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潘梓年同志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和解放战争初期,一直担任《新华日报》社长,我们和他一起工作了9年多的时间。他是《新华日报》同志敬重的领导人,也是患难与共的战友。在他50岁生日的时候,报馆全体同志曾撰文祝贺,表示要学习他“坚贞不拔的革命操守,严谨谦和的学者态度,奋斗不懈的苦干精神,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事业,  相似文献   

2.
《新华日报》的筹备与创刊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当天,周恩来飞抵上海,准备在国民党统治区办报.紧接着,周恩来约见刚出狱的潘梓年(潘汉年的堂兄),让他着手在国统区筹办.就这样,有着“中共第一报人”之称的潘梓年为《新华日报》社首任社长.  相似文献   

3.
“潘老总”,是当年重庆《新华日报》同志们对社长潘梓年的亲昵称呼。这位“老总”当社长9年多,始终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和大家一起工作、生活。“大布是其衣,一生只服务”,邓初民同志的这一赞誉,是对这位共产党人朴素、廉正本色  相似文献   

4.
潘梓年同志又名宰木、定思、弱水、任庵等。1893年1月11日出生在江苏省宜兴县平陆镇一个书香之家;“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于1972年4月10日在狱中病逝,终年79岁。潘梓年同志在大革命时期入党,在4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一直从事党的文化、报刊和理论研究工作,是我党在文化、新闻、理论战线上的卓越领导人之一,是国内外知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生前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  相似文献   

5.
《群众》周刊,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个党刊,1937年12月11日在汉口创刊.编辑兼发行人,是筹备《新华日报》的负责人潘梓年(1893-1972).  相似文献   

6.
马艺 《新闻大学》2000,(3):57-61
《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第一张机关报,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张全国性大型日报。它为我党的宣传工作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周恩来、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新华日报》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关于它在历史上所取得的功绩,我党领导人和我国的新闻史学界,曾给予高度评价。但是,众所周知的原因,对曾筹备该报并任该报社长十年之久的潘梓年,他对这张报纸做出的历史贡献,却很少有人作为一个专门的课题进行探讨。令人高兴的是,近年来,我国史学界的专家,在实事求是研究历史人物的思想指导下,写出了一些关于潘梓年的回忆著作和文艺作品,为新闻史学界进一步研究潘梓年提供了不少详实史料。在此基础上,笔者试图从新闻史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一番粗略的的总结。  相似文献   

7.
潘梓年是著名的《新华日报》社第一任社长,有着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被誉为"中共办报第一人",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革命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8.
前几年,我在撰写《新华日报史》过程中,通过访问在新华日报工作过的老同志和搜集的文字材料,对潘梓年的一生经历有了较多的了解。今年是他诞生100周年,在此,我要对他在《新华日报》的一段经历作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9.
潘梓年是多年奋斗在党的新闻事业前线的杰出代表。他在求学时期就积极向进步力量靠拢,是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他深受党中央信任,不惧艰险地以《新华日报》为平台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赢得了世人尊重。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以1939年“五三”、“五四”敌机轰炸重庆对各报的损害最大。当时《新华日报》编辑部和营业部都在重庆下半城的苍坪街,印刷厂设在另一个地方,经过两天轰炸之后,我们当然也受到损失。但其他各报如《大公报》、《新蜀报》、《国民公报》等比我们损失更大,市区内生产陷于停顿,各报出版发行都发生困难,国民党当局下令各报停止单独出版,共同办一联合版。《新华日报》社长潘梓年同志当即向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叶楚伧提出,各报联合版必须有明确的限定时间,否则我们不能参加。叶楚伧答应以一月为限。《新华日报》遂于5月6日起参加了《新蜀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我党老一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和新闻战线上的忠诚战士与早期党报领导人潘梓年诞辰10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新闻研究所共同发起,于1993年1月12—13日在北京召开了“潘梓年学术思想讨论会”。参加这次讨论会的有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与潘梓年共过事的老专家、领导以及他的学生150余人。  相似文献   

