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传统的数学课堂缺乏生命意义,具体表现:一是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结论讲给学生听,学生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识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导致课堂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成了与学生日常生活隔绝的一个专门领域:二是教学中“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的“三唯”现象极大限制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使其无法感受到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所赋有的个体生命价值;[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教材既是教学理念的载体,也是课堂教学的依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的忠实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潜在的价值,并进行再创造,真正使数学教材成为学生乐学的有效素材,让本该在我们视野内的这道“风景”显得更美。  相似文献   

3.
权威抑制创造,创造性教学需要民主。只有教学民主,学生才能积极思维,大胆想像,不断产生新观念;否则,学生处处看教师的脸色行事,唯教师的观点是从,其思维必然狭隘僵化,乃至枯竭。民主平等表现为要允许、鼓励学生提出各种与教材、教师意见不一致的观点,不要迫使学生钻入教师预先设计的“标准”答案中。爱因斯坦曾尖锐地指出:“用强制、恐吓的办法对待学生,是学校中最坏的事,它窒息了真正的科学动力”。所以,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相似文献   

4.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性思维,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一、质疑问难学求异求异思维要求在解决问题时,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和新的发现。它往往体现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质疑,对“完美无缺”的质疑,对教材的质疑,对教师的质疑……质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  相似文献   

5.
“动手做”是科学课教学的灵魂。“要用教材”、“不要教教材”说明了教材的作用。教师做“导演”,学生做“演员”,是基本的方法。担任《科学》课的教师以来,每次上课,笔者都会有一些新的收获。小学《科学》课教学过程中的开放性及学生年龄的特征引起了笔者很多思考,以下是笔者在科学课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以不变应万变。”但是在教学上,求的是一个“变”字,教师应该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来应对教材的变化,赋予课堂生命力,让学生的思维活化,而不要“新瓶装旧酒”,运用固有的教学思路来教新教材、新内容,这样做只会让课堂教学“原地踏步”“创意皆失”,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像熄灭的火焰,无光、无热。  相似文献   

7.
冯丽俐 《云南教育》2008,(22):31-31
千万不要仅就教材讲“三生”,人人做份试卷,就交卷了事 如果一个教师生存、生活状态有问题,让他阳光地教学生就很难 只管向孩子要考试分数,不看孩子是否能健康成长,这样的家长不少  相似文献   

8.
韩堃 《考试周刊》2009,(14):57-58
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不能走入“唯本”、“唯考”、“唯法”的误区.要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教师要具备“文体意识”和“语言意识”.尤其要对学生进行科学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教师要以语言为载体.让学生独立品味鉴赏,自觉内化知识,提升精神境界,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政治学科是一门开放性较强的学科,开放的课堂、开放的素材、开放的试题、开放的观点、开放的答案,还需要教师有开放的心态、意识和教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另辟蹊径”,做到不唯师;允许学生“挑战教材”,做到不唯书;允许学生“童言无忌”,做到不唯上。  相似文献   

10.
丁云能 《学语文》2011,(1):28-29
一、理解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理论.把握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语文教材价值的实现.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之中,这一活动过程实现的是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鲁家宝 《学子》2012,(7):7-7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极有利的丰富资源,尊重教材是广大教师的共同想法和做法,但是,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所以,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关键是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和把握。  相似文献   

12.
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就要实现对教材文本价值的多元化挖掘和个性化使用.注重教材文本价值多元化开掘,追求教材文本价值最大化,并从“我”和“我的学生”的角度,实现对教材文本价值的个性化使用.  相似文献   

13.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素养,达成育人目标的主要凭借。怎样用好教材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每天都要思考的问题,彰显教材的价值更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可以从“尊重并研读教材,发现教材的价值”“恰当处理教材,呈现教材的精彩”“灵活运用教材,迁移教材的写法”这三个层级用好教材,从而实现教材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倡导教师善用教材,期待着教师用教材教。用教材教是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教学实践中,关于用教材教,自己有以下几点体会。一、信奉而不唯是,遵循而有所立。前者强调对教材的态度,要相信教材是在国家课程标准目标指导下经教育专家编写的,反映国家对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是教学的很好载体,不要轻易否定。“不唯是”即根据实际情况而确定教学,再好的教材也有需要改进、调整、重组的地方。后者是强调处理教材的行为,是指在用教材作为培养学生的工具时,要结合社会、学校、学生的情况而有所创新。二、调整认知目…  相似文献   

15.
高一学生历史思维存在如下缺陷:(一)依赖性:学生多“唯书”、“唯师”,书本怎么说,教师怎么讲,就怎么思维,没有一点反叛意识,不敢大胆质疑,缺乏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问题及变通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理念中,班主任不再“唯师独尊”,不再纯粹要求学生“不能……”、“不要……”,不再单方面说教,搞坏了师生关系。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命价值的体现。不过,班主任要在工作中体验“职业的尊严和内在的欢乐”,就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优化师生关系,创新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教学如何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学生思维缺陷是制约教学效果提高的一个因素旧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活动以教师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讲解内容以应付考试为中心。这些表现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阻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的思维缺陷常常表现在:1.依赖性。“唯书唯上”,盲目听从、认可,课后提不出问题,或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不敢质疑,形成思维的封闭状态,最终形成“高分低能”。2.简单性。不善于全面的思考问题,表现在解题时,思路单一。狭窄;思考问题缺乏深度,一些临界情况往往被忽视,造成思维的不严谨。  相似文献   

18.
一、脉络要“准”。这是教案设计的“出发点”。它是指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新旧知识的状态及思维状态有所了解,由于学生的上述三个状态各有不同,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其不同采用较为适当的方法进行合理教育。教师要从学生认识的高度和水平、教学原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及学生的思维方式方面来抓,要注意化整为零;要针对学生思维障碍去设计教案。同时注意不要过于依靠教案及教参,要挖掘教材,从教材中找出更细更深的知识点,把握好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二、目的要“明”。这是教案设计的“方向”。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明朗。教育活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新课标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凭借”。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一味地埋怨教材编得怎样,因为再好的教材都有其局限性。我们应当树立新的教材观,使有限的教材发挥出无限的育人功能和无限的价值来。二、创造性运用教材的原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遵守两条原则:一是“信奉而不唯是”,二是“遵循而有所立”。…  相似文献   

20.
一题多解的教学误区1.唯多解而违背因材施教。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常常不厌其烦地讲述“巧解妙法”,或将个别学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大多数学生作陪衬,巧解妙法难以被广大学生理解和接受,收效甚微。2.唯多解而转移教学重点。有些教师片面追求“一题多解”营造课堂气氛,这种喧宾夺主的做法,淡化甚至转移了教学重点,捡了芝麻丢了西瓜。3.唯多解而忽视总结规律。有些教师忽视“多解”教学中的归纳概括,孤立地看待多种解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滞留在感性阶段,不能产生质的飞跃。4.唯多解而冲淡优解教学。有些教师盲目追求一题多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