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阎奇男先生的《“爱”与“美”——王统照研究》是王统照研究的最新成果。作者从王统照的文艺观、文学创作和比较理论,挖掘出“爱”与“美”是王统照的灵魂,而这种爱与美的研究是与比较文学结缘的。  相似文献   

2.
阎奇男先生的《"爱"与"美"--王统照研究》是王统照研究的最新成果.作者从王统照的文艺观、文学创作和比较理论,挖掘出"爱"与"美"是王统照的灵魂,而这种爱与美的研究是与比较文学结缘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鲁籍“文学研究会”时代的作家王统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80年代以来一直是一部分学者热中谈论的话题。这些学者认为 ,文学史对王统照的评价和王统照对中国新文学的实际贡献是不相称的 ,应该进一步提高王统照的历史地位。但呼吁归呼吁 ,王统照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改变。特别是进入 90年代以后 ,几种新出的、有影响的现代文学史著作几乎已经忘掉了这位第一代新文学作家。那么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结果呢 ?系统研究王统照长达二十余年的刘增人先生在他的新著《王统照论》中 ,令人信服地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辨析。《…  相似文献   

4.
王统照从中国文化精神出发研究拜伦与常人不同的人生。从遗传学角度研究其性格、人格;从爱情与生活经历研究其诗歌的发展;从性格人格及时代环境研究其思想;从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其人其诗。王统照受到拜伦的巨大影响,是性格人格上的隐合影响,对拜伦的学习研究使王统照“心神俱旺”。  相似文献   

5.
王统照从中国文化精神出发研究拜伦与常人不同的人生,从遗传学角度研究其性格、人格;从爱情与生活经历研究其诗歌的发展;从性格人格及时代环境研究其思想;从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其人其诗。王统照受到拜伦的巨大影响,是性格人格上的隐含影响,对拜伦的学习研究使王统照“心神俱旺”。  相似文献   

6.
刘增人的《王统照传》与《王统照论》,代表了中国90年代王统照研究的新水平,与80年代乃至此前的王统照研究进行比较,90年代这一研究的主要特点是:资料工作全面扎实;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有深刻的精神沟通;选择了最易于发挥主体感情的文体形式及话语方式,把研究对象置于东西方文化大交汇的背景上思考,第一次对王统照独特的人格内涵作了全面,认真的挖掘。  相似文献   

7.
王统照从中国文化精神出发研究拜伦与常人不同的人生,从遗传学角度研究其性格、人格;从爱情与生活经历研究其诗歌的发展;从性格人格及时代环境研究其思想;从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其人其诗.王统照受到拜伦的巨大影响,是性格人格上的隐含影响,对拜伦的学习研究使王统照“心神俱旺“.  相似文献   

8.
1923年1月15日《时事信报·学灯》刊发的王统照给茅盾的信,不见于《王统照全集》,可判定为王统照之集外书简。笔者借助相关史料,对这封信涉及的《小说世界》事件略作钩沉,当不无学术之意义。另,上海文艺出版社之《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6辑的三通王统照致赵景深信札,亦未编入《王统照全集》内。由此而提出王统照学术资料的建构工程,应包括《王统照全集补遗卷》《王统照书信集》等保障性资料建设。  相似文献   

9.
“解放区文学”与解放后“十七年文学”本质上属于同一类型文学,可统称“中国工农兵文学”。应该客观、公正地评价“解放区文学”的成就和宝贵经验,借鉴其优长,构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学。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解放区文学”的研究和介绍,消除部分读者对“解放区文学”的陌生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对王统照欧游创作研究可得出与王二川研究王韬1867年游历欧洲论文的不同结论。第一,王统照寻求和倡导的是现代化与自然景物的调和之美。他认为荷兰许多地方是实现现代化与自然调和之美的范例。说明现代化与自然未必是对立或水火不容的。第二,在异国自然山水草木面前和全球性语境中王统照有两种身份。一是世界公民,一是中国游子。如前种身份占上风,则“此我”就是“我”。如后种身份占上风,则“此我非我”。第三,在21世纪,全球性语境必然带来更多的全球统一性,未必一定加重主体的内在冲突。从文学到文化,自然形象未必一定成为此我与非我、中国与西方、同一性与差异性之间激烈冲突的战场。  相似文献   

