇,地上也没有灶王,所谓祭灶,不过是寻常百姓家为了求得平安的一种自欺欺人的迷信活动。那么灶王爷与记者有何相干?有的。君不见现在有些人把记者当作灶王爷,时不时地拿些“甜食”来“祭一祭”;有的记者也不知不觉地当起“灶王爷”来了。前些日子,一位记者朋友突然接到一笔汇款,他实在不明白这笔钱师出何  相似文献   

19.
人们的思维方式有很多种,记者如果能够熟练地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笔下的新闻就会出彩。有的记者善于用“逆向思维”,因此,他的新闻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视角。有的记者善于“发散性思维”,那么,他的新闻作品就能举一反三,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最近我发现,使用“延伸思维”去观察社会,可以深化主题,写出主题深刻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20.
有一件事,过后多年想起来都让我感到内疚。那是1986年,我在阿克苏驻站,就住在记者站的小院里。有一天,记者站来7位老人。他叫什么名字,长的什么模样,事隔这么多年我已经完全记不得了。只知道他找我这个“新疆日报记者”,是希望借助党报的力量讨还公道的。从老人的叙述中,我知道他数天前为一桩纠纷,受到当地执法部门某些人十分粗暴的对待。当时我脑子里的念头是:“这种事管不了”,“写了报纸也未必能登”,结果几句话就将老人给打发走了。事实上,就算当时自己当记者的资历尚浅,调查一些复杂问题的功力也欠缺,但至少可以请老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