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国卿 《文化学刊》2012,(6):189-191
暑热倦怠,拿出王羲之的《兰亭序》来看。此《兰亭序》为"坚净居丛帖"之《清乾隆内府摹刻落水兰亭并跋》。"坚净居丛帖"数种原本为启功所藏,北师大出版社的影印本精良考究,几与原拓相仿。每临习一过都要想一想这帖名中的"落水"二字,其中所包蕴的前尘影事一件件尤为让人感叹。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等41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之兰亭聚会“修禊”,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王羲之在诗卷前写下一篇序言,即《兰亭序》。传说这篇手稿原迹已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殉葬品,埋人昭陵,后世仅有摹本和刻本流传。摹刻本有多种,其中摹本以冯承素的“神龙本”为佳,刻本以“定武本”最著名。  相似文献   

2.
润笔《隋书·郑译传》云:上令内史令李德林立作诏书。高戏谓译曰:“笔干。”译答曰:“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上大笑。  相似文献   

3.
《老子》三十七章的“镇”字在较早的文献中,多训为“安”或“安定”,并非强制性的。“镇压”之类的意思只见于战国以下较晚文献,将此章的“镇”字理解为《老子》要对不合道的行为采取强制性的“镇压”措施,并不符合《老子》原义。因此,把《老子》“无为而无不为”之“无不为”理解为强制性的无所不用其极也是有问题的。“无为而无不为”是典型的“以退为进”思维方式,《老子》中有很多与之类似的表述,主流意见一般将其理解为以“无为”为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标,并无不妥。《老子》思想世界中“绝对性”表述与“相对性”表述是并存的:“绝对性”代表其最高理想的同时,“相对性”同样也是为《老子》所接受的,不能由其“绝对性”否定其“相对性”。  相似文献   

4.
书法艺术,古人称之为“心画”,是最善 于表现人类高尚品质和时代精神的高级艺术。张怀(?)《文字论》说:“文则数字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书法表现人的思想意识,可以说是最径直,最方便的了。王羲之《书论》说“夫书,大须存意思”,“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唐太宗说:“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酿成也。”意思为临书前先“作意”,是自己成功的关键。张怀(?)《书议》高度评价王羲之  相似文献   

5.
哲学史著作中 ,有一派观点称孔子是“奴隶社会的保守派” ,并举证《论语·八佾》篇中的“子曰 :‘周监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说孔子“认为周朝的制度、文化是夏、殷以来文化发展的高峰” ,所以“一生致力于维护正在崩溃中的奴隶制度(周礼 )”①。但若考察孔子全部关于“周礼”的谈话来分析 ,这个结论恐怕有些失之片面。《论语》全书中“礼”字共 75出 ,其中大多数都是泛论“礼”的问题 ,而专指“周礼”而言的有如下几处 :在《为政》篇中 ,孔子明白地说 :“殷因于夏礼 ,所损益 ,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 ,可知也。其或继周者 ,…  相似文献   

6.
“文物回流”“回购文物”是近几年新生成的词组,熟悉的人不多。相反,在国人记忆中扎根的是“文物掠夺”“文物流失”“文物走私”等内涵沉重的话题。百多年来,大量的中国文物流失成为国人挥之不去的沉痛,中国文物回流是国人敢想而不敢信的心结。斗转星移,时代进入新千年,国内艺术品市场不仅成火爆之状,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亦开始加速回流,并成为国内收藏机构和收藏家们追捧的对象。《淳化阁帖》的漫漫回归路被收藏和书画专家称之为“祖帖”的千年国宝《淳化阁帖》,以450万美元之价在美国被我国收购,于2003年4月14日入藏上海博物馆。7月25日,…  相似文献   

7.
陈献章字公甫,广东新会之白沙里人,故又称白沙先生。白沙之学独开门户,一扫宋学拘泥守矩的陋习,开出了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生动的新境界,并直接影响到阳明之学。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卷五“白沙学案”中说:“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其吃紧工夫,全在涵养”,即是说,白沙学说得力于其独特的涵养工夫。我们认为,白沙能开有明一代心学的风气,主要在于他善于借助佛教禅宗的某些修行方法,以此补充儒家固有的修养论,从而建立新的儒家的道德形上学。宋儒在修养方法上有“道问学”与“尊德性”的不同倾向,二说各引一端。白沙认为,朱子读书穷理的方法是“支离于秕糠”而遗弃真传,理本根植于心,真传应返求自身中寻找,所谓“千卷万卷书,全功归在我。吾心内自得,糟粕安用耶!”古人弃糟粕,糟粕非真传……吾能握其机,何必窥陈编?”(《陈献章集》卷四)同时他又认为,周敦颐、陆象山操存持敬的方法失之太严(见《陈献章集》卷二,《复张东白内翰》),尚未达到“未尝致力而应用不遗”(《明儒学案》卷五,“白沙学案”)的一段自然工夫。  相似文献   

8.
闻达 《生态文化》2006,(5):32-32
黑龙江省伊春市电台编辑沈学印文集《今夜月光如水》日前出版。《今夜月光如水》由“山水感怀”、“沉思感悟”、“心声感召”、“灯下感言”四辑构成,近30万字。伊春市文联副主席王满为《今夜月光如水》作序。作者在自序中说:“五十余载,旅痕人生,几多坎坷,几多磨难,几多如意,  相似文献   

9.
《礼记·乐记》非公孙尼子所作 ,几为目前学术界所共识 ,但有些学者认为《礼记·乐记》是河间献王等所作《乐记》的一部分 ,而河间献王的内史丞王定传授给王禹、王禹于成帝时献上的“二十四卷记” ,也即是献王等所作《乐记》。笔者通过对《汉书·艺文志、礼乐志》等有关资料的考辩 ,认为《礼记·乐记》 ,为献王等所作《乐记》的一部分是有道理的 ,但《王禹记》决非献王等所作《乐记》 ,也就是说《礼记·乐记》决非《王禹记》。  相似文献   