11.
王统照的中篇小说《一叶》写于1922年5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单行本中篇小说之一,全书9万7千多字。 作品大体上以作者本人早期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反映了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一些生活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生问题的探索和理解,抒发了作者在理想与现实充满矛盾的情况下的苦闷情绪。 王统照在出版《一叶》之前的小说创作中,一直积极探索“人生究竟是什么”的这一问题。在《一叶》中,他继续探索这一问题,仍然把“爱”作为药方来救治人生的缺陷和痛苦,来消除人间的罪恶和不幸。但是,作者在忠实于现实生活的客观反映中,使这一认识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因此,显示出茫然和苦闷。《一叶》是很重要的一部作品。它是作者怀疑“爱”的信条的起点,以后发展开去,终于到了1927年把“爱”的信条完全抛弃。  相似文献   

12.
在王校长的办公桌上,放着两本特制的笔记本。一本是大红封面的“功劳簿”,一本是白色封面的“欠账本”。这是怎么回事?翻开“功劳簿”,你就会发现,里面分类详细记录着本校教职工的“功绩”。大到政府部门的表彰,小到帮助学生解决一个小难题,内容涉及教职工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职工做了对学生、对学校、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不论大小,王校长都会把它们记在“功劳簿”上。“欠账本”是由教职工本人填写的,主要将个人的缺点、存在的问题等自觉记录上,以待改正。王校长说,学校设置“功劳簿”与“欠账本”已有多年,每学期一归档,…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年代中期“纯诗”理论的提倡者们如穆木天、王独清都曾试图指出他们的“纯诗”主张与自“五四”以来的“国民文学”理念并无矛盾。他们的这种辩解固然具有一定理论上的合理性,也反映了他们跻身“新文学”主流、获得“合法性”的强烈愿望,但是,“纯诗”与“国民文学”在语言取向、审美取向、价值取向等诸方面都具有难以规避的深层张力与深层悖论。  相似文献   

14.
在以“曲”为本的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及批评中,隐藏着可喜的潜流,即对戏曲“戏剧性”及“综合性”的关照.当“戏剧性”作为评价标准置换“音乐性”这一评价标准,并对戏曲艺术作出“整体性”审视时,戏曲评论亦由“曲论”嬗变为“剧评”.  相似文献   

15.
清初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祁的山水画风格接近,形成“四王”画派,当时以正统地位雄踞于画坛。但“五四”以来,“四王”被逐步扣上“崇古保守”的帽子。今天,我们站在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的立场上,对其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价。他们对一千年来山水画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梳理,而创造出了另一种新风格,将中国画的笔墨水平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隔”与“不隔”的美学命题.“不隔”的思想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真切”;二是物我合一,景与情浑;三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从理论来源看,一方面,“不隔”来源于西方的直觉论;另一方面,中国传统诗学批评本身包蕴着对直觉的重视.从更深层次说,“不隔”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心物交感的哲学思维.王国维极为推崇“不隔”,并以此作为评价诗歌优劣的标准.然而,作为一种审美范畴,“隔”同样具有一种“意内言外”的美.“隔”与“不隔”根本区别在于是否“真切”,它们都是紧紧围绕境界说而生发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2011,(4):30-30
西汉苏武作为朝廷的友好使者出使匈奴,却被匈奴扣留劝降。苏武宁死不屈,被流放到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放羊。19年后,西汉与匈奴和好,派使臣找苏武。匈奴王谎称苏武已死。苏武的随从用计,叫使臣对匈奴王说,汉朝皇帝在皇家园林里射到一只大雁,雁脚上系着一封信,说苏武在某湖泽中。于是,匈奴王被迫放苏武回汉。后用“鸿”、“雁”、“鸿雁”或“雁足书”指书信。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流,以往所作的研究有许多错失处,对之重新作一番新视维的彻照和阐析,加深对魏晋人物精神内涵的理解。《世说新语》中的“七贤”与“八达”既有深情的“殉美”者,又有伪情的“秀丑”者。  相似文献   

19.
汉字发展到隶楷阶段,许多不同的偏旁都混同为一种了,如“肉”与“月”、“奚”与“又”、左右“阝”等。偏旁“王”也一样,有时并非“王”字的本意。因此在识宁教育中,根据这些字形的古文字形体来理解文字意义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0.
对于庚信在赋史上的地位有两种评价,一为“辞赋之罪人”,一为“四六宗臣”。“罪人“是以古赋者标准得出的,“宗臣”则是就瘐信在驿赋中的作用而言。两种评价貌似不同,实际上却彼此联系,互为因果。骈赋从东汉咏物抒情小赋发展而来,咏物抒情小赋是在汉大赋衰落时兴起,与汉大赋分属不同的审美范畴。这是赋体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瘐信作为骈赋的最高成就者,可与古赋作者司马相如分庭抗礼,在赋史上具有极其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