12.
吴咏林 《新闻前哨》2009,(10):90-91
1949年6月,新组建的湖北日报社工作人员进入武汉后,接收了原《华中日报》、《和平日报》的工厂。由于两报大机器已搬走.留下的除房屋、部分铅字和部分零件外,没有完整的设备。6月17日。省委书记李先念致信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接管部部长潘梓年,请求将原《和平日报》的转筒机拨给《湖北日报》。  相似文献   

13.
应修人烈士,1900年2月7日出生于浙江慈溪县赭山。他在1933年5月14日(当时任职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到左联党团书记、作家丁玲同志家联系工作,适逢丁玲与潘梓年同志被国民党特务秘密绑走。他遭遇留守特务,奋勇拒捕,壮烈地跳楼,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他自幼失学,曾为  相似文献   

14.
《七略》在我国图书馆事业史上所占有的不容忽视的重要位置是诸家所共认的。对《七略》的研究不乏其人。最近查阅了几位同志有关谈到《七略》的文章,对其成书年代说法不一。我认为对于《七略》这样一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巨著成书于何年不仅是图书分类史上的一个问题,也是目录学史、中国书史的一个重要问题,应该核对清楚,勉得众说不一,莫衷一是,贻误后学。现将几位同志关于《七略》成书年代的说法抄录  相似文献   

15.
60年代初,《北京晚报》副刊上曾有一个《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主持人是邓拓同志。“文化大革命”对《燕山夜话》的“全国性声讨”结果,反倒引起更多读者对这专栏的兴趣和关注。80年代伊始,随着《北京晚报》的复刊,《燕山夜话》以《百家言》栏目复活了。在新时期,新的《百家  相似文献   

16.
早在五十年代,我社就曾约请著名诗人卞之琳同志编一本《徐志摩诗选》。可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一直未能编成。倒是四川人民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了一本《徐志摩诗集》,使这位30年代蜚声文坛的大诗人和他那清新活泼的诗篇,重新与读者见了面。《徐志摩诗集》的出版,对我们的工作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前年秋天我们旧事重提,约请上海师范学院的邵华强同志编一本《徐志摩选集》,以了却这桩多年的夙愿。去年春上,邵华强同志把编过的选集寄请卞之琳同志审阅并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5,(11):45-46
<正>《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创刊于汉口,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同年10月武汉沦陷后,《新华日报》迁址重庆继续出版。该报在国统区出版9年多,共出版3231期。1937年2月,共产党代表团抵达南京,在抗日的背景下国共两党再度合作谈判,周恩来等提出公开出版机关刊物的问题。1938年1月11日,中共机关报《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董事长王明,社长潘梓年,总编辑华西园(华岗),总经  相似文献   

18.
江坪 《新闻实践》2012,(11):18-21
走基层,接地气,跑新闻,是党报的优良传统。浙江日报创刊60多年来,记者在采访中,发生过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事情。上世纪90年代,农村部记者采写的一组《山村夜话》,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将当年写的《推荐一封报道组的来信》作为引子,讲一讲《山村夜话》的故事。推荐一封报道组同志的来信请编辑部同志都看看这封热情洋溢的来信。魏忠坤同志以切身的感受叙述了农村部3位同志深入山村进  相似文献   

19.
“组织社会力量”这句话,凡是五十年代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当过编辑的人,大都很熟悉的。前些年,由于林彪和“四人帮”为害,许多同志对于这句话恐怕不一定很清楚了。这不是一句普普通通,可有可无的闲话,在那金子一般的五十年代,在如何做好编辑工作上,这句话确曾发挥过重大作用! 五十年代,中青社从总编辑到传达室,总共二百来人,但却出版了七种期刊(《中国青年》、《世界青年》、《农村青年》、《中学生》、《辅导员》、《旅行家》、《文学知识》两种丛刊《红  相似文献   

20.
新华社国际部副主任王纬同志,于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担任新华社驻欧洲和非洲记者十数年。我们特约请他撰写的《国际新闻的采访与编写》,自1981年第1期开始刊登,本期的第九章是最后一章。王纬同志计划在近期内,再编写“国际科技新闻”、“国际体育新闻”、“国际报道的文风”,“打破国际新闻的垄断”,在《国际新闻的采访与编写》一书出版时,一并补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