10.
毕淑敏的新书《拯救乳房》刚刚浮出水面。这本书出版前原定名为《癌症小组》,可是由于出版社认为“读者一看‘癌’字就会生抗拒之心”,为了让大家都来读这本书,毕淑敏不得不妥协,把书名改为《拯救乳房》。虽然这部小说写的全都是乳腺癌患者与命运抗争的故事,文题还算统一,但作家自己也认为这个名字用上去以后“自己难受到做噩梦”,说连她的一些朋友说起《拯救乳房》这个名字也总是磕磕绊绊的,不太说得出口的样子。  相似文献   

11.
释“”———兼论《公》中之“公”自保利博物馆 (polymuseum)收藏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公”以来 ,已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学界于其铭文读释和文物价值 ,大部分已取得一致看法 ,唯有个别文字的读释尚存在分歧。如“公”之“”字 ,李学勤先生释“”为“遂” ,裘锡圭先生读为“豳” ,美国学者或以“X”代之 ,以示不能确定。近来 ,刘雨先生著《豳公考》一文 ,认为该字应读“豳” ,“读为‘遂’肯定是错误的”。①笔者近期亦对此字进行了一番分析比较 ,并考稽史料 ,发现该字实为“燧”字 ,青铜器应称为“燧公”。李学勤先生…  相似文献   

12.
《文化学刊》2012,(4):55-55
陈谷嘉在《湖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撰文指出,“忠”被纳入了以“孝”为核心的规范体系。稽考历史,“忠”也是“孝”的引伸。“忠”字在中国古籍中出现很晚。。《尚书·盘庚》出现了“德”字,但无“忠”字。此篇商王训小民“设中于乃心”的“中”,  相似文献   

13.
李润新 《文化学刊》2009,(1):112-112
李润新教授在2008年11月17日《光明日报》第11版《“汉字难学”否专家有新说》指出,学会2500个汉字常用字,即可通读99%以上的汉语读物,这是汉语特殊、优势之处。可是由于“词本位”是以词为教学和记忆单位,学生要学会比汉字数少则几倍、多则十几倍的词语,使汉语的优势荡然无存。回归到“字本位”为核心理论,我们就会从“词本位”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就会在汉语研究上改变印欧语系拼音文字的“旧眼光”,以汉藏语系的“新眼光、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田畯”一词,《诗》凡三见,曰《七月》、《甫田》、《大田》。三诗皆述农事,有套语“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七月》毛传:“田畯,田大夫也。”郑笺:“……耕者之妇子,俱以晻来,至于南亩之中,其见田大夫,又为设酒食焉。”朱熹《诗集传》:“田畯,田大夫,劝农之官也。”清儒说《诗》者如姚际恒《诗经通论》、陈启源《毛诗稽古篇》、崔述《读风偶识》、胡承珙《毛诗后笺》、马瑞良《毛诗传笺通释》、陈奂《毛诗传疏》等,皆祖述毛传郑笺,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15.
今年4月《人民日报》刊发一篇题为《七旬老农“种字造文”》文章,介绍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一个老农写书的故事;《中华读书报》也发表了《一个农民的人生笔记》,评价这个农民出版的一本不平常的书,说这个老农的书犹如盛在粗瓷大碗里的一道鲜活农家土菜。这个老农就是我的父亲张路  相似文献   

16.
癸酉日食说     
关于“日夕又食”或“日月又食”卜辞,已有很多学者讨论过,其情况在胡厚宣先生1986年发表的《卜辞“日月又食”说》文中有详细介绍①(本文未注明出处的均参见该文)。事情的缘起,是1925年天津王襄先生印行《簋室殷契徵文》一书,其卷首“天文”第一片,王氏释...  相似文献   

17.
杂技表演分多种类型。有高空的,有地面的,有用头顶的,有用脚蹬的,但是最普遍而又最能体现技巧的是手上技艺。《绳技》节目就是手上技巧的一种,在杂技表演中独具风格。安徽省杂技团的《绳技》节目在为中外观众的表演中突出一个“活”字,强调一个“快”字,使人看后顿时有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赋予了《绳技》节目以新的活力。 自从中国杂技团秦斌、秦良两兄弟五十年代在中国首先演出《绳技》以来,这个节目不断地取得发展和进步,六  相似文献   

18.
说起瀑布,年来得缘也游过几处。然能留下些许记忆的,倒是日前才去过的西施故里——诸暨的五泄! 五泄在国内名瀑排行榜上,可能还到不了前几名。但历史悠久,早在1400多年前的《水经注》中就有记述,被前人誉为“天下奇观”。说它奇,大概就奇在这“五”字上。当地乡人称瀑日“泄”。“五泄”者,五折瀑布之谓也。  相似文献   

19.
关于《法苑珠林》撰者释道世之称名,释道宣《大唐内典录》中均称其“玄恽”后《开元释教录》、《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又直承前人著述,将“玄恽”之称也承袭了下来。唐人此称实系道宣个人习惯。后人对《宋高僧传》产生误读继而以讹传讹,失之考据。在释道世的称呼问题上,“时人因避太宗讳,故以字行”的说法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0.
评弹“响档”张如君、刘韵若伉俪,最近出版了他俩合作的专著《评弹艺人谈艺录》(以下简称《谈艺录》).江南“曲艺奇葩”评弹界中,他俩这本有30多万字并附130余幅照片的书是较为罕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